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倘或 韶關學院音樂學院
聲樂表演是有別于器樂的音樂表演藝術形式,它是指以演繹與歌唱為主的音樂表演,歌劇、舞臺劇、室內樂藝術歌曲、戲曲等均屬于聲樂表演范疇。在高校聲樂專業教學中,聲樂表演課程的設置是提升學生專業素養的重要內容。但從目前高校聲樂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側重聲樂理論,忽視聲樂表演的情況依然比較突出。對此,筆者結合學生聲樂綜合素養發展,根據高校聲樂教學實踐,分析了聲樂表演課程設置的重要性,并探究了課程設置策略。
聲樂表演是展現音樂藝術魅力的重要形式,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優化聲樂表演課程設置,對提升學生的聲樂綜合素養,促進學生更好地融合社會實踐具有重要意義。聲樂表演不僅涉及理論內容,更涉及多元化的實踐內容。通常聲樂教學中教師會利用獨唱鍛煉學生的技能技巧,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聲樂表演中的不足,并及時糾正;也可以利用重唱來提升演唱綜合能力,指導學生不斷磨煉演唱技巧,協調各聲部關系,提高聲樂表達效果;根據聲樂作品表演對舞臺表演形式進行分析,積累舞臺經驗,提高對聲樂表演的整體把控;等等。此外,聲樂表演能夠讓學生對“舞臺”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并在實踐中學習貫徹愛黨愛國、熱愛生活的思想意識,把握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向,同時,在表演中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在聲樂專業研究中,高校應結合教育教學部門的相關規定,對聲樂表演課程進行合理設計。人才培養目標是課程構建的基本導向,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聲樂理論知識、技能技巧以及情感價值等作出明確闡述,即要求學生經過聲樂表演訓練能夠具備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具備適應文藝表演團體、文化館站、地方文化音樂保護傳播等工作以及從事音樂教育的專業素養;能夠根據現代聲樂的發展形成創新型的思維能力,且根據音樂藝術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價值。根據課程目標要求,高校可以進行如下課程設計:聲樂演唱、鋼琴演奏、民族樂器、管弦樂器演奏以及指揮、重唱、合唱或重奏、合奏等實踐性課程。還可設置樂理、視唱、中國傳統音樂理論、論文寫作、和聲、復調、曲式等理論性課程,為學生提供在校內文藝團體或者社會音樂表演中實踐的機會。這樣的課程設計圍繞人才培養方向,將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相結合,為聲樂表演人才的發展奠定了課程基礎。
聲樂表演包含音樂與表演兩種藝術形式,因此,教師在教學指導中,不僅要強調學生聲樂素養的發展,也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釋放個性,提升表演能力。
在基礎訓練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的訓練,如為學生播放流行、民族、美聲等經典聲樂表演作品,引導學生細致觀察表演者表情與肢體動作的變化,并隨著音樂作品情感的推動,感受表情、動作與情感之間的密切聯系,指導學生在模仿中融會貫通,在自然的情感流露中學會控制表情動作,并以此提高表達音樂情感的能力。此外,教師為保證學生在聲樂表演中肢體的協調性,應該在基礎課程中增加形體訓練內容,重點強調學生站立時手臂與腿部的動作,確保在舞臺表演中體態優雅、大方,以傳遞出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
聲樂表演不能只靠“紙上談兵”,而是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與強化。在高校聲樂教學指導中,學校、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課程培養目標,拓展聲樂表演實踐,增加學生表演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專業素養與心理素質的雙重鍛煉。
目前,高校聲樂表演實踐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專業課內的聲樂表演,如通過聲樂考試、學生個人音樂會、師生音樂會、聲樂大師班、聲樂比賽等形式,獲得實踐機會,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在表演中存在的不足給出專業的點撥指導;校園藝術活動,如校園歌手大賽、校園音樂節、文藝晚會等,為學生創造更多自由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參賽的過程中展示專業技能,同時,校園文化氛圍也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學業上的壓力,讓學生及時反思在專業學習中的不足;社會藝術實踐,藝術活動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到社區表演,大到各大衛視、網絡媒體的綜藝活動、音樂比賽等,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能接觸到更廣泛的觀眾群體,接觸到更加專業的音樂團隊,并與社會建立密切聯系,而這能對學生聲樂表演素養的提升產生強大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對于高校聲樂教學實踐而言,聲樂表演課程的設置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聲樂綜合素養,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基于此,高校應明確聲樂課程教學目標,確定聲樂表演課程的地位;豐富課程內容,夯實基礎訓練;拓展聲樂表演,提升學生的實踐素養,促使學生在聲樂表演中實現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