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琴 (湖南師范大學)
湘劇,是湖南省的傳統戲曲劇目之一。流行于長沙、湘潭一帶,主要流行于“長沙府十二屬”①。民間一般稱為:大戲班子、長沙班子或者湘潭班子,是湖南省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劇種之一②。2006年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分布廣泛,在不同地方又與當地文化相融合,具有鮮明本土文化的烙印。
湘劇,是多聲腔劇種。它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彈腔及雜腔小調③。其中高腔和亂彈是湘劇的主要聲腔。湘劇的表演融百戲、雜技、武術等于其中,角色有生、旦、凈、丑四行,各個行當又分為若干支行,都有其獨特的技藝;在伴奏上,湘劇的伴奏樂隊,傳統上稱為“文武六場”④,各大聲腔主奏樂器不同,在之后的發展中又各有變化。湘劇的劇目諸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目連傳》、《琵琶記》、《拜月記》、《白兔記》等。本文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戲曲進校園”為例,試著提出本土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設想。
從校本課程開設情況的調查來看,湖南有多個學校進行了本土文化類的課程開發。據筆者的調查了解,在音樂方面就有長樂山歌校本課程開發、湘劇進校園、老司城土家族擺手舞進課堂等課程的開發。這些學校在當地教育局和學校領導、一線教師的支持與努力下,豐富了學校的課程內容、創建了學校教育特色、培養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之情。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簡稱“一師”)開設的湘劇課程,豐富了一師學子的音樂生活,身邊也常響起了去湘劇院看戲的“號召”;正如著名湘劇藝術家王詠光老師所說:“我希望一師學子能夠在學習了戲曲之后,將這種文化帶入更多的學校,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土文化的巨大魅力”;2019年,在由一師協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暨戲曲進校園演唱會”活動中,一師音樂舞蹈學院學子與王笑戲曲合唱團成員的合作演出讓大家眼前一亮。總而言之,湘劇進校園,有校本課程開發的影子,卻還不成熟。在課程設置、課程評價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
因筆者本科就讀于湖南第一師范學院,也曾參與“戲曲進校園”相關課程的學習,對湘劇進校園課程的具體實施情況有深入的了解,故在此主要介紹一師的湘劇課程實施情況,希望能夠對其他高校開展此類活動有一定的啟發:
以湖南省音樂學綜合改革項目為依托,學校實施了具體的改革項目,將民族民間音樂引入學校課堂。此背景下,由省圖書館和湘劇藝術家們協同舉辦的,為傳承湘劇藝術文化的“戲韻三鄉”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在王永光老師的一次“湘劇知識”講座后,同學們的熱情、老藝術家們對湘劇藝術傳承的渴望、學校教師對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的文化自覺意識等等一系列契機,促成了湘劇課程在我校的開展。
這一課程帶有一定的實驗性質⑤。學生可自由報名,課程主要以選修課+講座的形式呈現,但并未納入常規化的課程或學校正式的選修課程體系中。每個禮拜兩節課的課程設置,共有四個班可任學生自由選擇,主要有四個劇目:
《沁園春·雪》由吳偉成、王永光老師執教;《沁園春·長沙》由陳愛珠、周帆老師執教;《贈劍》由李開國、曹威治老師執教,這一作品除了演唱部分的學習,還有身段的學習;《描容上路》(《琵琶記》選段),由龐煥勵老師執教。這四個作品分成了四個班級,四個班級同時開課,每周學習時間為90分鐘,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任何一個劇目進行學習,學習的形式以“口傳心授”為主。學習課程內容和進度根據教師的具體施教情況而定。這一課程因帶有實驗性質,也無具體的評價方案,完全以學生的興趣為準。其目的是讓更多的學生了解湘劇知識、學習湘劇經典唱段、走進劇院看湘劇,畢業后能夠將湘劇之種撒播在湖湘大地的土壤中。
