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楊柳楓 (太原師范學院)
被譽為“鋼琴詩人”的肖邦是19世紀波蘭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派別的代表性人物。[1]他的無標題純音樂作品,不僅拓展了鋼琴音樂的體裁形式和表現性能,更加豐富了鋼琴演奏的藝術技巧。例如肖邦的《瑪祖卡舞曲》運用民間音樂元素,使音樂旋律更加豐富。另外,作曲家創作的練習曲同時具有藝術性、技術性、思想性,極大地發展了練習曲的創作空間與音樂內涵。這使得他的音樂作品不再只是進行簡單的手指技巧訓練,這一點影響是尤為重要的。此外他首創了“鋼琴敘事曲”這種體裁,補充一點,他的敘事曲最早是將敘事歌移植為鋼琴曲的。再者,作曲家對夜曲、即興曲、波蘭舞曲等體裁的鋼琴作品也有著極其卓越的貢獻。肖邦的創作風格鮮明而獨特,例如他的作品中和聲運用十分出彩,旋律中存有裝飾音等等,可以說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豐富了鋼琴作品的織體,作品中音樂演奏技法和踏板的效果呈現,對于后世影響也較深遠。
肖邦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以下為筆者搜集到的許多體裁及相關代表作。其中圓舞曲,主要是結合舞蹈型和抒情詩創作而形成,比如有《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升c小調圓舞曲》等作品。諧謔曲,在古典主義時期就有了很好的發展,而肖邦把諧謔曲發展成了獨立的器樂作品,有《降b小調第一諧謔曲》等作品。瑪祖卡舞曲,作品共有五十一首,主要取材于波蘭鄉村舞曲中,以三拍子為主,音樂的動力性較強。夜曲,是肖邦經過深思并配上優美恬靜的旋律創作而成的作品,代表作有《升c小調夜曲》、《B大調夜曲》等。肖邦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包括《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肖邦創作的練習曲作品一共有27首,包括op.10作品中的十二首、op.25作品中的十二首還有人們不太熟悉的三首練習曲等。其中,總是吸引無數鋼琴演奏家及鋼琴學習者目光的一首作品為op.10第十二首《c小調練習曲》,該樂曲也被稱為《革命練習曲》。1830年冬天波蘭歷史上爆發了一場革命運動,這場運動是偉大的波蘭人民面對沙皇俄國壓迫做出的不屈斗爭,是波蘭人民反抗沙皇俄國的一場自由革命,但是因為力量的懸殊,這一次波蘭人民發起的偉大革命只持續了短短的十個月就被沙俄嚴酷的鎮壓下來。肖邦是多么的希望自己也可以參加到革命當中,所以當肖邦得知華沙被攻陷的悲痛消息后傷心欲絕,這種憤恨心境,促使作曲家創作了《c小調練習曲》,用音樂寄托他內心悲憤,此后,該練習曲也被后人們很形象的稱為《革命練習曲》。
在肖邦的所有音樂作品里面,抒情性體現得較為突出,[2]《c小調練習曲》的音樂突出表現了肖邦對于華沙起義失敗一事的悲憤,在反映社會生活、波蘭人民所處現狀的同時,表達作曲家的愛恨情仇。[3]所以似乎該作品中的每一個音符都在向我們傾訴作曲家的內心所想,有對波蘭的愛國情抒發,也有不屈不撓的抗爭意志表現。《c小調練習曲》整首作品是采用復三部的曲式來創作的,全曲為4/4拍,樂曲的速度為熱情的快板。肖邦的創作對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作品對于和聲的運用,旋律的處理可以說是達到了登峰造極之態勢。
《c小調練習曲》的第一個和弦就是一個轉位的七和弦,這個七和弦具有極強的爆發力,再加上二分音符的長時值可以達到震撼人心的作用,這充分表露出肖邦對于革命失敗的不甘心等復雜的心情。七和弦制造出的緊張和聲感還沒有完全落下帷幕,緊接著左手的十六分音符連續下行,這一串音符就像決堤的江水,順勢而下,不可阻擋,在緊張有力的七和弦襯托之后使悲憤的心情得到了有力的升華。在七和弦和十六分音符的配合下迎來了全曲主題部分,左手依然是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動,而右手是八度主旋律進行,并且采用切分節奏使本就鏗鏘有力的八度更加昂揚,就像吹起進攻的號角聲,經久不息。
一直到29小節的展開部分,在這一段落里肖邦對于和聲色彩的運用達到了極致。他采用一系列轉調,如#d小調,#f小調,#c小調,#g小調,f小調,c小調等來回變換,和聲色彩十分豐富,讓聽眾仿佛置身于肖邦內心一樣,有著豐富的情感體驗。淡黃的#d小調帶給人寂靜和憂思的情感,暗紅色的#f小調帶給人一種寂寞和感傷的情感,白色的#c小調給人一種痛苦和不甘的情感,淡藍色的#g小調帶給人一種傷感和憂愁的情感,深紅色的f小調帶給人悲愁和哀傷的情感,還有漆黑的c小調帶給人一種抗爭和奮斗的情感。并且在這一系列的轉調之中還包含了等音和弦轉換的方式來表現和聲色彩,通過轉調并且在和聲色彩轉換的襯托下,表達了肖邦內心抗爭與悲憤的復雜心情。[4]
