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姣 (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
高校聲樂教學“課程思政”應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現階段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核心價值品德教育。教育目的是以全面素質培養為核心的這一種教育過程,它體現著國家對培養人的總的要求,指導著人才需要達到的相應的質量高度,以及人才數量的規模。
將聲樂技能技巧訓練與其發展歷史、文化背景、典型作品、表演藝術流派以及相關學科掛鉤,將這些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具有文化底蘊的新型技能技巧課,還其藝術技能技巧的文化本源。首先,歌曲、歌劇的音樂創作要以詩、劇為主要藝術參照的基礎,因此詩、劇中業已形成的文化因素,比如:傳統觀念、人文情懷、地方風格、流行時尚以及社會政治背景等等,可以這樣說,只要是詩、劇中所涉及到的,作曲家均需要考慮或需要遵循。比如為唐、宋詩詞譜曲,作曲家首先要考慮參照那個時代宮廷樂舞的音樂和民歌的風格特點,并且要嚴格地把握好中國傳統詩詞的格律與韻腳等藝術規律。如在教授中國古典藝術作品《楓橋夜泊》時,要給學生講解:本作品是一首我國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為唐代詩人張繼的詩譜曲的藝術歌曲作品。古詩作者張繼當時是處在唐代玄宗天寶繁華盛世年間,社會政治局面穩定,百姓生活安定,趨于唐代的美學思潮,文人講求韻味的背景下,重視藝術作品的空靈、含蓄、平淡、自然之美。又由于詩人當時赴京科舉不第,為排遣心中苦悶,租一小船泛舟至楓橋鎮,夜半在船艙內突聞寒山寺鐘聲,不禁有感而成詩,歌曲作品惆悵憂郁。通過講解整首作品創作的來龍去脈,包括作者自身所處的特定時代背景、社會政治環境、文化的審美情趣、作者當時的個人心境、創作意圖等相關人文知識信息,在此基礎上,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達到的效果定會比空泛地強調“歌唱要有情感”更為奏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聲樂教師要始終把“文化”因素貫穿于聲樂教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充分發揮"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達到在聲樂教育教學中“育人而非制器”的目的。
荀子曰:“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無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言思,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世界音樂中,無論哪個時代、年代、國家、民族、不管音樂形式多么復雜、奇特,也不會使人生厭惡,丑惡絕不會從音樂中產生”。因此,在聲樂學生的訓練和演唱中適當貫穿德育教育,發真情、抒真意,將作品優秀文化的精神內核化為演唱者自身的人格、氣質和修養,把聲樂學習的過程看成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文化品格,塑造真善美品格的過程。如教唱作品《滿江紅》時,教學中從分析《滿江紅》的詞作者岳飛入手,讓學生了解他是南宋抗金名將,一生精忠報國,卻遭奸臣誣陷身亡,名垂千古的歷史故事,使學生對岳飛的愛國情懷有先人為主的概念,再引導學生透過旋律的表層、歌詞的內涵及作品結構的層次,運用歌唱技能技巧高歌昂揚壯烈之情,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情操,樹立遠大的理想。又如在20世紀上半葉的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當中,革命文藝的這些屬性對于中國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和有效的。就后者而言,自兩次鴉片戰爭以來,西方音樂的進入打破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平衡,東西方音樂文化的相互融合促使原有的中國傳統音樂開始出現轉型。而一方面,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當中所形成的新音樂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迅速擴展,使得大批受眾群體在審美經驗和審美情趣上逐漸有了時間上與經驗上的積累;另一方面,就當時的中國音樂界(包括中國革命陣營的音樂界)而言,其在展現音樂創作的能力與水平上還處于自身摸索和不斷積累的階段。讓學生體會到音樂中蘊含著震撼心靈爆發出的巨大的反抗力量。
《樂記》云:樂者所以象德也,樂者,德之華也。西方古希臘柏拉圖也提出音樂有“心靈凈化”的作用。尤其在我們現在這個后現代文明的社會,當今嚴肅歌曲被冷落,流行的各種超級女生秀、各種形式的才藝大賽的泛濫成災,使得多少追星族們誤入歧途,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價,整容、帶著不健康的、特別功利的目的去學習,屢屢受挫,達不到目標,促使學生人格的扭曲。在聲樂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和內心體驗,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從美好的音樂中得到良好的心靈熏陶和道德體驗。聲樂與人類創造的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更能直接深入人心而直達情感,更能真實地表達情感而無虛假,更能純凈地表達愛與善而無丑惡,完善學生人格。如透過作品《蘆花》的歌詞"蘆花白,蘆花美,花絮滿天飛,……情和愛,花為媒,千里萬里夢相隨,……早戴紅花報春暉。"的分析,能夠讓學生了解作品抒發的是姑娘對心上人奔赴祖國邊疆,為了保衛祖國,即將離開家鄉前對戀人的寄托情懷。再從作品情感的演進:無憂無慮、漫天飛舞的蘆花的恬靜幽美一“花飛為了誰”似醒目彩鏈的發問一“情和愛”人類永恒歌頌主題的引出一“早戴紅花報春暉"的語重心長的叮囑,能夠深切體會到一位淳樸的漁家姑娘對遠在他鄉保家衛國的心上人的思念和牽掛,及鼓勵自己心愛的人報國立功、為國爭光的激動心情,最終表達對情操高尚的姑娘的贊美和歌頌。因此,在演唱這首作品時,要將蘆花潔白無瑕、快樂無憂、翩翩起舞的形象和漁家姑娘淳樸善良、渴望愛情、追求幸福的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才能更符合作品的審美意境和震撼而委婉的精神內在核心,給人以心靈的洗滌和思想的啟迪。
