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是向基礎音樂教育輸送師資,因此課程體系設置的合理與否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從目前就業單位的反饋來看,在畢業之后能夠很快勝任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學生仍然是少數,學生的表現距離合格音樂教師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對音樂課程標準的理念模糊,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不一致,教學方法選擇不恰當,教學語言表述邏輯混亂,教學活動設計不符合教學對象的年齡特點,創新教學的水平較低。面對基礎音樂教育不間斷的改革與發展,學生的表現也顯得脫節與落后,這些問題的出現與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密不可分。
課程體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課程體系指課程結構,是各類課程之間的組織和配合,廣義的課程體系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價值理念指導下,將課程的各個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各個構成要素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課程體系(專業目標)的系統。①目前,很多高師院校在音樂教育學課程設置上只有《音樂教學法》這一門課程,并未真正建立起與專業名稱相匹配的核心課程體系。很多高師院校對音樂技能和基礎理論知識仍然表現出較強的依賴,音樂技能類的課程比重仍然比較大,導致學生教學實踐能力普遍偏低。以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為例,《音樂教育導論與教學法》是目前學校開設的唯一一門音樂教育類課程,其他課程如《教師口語》、《現代教育技術》、《中學教育基礎》等則都是圍繞教育學的內容來展開的。而特指音樂教育學科的課程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有必要對當前的《音樂教育學》課程做出一定的調整和改革,根據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建設與之相匹配的《音樂教育學》課程體系,將相關的課程融入音樂教育學的課程體系,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地教學模塊。模塊各部分的內容應根據學生的個人基礎和認知發展水平有序地展開,幫助學生更全面、精準地掌握基礎音樂教育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并且最終將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過程中。
基礎音樂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對中小音樂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也應做到與時俱進。音樂教師除了應該具備專業的演唱或演奏技能之外,最重要的是應具備成熟的教學實踐與研究能力。而《音樂教育學》課程體系的目標就是圍繞后者的培養來展開的,通過這門課程學生能夠更加明確未來的職業走向。因此,《音樂教育學》課程應該作為音樂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來開設。《音樂教育學》的課程設置主要是使學生了解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相關內容與理論,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知識,掌握相關的音樂教育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等,從而能夠勝任中小學的音樂教學工作。
在很多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學一般被放在三年級的第一個學期進行,而且大多局限于《音樂教學法》這一門課,由于時間和人數的限制,學生對中小學音樂教學的教學方法、教學原則以及基本理論學習和掌握得并不十分透徹。本文認為目前所開設的《音樂教育學》課程內容過于籠統,而且各項內容不夠深入,學生對每種知識點的學習都只是蜻蜓點水。因此,《音樂教育學》課程在課時、內容等方面都應做出相應的調整。
首先,應該延長《音樂教育學》課程的開設時間,使其貫穿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使學生從入學之初就對未來的職業定位有清醒的認識,直到學業的完成,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在大學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滲透不同的、有助于學生認知音樂教師職業的教學內容。
其次,也是《音樂教育學》課程體系建立的重中之重,即對《音樂教育學》的課程內容進行細化和拓展。《音樂教育導論與教學法》課程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懂得普通中小學音樂教學的一般規律和教學原則,并且圍繞以上原則,掌握音樂教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進而根據中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能夠獨立設計和實施各種類型的音樂課。此門課程對于把握中小學音樂教育規律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目前,很多音樂教育專業開設的課程內容都包含專業技能的學習,如鋼琴、聲樂、舞蹈等技能型課程開設得比較普遍,這些課程的培養目標也是為了使學生具備專業的學科能力,但是,針對這些技能的教學法課程卻很少見到,如聲樂教學法、鋼琴教學法、舞蹈教學法等。學生走上教師崗位后面對的是中小學生,他們接受和學習音樂的過程表現出極強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由于沒有接觸過這些技能教學法,很多學生就業后只能把自己在大學期間學習專業技能的過程生搬硬套進中小學生的音樂課堂之中,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差強人意。例如:演唱歌曲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學生不懂得童聲的訓練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就極易出現學生大聲喊唱、而教師沒有方法調整的情況,這樣既不利于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嗓音的健康,因此,一些常用專業技能的教學法首先應該納入到《音樂教育學》課程體系中來。此外,音樂教育史作為分支也應該呈現在《音樂教育學》的課程體系中,通過了解音樂教育的發展史,挖掘先人對于音樂教育進行研究與實踐的精華,使學生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斷地做到追本溯源、溫故而知新。
