孫麗萍
(蘇州灣實驗初級中學,江蘇 蘇州 215224)
隨著近些年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給新時代的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創新改革推動力。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需要,教育界必須放眼國際,研究和探索國際教育發展的趨向和動態,深入挖掘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有借鑒意義的參考模式。本文對一些國外學校的音樂教育專業發展進行了比較和分析,對新時代音樂教育的方式和理念進行了探索,以期能夠找到更加適合我國國情的音樂教育改革思路。
美國很早便將全球視野的國際化精神融入到了大學各學科培養的目標中。這就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的針對性,給我國的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啟迪。哥倫比亞大學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加入了兒童器樂教學、幼兒音樂設計等課程;華盛頓大學為學生開設了兒童音樂傳授技巧、兒童發展特征等課程,提升了學生的實踐經驗,為學生畢業從事基礎教育奠定基礎。很多學校增加了教育實習的比重,從而保障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實踐能力。波士頓大學音樂學院結合螺旋型課程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按照螺旋形態進行課程設置,并逐漸深化對學科的認識,將多層次的音樂教育知識體系共同安排,既保證了學習的高效,又通過有序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了知識。
日本從20世紀50年代意識到國際化對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將高等教育國際化納入到了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戰略規劃中,教育細節上除了要求學生掌握日本本土文化,還要求學生對世界各國的傳統和文化加以理解。充分體現了時效性、創新性和時代性,充分融合了音樂學與其他學科的互聯互通。例如東京音樂大學在音樂教育培養中,將社會學和歷史學融入課程體系,旨在提升學生的跨學科視野基礎。日本現代音樂教育對音樂文化交流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對世界范圍內各類音樂形式、音樂內容的教育做得也非常到位。
歐洲的現代音樂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就具有非常豐富的課程形式,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培養,促進不同音樂種類間教育的跨文化維度,使多元化和特殊性極大程度地刺激教育效果的發揮。例如劍橋大學在音樂教育教學時,將不同階段的培養列入目標中,將藝術管理人才、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工作者、中小學音樂教師等不同的研究者分類進行,實現對社會所需音樂教育人才的全覆蓋和多角度輻射,充分反映了多元化發展提出的全面要求。維也納音樂學院開設了音樂教育與文化環境、創造性音樂表演等課程;圣彼得堡音樂學院開設了音樂新科技導論、音樂媒介與教育應用、音樂教學文獻學習等課程。歐洲現代音樂教學形式多樣,注重音樂文化交流,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培養的要求。
從國際視野出發,我國現代音樂教育還存在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的問題。音樂教育集中在一元文化和主流文化方面的課程上,課程重點主要為優勢族群的價值觀、風俗習慣、種族文化等,對其他種類的音樂形式存在教育文化缺陷,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往往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教育目標被拆分為多個小目標,造成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學生難以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部分院校偏重于音樂基礎知識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造成學生畢業后難以適應和滿足社會的需求,校園培養目標難以與社會精密接軌。
在認識教育規律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通過實踐不斷總結教學方法,對教學成效有著不同的指導意義。放眼我國目前的現代音樂教育情況,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課堂教學往往沿用以教師為主導的手段,學生持續處在被動學習的情境下,因此對知識和音樂的感悟有所欠缺。從音樂教育的屬性來看,課程建設應當更多地突出實踐性,目前的音樂教育中發現,課程內容的設置往往缺少邏輯,造成音樂教學內容單一,音樂專業基礎知識的課程比例幾乎占了課程的絕大部分,部分院校甚至過高地提升了音樂教學的理論性和抽象性,使音樂教育失去了本身的特點,偏離了音樂教學的本質。
我國音樂教育教學中,受到師資的影響,往往不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給予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大多針對整個年級或班級來進行,所有的學生按照同樣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完成學習過程,因此在培養成效上難以體現出學生的個性化。實際上,不同的學生因先天因素、家庭環境、社會背景、成長經歷的不同,在音樂天賦和擅長領域方面,也會表現出極大的差異,學校難以給予個性化的培養,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改革開放的不斷推動,敞開的國門帶來了更多接觸國際文化的機會,讓音樂教育本土化更開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音樂教育的本土化要素同樣包括了國外音樂教育理念和傳統音樂教育理念的共同發展。但從我國現代音樂教育過程中發現,教育體系中較少地涉及到音樂文化交流的相關知識和內容,培養內容往往圍繞專業特點,對于本專業關系較弱的國際化音樂文化涉及較少,造成學生雖然完成了學校課程體系的學習,但是音樂視野不夠開闊,對音樂文化的認識和感悟不足。
培養目標都必須具備扎實的實踐意義,這不僅會影響到教學過程的質量和定位,也會對人才的走向發揮作用。從當前國內音樂教育形式來看,大多數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主要會選擇音樂教育相關的工作,所以學校在進行課程體系和培養目標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就業方向和教學內容,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課程,滿足學生所需的實用技能和知識儲備。當前國內的音樂教育專業設置普遍滯后于社會發展,培養過程目標定位相對模糊,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容易遇到阻力。影響了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未來的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和客觀規律是培養從務虛向務實轉變,培養側重就業的需要。
隨著社會變革和發展,教育界也面臨著史無前例的機遇和挑戰,課程也應隨之發生改變。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要清晰定位,也要不斷促進培養實踐,充分發揮課程體系建設對課程構建及學習形式的關鍵作用,特別是現代音樂教育過程中,課程體系要與時代同步發展。課程的編寫可以采用螺旋的方式,這一方法的優點在于,既可以充分保障學習的有序性,又可以保障不同水平的學習,實現結構上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學科的建設正面臨嚴峻的挑戰,音樂教育只注重教育技能和音樂技能,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逐步擺脫單一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限制,從宏觀的角度審視學科的發展,才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音樂教育學科的多元化發展,不僅能夠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還能夠為學科自身帶來新的活力。
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提前進行資格系列認證,能夠完成中級專業資格認證的學生可獲得更深的音樂教育進修機會或其它專業級的教師資格崗位,通過嚴格資格認證過程,學校頒發的學位才能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學生在完成學校的資格證、實習、課程組織等一系列學習任務后,便能夠得到工作崗位的初步認可。每個學生因個人成長環境和人生履歷的不同,在學習的潛能和先天優勢方面也不相同,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因材施教,學生結合個人喜好完成學習培養過程,教師根據學生的選擇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在接觸和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本土化音樂,也要更多地接觸西方音樂。特別是在當前信息時代高度發達的背景下,電子流行樂給人們的藝術審美造成了強大的沖擊,我們更應深刻意識到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發揮和調動民族音樂的中堅力量,讓更多的學習者找到國際化音樂交流中的平衡點,讓本土化、傳統化的音樂被更多的人熟悉和了解。學習國際化音樂,但不能崇洋媚外,充分了解音樂知識和音樂的發展方向。開展音樂教育,要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音樂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要注重民族性音樂對學生內在素質的提升。將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累的優秀音樂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下去,更多更好地借鑒音樂發展理念,用國際化音樂的教學模式,促進我國和世界音樂教育事業的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音樂教育領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應當不斷研究和探索現代音樂教育的模式與方法,從國際比較視野出發,分析國際化挑戰下音樂學科教學的諸多問題,不斷立足基礎教育、完善培養目標、優化課程形態、倡導跨科學習、學習以人為本、選擇目標多樣。通過各類先進理念和方法的運用,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個人能力,實現良好就業。在不斷研究和探索下,我國的音樂學科教育一定會隨著國際發展形式,取得更加廣泛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