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思佳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樂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化繁榮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彈奏樂器琵琶來自西域,在東晉時期傳入我國,但是琵琶的名字溯源、時代變遷及流派發展等眾說紛紜,尚未形成統一定論?;诖?,本文從中國琵琶流派的形成發展史、主要流派及風格特征、情感表達方式特點三個方面進行系統梳理,旨在為音樂事業發展提供借鑒。
中國琵琶流派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曲項琵琶在東晉時期傳入中國,成為重要樂器;第二階段,琵琶藝術在唐代走向鼎盛,在音色和演奏技術上出現轉折性突破,實現漢化;第三階段,琵琶在宋元時代隨著聲樂伴奏的要求增設品位、擴大音域;第四階段,明清時期大型琵琶套曲獲得進一步發展。
中國琵琶流派的形成因經濟重心的南移等出現南北之分,隨著北派的瓦解,南派又分出各大派系,這些流派在樂曲的演奏方面都獨具特色且經久不衰。
無錫派屬于與南派對應的北派,在輪指方法方面相異于南派,在琵琶發展史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為后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無錫華秋萍、華子同所創作的我國最早印行的琵琶譜《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三卷是該流派最主要的代表作。該琵琶譜以工尺譜進行記譜,記譜方式系統完整,是考究琵琶文化藝術的重要材料。無錫派雖在影響力方面不及南派,但在琵琶藝術的情感表達方面留下了寶貴記載。
平湖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芳園,其所編寫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又稱《李氏譜》)標志著平湖派的正式形成。李芳園的代表作為琵琶藝術的流傳提供了珍貴的考察學習資料。由朱荇青所首創的左手大指按托法,打破了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區。琵琶中最具特色的演奏技法是平湖派的右手輪指法,有上出輪和下出輪之分,同時還有“蝴蝶雙飛”“掛線輪”等特色技法。
浦東派以發源地命名,因發源于上海市南匯區,所以稱為浦東派。該派產生于嘉慶年間,由清乾隆時期的鞠士林創始,并世代相傳。第三代傳人陳子敬曾受封“天下第一琵琶”;第四代傳人沈浩初著有《養正軒琵琶譜》,實現了琵琶的創新發展。該派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與作品有很多。在流派風格方面,氣勢剛強,音色有力度,曲目文武兼具;在彈奏技巧方面,頗具特色,包括并弦、輪滾四條弦等。
崇明派也發源于上海地區,因為發源地在崇明島,所以稱為崇明派,又叫瀛洲古調派。崇明派最早由康熙時期的賈公達創始,代表人物還有盧明章、黃秀亭等人。在演奏技法方面,崇明派追求清而密、疏而勁,倡導慢中有續、快中有序,音響輕柔活潑。在情感表達方面,趨于幽默文靜,獨具特色。
上海派琵琶的創始人為清光緒年間的汪昱庭,所以又稱汪派琵琶,代表人物還有衛仲樂、孫裕德等。該派創始人汪昱庭向不同流派刻苦學習后,進行了大膽創新,所以該派琵琶集各派別特點于一體而又獨具特色。在彈奏技法方面,開創了“哆啰子”“鳳點頭”等許多新指法,情感旨向大多具有陽剛豪放的特點。
綜觀中國琵琶的各大流派風格,其演奏內容和情感方面基本分為文武兩種曲調,在演奏時具有鮮明的特征,但都圍繞作者的心境與曲調進行演繹。文套的演奏往往聲音清澈而圓熟,拍子準而穩,抑揚頓挫,將情感于緩慢中流露;武套的演奏往往運用推挽吟擺等方法,在別有用心處恰當運用,使曲目情感表達得自然妥帖。
情感的表達與流派的形成發展具有密切聯系,因不同琵琶演奏家對樂曲有著不同理解,在抒發時自然會有差異。在演奏時把握樂曲結構,或是在結構演奏上進行創造性改創會使演奏的個人風格趨于明顯,從而將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琵琶演奏關鍵在于演奏者如何通過對結構的把握靈活運用技法進行情感表達,在仔細品聽中,聽者能夠感受到演奏者對曲目剛柔、輕重、虛實的巧妙處理。
琵琶俗稱民樂之王,在民族樂器的發展中具有較高的地位,梳理把握中國琵琶的形成發展史,總結中國琵琶的主要流派及各自的風格特征,了解中國琵琶流派的情感表達方式特點,不僅有利于琵琶的傳承、發展,也有利于中國樂器文化的充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