從練習曲的第37小節開始,左手部分采用了一種拱形的旋律線條,這種線條在漸強減弱的配合下更好地表達出肖邦內心的波瀾,而右手的部分采用了長時值的柱式和弦,這就好似表現了肖邦在對于未來的一種美好憧憬,但是這種憧憬的情緒轉瞬即逝。練習曲再次進入了左手十六分音符的急速下行,右手也用悲壯的七和弦進行襯托,這也與練習曲的開始形成了完美的呼應。在這種波瀾起伏的狀態下練習曲還在進行。
練習曲從第65小節開始,樂曲的情感又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先是右手的和弦在ff的力度下進行呈現,這仿佛是肖邦心情悲憤到了頂點但又非常的不甘心。在這之后旋律進行了下二度的模進,力度也隨著情感的變化變為了f,慢慢的音樂進入了最后的部分。練習曲的77小節到80小節好似表達肖邦對祖國命運的嘆息與無奈,左手的十六分音符在襯托著右手長旋律的進行,竟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在第81小節快速下行之后的最后四小節雙手齊奏以及三個f的力度下全曲結束,最后這四小節象征著肖邦對于祖國的無限熱愛。
肖邦的練習曲對于學習鋼琴演奏的人來說十分熟悉,[5]拿到一個作品,鋼琴演奏者首先是要先了解該作者創作風格以及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等關鍵信息,因為這些信息對于我們的演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在本文中對《c小調練習曲》樂曲本身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接下來將重點論述作品的演奏技巧方面。《c小調練習曲》這首作品從整體上來看,需要左手的系統訓練,因為相對于右手歌唱性的和弦,左手的十六分音符一定要非常的輕巧并且具有顆粒型,不能有模糊不清或者漏音的現象出現,只有做到飽滿并且具有顆粒性才能夠與右手旋律相配合,將肖邦對于波蘭民族革命失敗的悲憤之情表現出來。左手在彈奏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時不能僅僅依靠手指和手腕的力量,我們應當學會運用上半身整體力量的結合,首先我們要運用腰部的力量,再通過大臂、小臂傳導至手腕,最終經過手腕和手指的配合來進行演奏。[6]并且在日常的左手訓練過程中要注意每一個手指的獨立性,要做到每一個手指都進行獨立訓練。例如在彈奏音階或者琶音這類練習作品時首先應放慢速度,采用高抬指的方法來訓練每一個左手手指,待左手手指基本具有獨立性時方可加快速度,這樣彈出來的聲音將更加具有顆粒感。但是僅僅依靠顆粒性是完全不夠的,該作品的旋律性也很突出,同時這首作品的和聲色彩也十分的絢麗。因此想要把這些表現出來我們要充分運用手腕和踏板,其中手腕的運用可以使曲目中的旋律線條流動性更強,特別是在漸強、漸弱等地方手腕的運用就尤為重要了。另外,我們還要學會運用手腕來實現手指力量以及手指重心的轉移,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把音色彈得飽滿而不干澀。
在鋼琴演奏訓練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關于手型、練習方法方面的經驗之談,[7]在日常的訓練中我們可以通過音階和琶音來訓練手腕,練習時我們要注意轉指的地方,因為在轉指的地方我們可以感受到手指之間的力量轉移以及手腕的運動。除了轉指的地方,上行與下行交接處也是感受手腕運動的關鍵之處,這樣在日常的音階琶音訓練中我們可以很好的訓練手腕。并且在進行手腕訓練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手臂重心的轉移,感受重心的轉移對于我們手腕的自如運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能夠很好地運用手腕的基礎之上我們還要充分學會運用延音踏板,運用延音踏板可以使和聲色彩更加的飽滿。而且使用延音踏板也可以很好的烘托作品氣氛,比如在漸強時我們可以通過延音踏板增加漸強的感覺,也可以在減弱的地方先踩下延音踏板再慢慢松開。如果不使用踏板那么樂句整體的連接也會有斷層感,并且音樂的音色也會略顯僵硬,但是也不能隨意的使用踏板,踏板使用不當的話會導致聲音混響,這樣音樂就會渾濁和不清楚。在彈奏時我們要認真聆聽,一定要及時地更換踏板。我們在使用踏板時還可以使用切分踏板、音后踏板等方法避免混響的出現,要學會力量的控制、手腕手指的運用及搭配上踏板的使用我們才能更好地去演奏《c小調練習曲》這首作品。
《c小調練習曲》是肖邦練習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首練習曲繼承和發展了古典音樂,有很多古典音樂的元素,但同時也突破之前練習曲的創作手法,讓練習曲獲得了新的生命。肖邦的音樂創作思維對鋼琴音樂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對《c小調練習曲》的藝術情感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對于和聲色彩、旋律表現、調式調性及演奏技巧等做了簡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