湘劇進一師已有一學期之久,在采訪了些許湘劇學員后,我們了解到,學生們在湘劇文化進校園前對于與湘劇相關的知識認識較少,更有一些學生在這之前對湘劇沒有任何了解。其選擇學習湘劇的原因主要有:想嘗試一些新的東西、拓展自己的學習視野、為傳統文化貢獻自身的微薄之力等。平時湘劇課程學習以劇目的排演為主,通過一個劇目片段學習湘劇的相關知識,如:戲曲的發展、湘劇文化相關知識、唱腔、身段等。更有同學反映,因湘劇唱腔與其平時聲樂課程的歌唱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往往會受其影響有偏差,而失去湘劇本身的韻味。但又因湘劇演唱與聲樂作品演唱有相通之處,便又激勵同學唱好選段。學習了湘劇的同學,也經常參加湖南省湘劇藝術網組織的相關活動,如:“3.5湘江兩岸湘劇湘情齊唱雷鋒歌,芙蓉國里萬眾連心爭做雷鋒人”活動,一師的教師代表及湘劇學員都參加了此活動,一起學雷鋒,傳承湘劇文化。也有很多同學自行組織去各大劇院看戲。以上現象都很好的體現了這一課程的開設在對湘劇知識的普及和興趣培養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因無具體評價方案和考勤措施等問題,學生從開始的熱情到后來的冷淡,有時又因與學校課程沖突而不能準時參與排練,學期末的湘劇考核也因與學校其他正式課程考試沖突而取消,故這一課程的實施方案還需進一步完善。
學校開設湘劇課程,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時也得到了一些啟示與教訓。在談到湘劇校本課程開發的困難與問題時,學院副院長楊丹談到主要有意識、課程管理及資金等三個方面的問題⑥:
1、文化意識的欠缺。本土文化是否能在高校開發為校本課程取決于學校師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自覺意識。師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及目標的高度統一是更好完成校本課程開發及其目標的重要前提。另外學校課程管理的設置方面也發揮著重大作用,學校如果能預留一些空白課程由學院根據相關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就能有效避免課程沖突等問題,也能在評價方案設置的基礎上更好的督促學生堅定意識、完成學習任務。一師“戲曲進校園”活動沒能繼續下去,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師本身對本土文化自覺傳承意識的欠缺,很多教師認為學習戲曲過程漫長,花費大又沒有實際的用處,還不如咿咿呀呀學習幾首外文歌曲來的容易和實用。
2、課程管理上的不足。學生來自不同的年級和班級,此課程又不是學校開展的正式課程等因素,造成后來部分學生不能按時參加課程。這也啟示我們:校本課程應制度化、常規化。才能使得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而不能單單以學生的興趣為主。
3、資金方面的困難。湘劇教學產生的費用與課程設置、教師的文化意識密切相關,因湘劇課程學習并未納入學校正式課程之列,故其所產生的一切費用需要學院另外承擔,這就給學院財政工作造成了一大壓力。
從以上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湘劇藝術等本土音樂文化進校園的困難都大同小異,從更深層次來看,這也體現了文化觀念不同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歐洲音樂中心論”的文化觀念影響著人們審視世界音樂的判斷思維,將西歐古典音樂看成是人類音樂文化發展的高峰與楷模,卻對亞非拉及歐洲各國的民間音樂不太重視⑦。這種狹隘的、阻礙民族音樂發展的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至今還未完全消除。在一些學校里,教師們將語數外設為正科,音體美等設為副科。這種學科等級設置就是文化價值觀念偏差所產生的現象,其后果就是學生為升學埋頭苦干讀“死書”。在高校也是如此,本土類文化課程的開設與否、如何開設等問題,與教師的文化觀念有很大的關聯。設想一下,如果我們視此類課程與常規的專業課程一樣重要,或者就將他作為專業課程的一項來開設,消除狹隘的文化觀念,樹立一種“文化相對主義”的觀念。是否以上的種種困難和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呢?