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樂律”中談到“協律”時,也很清楚地說明了音樂與詩詞關系的變遷。在談到以樂從詩時,他說:“古詩皆詠之,然后以聲依詠以成曲,謂之協律。其志安和,則以安和之聲詠之;其志怨思,則以怨思之聲詠之。”在談到以詩從樂、倚聲填詞時,他說:“古樂府皆有聲有詞,連屬書之。如曰賀賀賀、何何何之類,皆和聲也。今管弦之中纏聲(伴奏過門),亦其遺法也。唐人乃以詞填人曲中,不復用和聲。”最后他說:“唐人填曲,多詠其曲名,所以哀樂與聲尚相諧會。今人則不復知有聲矣,哀聲而歌樂詞,樂聲而歌怨詞,故語雖切而不能感動人情,由聲與意不相諧故也。”在這段話里,沈括對當時詩人填詞時不顧音樂的思想情感,機械地套用現成曲牌的現象提出了批評。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樣做卻將原來詞調的情感表現范圍擴展了。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顯得更為及時和必要。透過作品的情感抒懷,而且從作品的粗獷大氣、悠長婉轉、剛柔相濟、個性鮮明、具有典型河南風格的旋律曲調,起伏跌宕、婉轉哲理的情感層次等要素分析的基礎上,積極調動學生原有的情感知識積累,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和聯想,運用歌唱的技能技巧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意境中。
在現實中,不論是社會、家庭還是學校的音樂審美教育的實施層面,把音樂審美教育誤認為是一種審美手段的掌握,僅僅被理解為是一種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工具教育和功利教育,已經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了缺乏對人的現實生存狀況的關照,缺乏對人的精神與靈魂的關注,顯現著“人”的缺失。因此,高校聲樂教學“課程思政”強調滲透“人”的教育,把聲樂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過程,把學生學習聲樂的過程看成為學生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過程。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讓教師自身的修養、品質,教學態度、風度、氣質影響學生,不僅要使學生在學習聲樂專業知識技能、技巧和相關音樂文化知識,還要使學生的專業道德品質、思想意識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促進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品格和素質的曰臻完善。聲樂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有為人師表、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高尚的師德風范,樹立刻苦學習專業技巧的優良教風和學風。我國近代音樂、美術、戲劇的先驅者,一代文藝巨匠李叔同在擔任浙江第一師范學校的教師時曾語重心長地對學生說:“只可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再高超的文藝才能,也只可以通過你的人格道德修養而流傳于世,而不可通過文藝才能把你這個人流傳于世,說明了學生人格的培養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當代中國的聲樂教育首先應突出'整體的人或人的整體以及人的本性、潛能、價值和經驗,將人格與技能技巧相結合。因此,作為高校聲樂教師肩負的重擔,不只是教學生歌唱技巧,表達作品,動情演唱,還必須是在三、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全體教師共同協作,在品德、教養、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既提高人的文化修養,也提高人的文化品格,崇高的品德、不朽的人格是聲樂教學的目標所在。即要讓學生在聲樂教學中深刻體會音樂審美中的怡情悅性,獲得審美享受,在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中,追求個體的精神和情感的舒展、愉快、自由、和諧和解放;在潛移默化中,個體被熏陶、感化和教育。聲樂教育的根本任務首先是培養人,而不是演唱家。
隨著經濟實力、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意識得以提升。如何突破傳統的教育模式,在高校聲樂教育方面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容,能夠適應全面素質教育的能力培養需求,可以提升高校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對當今綜合性人才培養提出挑戰的最強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