對中小學音樂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案的撰寫作為《音樂教育學》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來展開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隨著各大師范院校師范專業認證工作的展開,基于“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核心理念,將工作任務引入課堂,把學生置于仿真的教學工作環境之中,使學生對于未來的工作崗位有更加清醒的認知,已經成為眾多師范院校廣泛采用的教學模式。中小學音樂教材把握的到位與準確與否,教案撰寫的認真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工作能否順利展開。因此,將中小學音樂教材引入高師的課堂,學生能夠近距離地感知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工作內容,在以后的教育見習和實習過程中,會表現得更加得心應手。在這部分內容中,學生需要學會分析教材,把握好教材內容的組織原則、結構安排以及選材特點,研究每個單元內容的重點、難點,并且掌握針對重難點的教學方法,最終對中小學音樂教材有完整和深入地了解。
作為未來的音樂教師,學生還要熟知中小學生音樂的心理發展概況、心理發展特征、以及影響中小學生音樂心理發展的因素等,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所表現出的不同的想象力、聯想力、審美力、表現力等都應該作為音樂教師選取和組織教學內容的有效依據,在此基礎之上,有針對性地進行音樂課堂設計與實施,才能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因此音樂教育心理內容進入音樂教育專業的課堂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國外的音樂教育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也形成很多優秀的、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如匈牙利的柯達伊音樂教學法、日本的鈴木音樂教學法、西德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等,應該把這些教學方法融入進《音樂教育學》課程體系中,給學生了解國外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提供平臺和機會。
以上經過細化和拓展之后的相關課程應作為音樂教育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和必修課程來開設。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應根據學生具備的教學能力以及培養目標分階段地進行。
作為一個課程體系,《音樂教育學》包含著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內容。對于兩者所占的比例來講,本人認為,實踐的內容應該遠遠大于理論,而且,通過實踐所達到的教學效果也要比單純的理論學習要明顯很多。所有理論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學生掌握教學實踐的能力。通過實踐去檢驗學生理論學習的扎實與否,通過實踐檢驗自身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理論仍然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實踐部分的內容可以先在校內進行,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配合,比如,由一名學生作為教師角色出現,其他學生以中小學生的身份出現,可以幫助學生對教師角色有先行的體驗。但是,通過課堂觀察,本人發現,校內教學實踐存在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學生無法感知到真正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學生狀態,教學效果是通過學生的反饋反應出來的,學生對于教師教學的課堂反饋直接影響著教學能否正常進行。因此,在校內教學實踐過程中,這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完全空白的,因此本文認為有必要將一部分教學內容安排在校外的中小學實習基地進行,或是聘請一線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進入高校,使學生零距離地感受目前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學狀況及發展態勢。
在課時安排上,目前來看,理論課時明顯多于實踐課時,有些院校則把實踐課時統一置于大三、大四學期。本文認為,應該適當地將教學實踐課時向大一、大二傾斜,將學生的教學實踐貫穿至大學四年。大一時開始讓學生接觸中小學音樂教學內容中各個細小的分支,比如歌唱教學、舞蹈教學、節奏教學、欣賞教學等,并且針對這些分支內容到校外的中小學實踐基地開展短期的教育見習活動,使學生對每個階段所接觸到分支內容有更加直觀和深入的認識。到三、四年級時,將各分支內容按照中小學課程內容的順序進行整合和學習,將學生再次帶入中小學音樂課堂時,他們的關注點會自然地由之前教學內容的分散學習轉變為對整個音樂課堂的總體把控以及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與銜接方面。由此看來,教學實踐技能的學習過程體現出較強的系統性與全面性,而且學生的知識學習也遵循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
課程評價是衡量教學過程合理與否的重要標準,以往《音樂教育學》的課程評價大多只局限于學生學期末的考試成績,很難全面地檢驗出一個學生真正的、全面的教學實踐水平。而《音樂教育學》課程體系是多門課程的綜合,最終的培養目標是學生掌握扎實的教學實踐能力,這種能力的檢驗絕不僅僅是一張試卷就能完成的。教學實踐能力包含著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課堂實施能力以及其他重要專業能力,這些能力表現在對于音樂課堂的掌控之中,因此這些必備能力的考核也應該放在真正的音樂課堂中。
本文認為,對于學生的評價除了沿用之前的理論試卷考核之外,還應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評價方式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首先要制定出每個階段學生需具備的能力量化表。量化表需要由校內教師與中小學音樂教師共同商討制定,以保證對學生能力考核的準確與全面。評價的基本內容包括: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等,通過量化表針對學生校內課堂表現與校外實踐表現進行綜合的評分。根據評分,幫助學生找到差距,進而使學生對自身欠缺的能力有針對性的提高。除此之外,在每個階段結束或學期末時,也應該設置階段性的集中考核,一方面包括理論知識的考核,另一方面可以由中小學音樂教師設置具體的情境或提出若干問題,學生當場作答,以此全面檢驗學生的綜合知識和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音樂教育學》課題體系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課程體系中各門課程能否做到相互融合、是否有助于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真正培養與提升有待時間的檢驗。除此之外,隨著基礎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改革,中小學對于師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音樂教育學》課程體系的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根據基礎音樂教育的變化適時地做出調整,以不斷地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需求。■
注 釋:
① 胡弼成.個體發展指向:大學課程體系的本質[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