從采訪的幾個學校關于學生的需求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喜歡上音樂課。小學生喜歡上音樂課的原因多是老師教授的內容豐富、教師的個人魅力等。中學生則認為音樂課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生活。少數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他們認為老師教授的課程內容不足以吸引他們,音樂課太無聊了。被調查的學生,平時主要聽一些他們所認為好聽的音樂,不區分兒童歌曲、流行歌曲還是家鄉民歌,中學生則更偏愛流行音樂。對于家鄉歌曲的聽賞和演唱,主要有兩種情況:聽過且會唱一點的和完全沒有聽過的比例持平。絕大多數學生喜歡老師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音樂學習。而且大家都認為傳承本土文化很重要,但絕大多數同學對“家鄉文化”/“家鄉歌曲”/“家鄉音樂”了解不夠,或是基本沒有了解。當被問到:如果參加一個外地的夏令營活動,你被要求展示家鄉音樂文化時,有學生說要表演鋼琴、口風琴、唱流行歌曲,唱東方紅、劉海砍樵等。可見學生對于家鄉歌曲/家鄉音樂并沒有清楚的概念認識。
這些現象啟示我們,如要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家鄉音樂的認同,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多多聽賞和感受。我們也希望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實際的行動。民族文化發揚光大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
因現今還沒有學校正式將湘劇文化作為校本課程來開設,故在此對一師湘劇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從目標設置、資源采集、教本教材等作出設想:
1、情境分析、確定主題。在分析校內情況、校外資源后,一師湘劇音樂文化的學習主題大致確立,這一舉動得到了學生、教師的支持,社會各界對此也給予了一定的期望。
2、目標的構建、組織課程。課程目標決定課程的性質,課程目標一旦確定,課程組織、課程實踐和課程評價就有了依據⑧,如我們可以利用逐步完善的方法設定湘劇校本課程的目標。即學生對湘劇知識的認識了解;學生能唱出自己喜歡的湘劇唱段;能據對湘劇的學習產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對家鄉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培養其平等看待世界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觀念,并根據評估的實際情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課程目標。并將此類選修課納入學校選修課程體系中,參與正常課程的教學方案、課程綱要編寫、課程評價等行為。
3、資源采集、教本教材,校本課程其設置的基礎基于一定的本土文化和學校文化環境。對資源的采集需要老師們去做一定的田野調查,對湘劇音樂唱段在采風收集后進行甄別,選擇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符合課程發展目標的唱段內容。資源采集后,對湘劇課程使用的教材進行編寫,確定教學范圍及教學進度,使學生的湘劇音樂文化的學習更全面、系統。
4、教法及教學評價。在湘劇課堂上,我們雖有相應的曲譜文本提供,但往往書本文字無法準確表達湘劇的韻味和板眼變化規律。故口耳相傳的逐句教唱仍為主要的教學形式。音樂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審美實踐體驗,故其教法以體驗性(包括欣賞湘劇唱段、教師的示范、去湘劇院看演出等)、實踐性(如學生的具體學習:唱段和身段)和語言性(這里也包括對長沙方言的學習)等幾種為主。其在語言上有特別的要求,且以體驗學習為主,教法與其他音樂課程的設置大致相同。評估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一個探索性的實踐研究過程,成功與失敗并存⑨。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評估結果不斷地對課程設置做出適當的調整。另外,教師對管理湘劇音樂課程的責任心、教師的教學方法、態度及學校配備的課程設施,如音響、教室、教材等;課程的目標是否達到、課程的重難點設置、課程內容的性質和范疇、是否因此推動了其他課程的改革創新等。學生對校本課程學習的興趣變化、上課的出勤情況、觀看湘劇音樂會的次數、查閱湘劇文化相關書籍等情況。家長對學校校本課程的支持情況。將評價納入校本課程的設置,能及時并有效的發現、解決所出現的問題。
當然,校本課程開發本身不是封閉的,故其實施還需要加強與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與合作,把握一切內在與外在積極因素來展開湘劇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為本土文化的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壯大而不斷努力!■
注 釋:
① 湘劇:百度百科
② 湖南圖書館.湖南地方戲劇[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12:1-4.
③ 康婕洵.湘劇戲歌《沁園春·雪》曲牌與唱腔初探[J].大眾文藝,2011,(04):66.
④ 張晨.走進湖南(二)湘劇[J].音樂生活,2014:20.
⑤ 說明:因學校并未將此課程設入正式課程體系,但仍為學校選修課程的一個科目,其開設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果,為學校開設成熟的湘劇校本課程積累了經驗,這里將湘劇課程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經驗積累的過程來看待。
⑥ 筆者于2017年6月中旬,針對一師“戲曲進校園”相關背景和具體實施情況對楊丹老師進行了采訪。
⑦ 杜亞雄.中西民族音樂學家研究范圍之比較[M].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6,(01).
⑧ 周仁康.走向智慧的校本課程開發[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1:52.
⑨ 王力紅.創新性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課程.教材.教法,200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