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嵐蘭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
我國高校藝術設計的教學的現狀首先是教學體系單一,目前我國藝術類院校的學科設置相似度高,大多是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行業人才需求的日益變化,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的設立已不能滿足社會化發展的需要。由于高校的大規模擴招,不僅造成了人才培養質量下降的問題,還造成了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后的惡意競爭和人才浪費。而高校的教學環節薄弱,使藝術設計專業這一個實踐性強的專業仍然停留在理論層面,無法使學生具備較高的實踐能力。很多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欠缺適當的實踐教學和實習實訓,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許多藝術院校不具有實習和實驗條件,其專業教學欠缺適當的教學實踐活動,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同時師資隊伍的規劃受限。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來說,除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的教授之外,還有剛剛進入大學教師隊伍的青年教師。部分老教授的教學觀念陳舊,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而年輕教師欠缺教學經驗,教學能力不足,因此導致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質量達不到要求,無法滿足當代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
在高校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中要對教學計劃進行改革,在此基礎上采取相關措施,完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整合原有的課程內容,融合有關的課程內容,同時壓縮一、二學年教學過程之中的基礎課程,按照專業基礎平臺進行建設。在第三學年的學習階段,該專業學生通過自己的專業特長和專業方向,根據自己的想法來選擇不同專業方向的導師。而導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分制相匹配。例如,在教學中,本專業學生可真正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相關考核方式。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平臺,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導師教學的前提條件必須是學分制,在學分制的教學模式下,導師可以為學生安排合適的任務并以學分作為獎勵,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踐中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能力,進一步提高其綜合能力。學分制教學給導師的教學提供了保障和支持,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導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掌控專業知識的總體情況對學生進行選拔。在選拔過程中,如果有學生達不到學分制的要求,就需要重新學習,直到達到要求才能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企業項目、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達到徹底了解學生能力的目的,從而提高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水平,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藝術專業人才。
在對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改進教師隊伍結構,建設完備的教師隊伍,是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過去,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模式是從西方引入的,主要被地方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把理論和實踐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對培育應用型、創新型設計人才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近年來,為進一步滿足高校的教學情況,我國教育領域對教師的結構進行了改革,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我國獨有的藝術教育的教師隊伍結構,這更有助于現階段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也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型的教師結構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教師不僅要扮演好教師的角色,更要擔負起設計人員和技術人員的角色;二是從社會上聘用設計師和技術人員,經過一定的教學崗位培訓之后擔任藝術設計的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教師能克服“理論重于實務”的問題,將更加優秀的設計理念帶入課堂。地方高校除采取新型的教師隊伍調整策略之外,還可實行“兩部制”教師隊伍的組建模式,即在特定教師結構的基礎之上,邀請一些專家、學者來共同承擔課堂教學任務。其中,特定教師承擔藝術設計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按規定為兩年輪換一次;而專家、學者等非特定教師可使用長周期教學模式,在非固定時間、非固定地點展開項目實踐和專業的操作教學,在此基礎上提高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效率,提高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
總之,通過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對如何培養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展開探索。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要根據當地的特點,并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合適的人才培養方案,對不符合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并將優質的社會資源引入具體教學過程之中,從而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