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璇 翠湖小學
歌劇雖然在國內推行時間不長,但是其影響力卻很大。歌劇創作離不開民族性與歷史進程,在創作歌劇音樂時,創作者需要注意歌劇本身文化底蘊的展示,與時俱進,了解當代格局發展的目標和出路,在提升歌劇文化輸出能力的同時,呈現出更加符合時代要求的演出。
歌劇最早出現在16 世紀末的意大利,迄今已經有四百多年的表演歷史,是世界藝術的瑰寶。
五四運動之后,歌劇逐漸傳入我國,其主要目的是借鑒西方的創作手法,結合民族性較強的審美視角,以及當時的社會時局,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劇內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劇就是《白毛女》,其既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的狀態,又展示了民族性的藝術創作狀態,是當時歌劇音樂創作的主流方向之一,也是在摸索中成功的歌劇案例之一。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沖擊越來越大,快餐式文化與互聯網高速傳播相結合,促成了高速傳播的碎片化娛樂與文化鑒賞環境,這就導致歌劇這一藝術表現形式的發展缺乏后勁,尤其是青年人對歌劇的內容不感興趣,因此國內外現今的歌劇市場都處于難以為繼的狀態[1]。
相較而言,國內有部分紅色原創的歌劇劇目還在上演,這部分劇目大多是經典劇目更新或者完善之后再上演的,但是由于其中內容誕生年代比較早,難以給予現今的觀眾足夠的共鳴,所以很難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面對這一情況,為了支持歌劇創作的發展,相關部門也在不斷地培養相應的創作人才與演繹人才,旨在為歌劇這種藝術形式的維系尋找新的出路。
國內歌劇的發展起始于五四運動時期,在音樂創作方面最杰出的貢獻就是將中國民族音樂、戲曲、小調等與西方歌舞的模式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歌劇形式,并結合中華民族特色,使歌劇逐漸本土化。
這個階段主要是指從1928 年到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其中最負盛名的歌劇奠基人就是黎錦暉先生,他創作了12 部膾炙人口的兒童歌舞劇,為之后歌劇的發展提供了方向,而之后有創作者將延安的秧歌引入歌劇表演之中也是受到黎錦暉先生的啟發,這是中國第一代的歌劇創作者。
到了抗日戰爭初期,田漢和聶耳合作創作了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將當時的社會環境、抗日救亡及當代的愛國主義思想結合在一起,為抗日活動的宣傳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在提升人們愛國熱情的同時喚醒了一代人抗日救亡的意志。其中影響較大的創新就是這部歌劇將話劇的模式與格局相結合,不僅提升了舞臺的表現效果,還推動了歌劇與話劇的結合,同時,其還創造性地運用了符合當時社會實際的創作技巧,展現出了抗日戰爭時期人們的抗爭。此外,其還蘊含了不少民族樂曲融合的音樂表現形式,符合當時大眾的審美傾向。
在這段時期,國內歌劇的創作主要有以下兩個關鍵性特征:首先,國內的歌劇創作形式與歐洲的截然不同,由于歌劇是由意大利開始傳播并進入歐洲各國的,各國之間鮮少會進行內容的改良,而是直接模仿意大利歌劇創作者的創作手法進行再創作。而國內歌劇則是將其與本土化的藝術形式進行融合,之后再進行展示,從而形成了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歌劇表現形式。其次,這個時期國內的歌劇創作者將戲曲、歌劇、民歌、話劇等藝術形式與歌劇進行有機結合,以中國自身的文化底蘊為基礎進行了新的音樂創作,提升了歌劇創作的格局,促使歌劇音樂呈現出多樣性[2]。
這個階段是指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到1979年改革開放之前。歌劇在這個階段的發展在于當時戲曲改革工作的落實,政府提倡對戲曲進行全面改革,其中最關鍵的任務就是“三改”,主要針對的是戲曲本身、表演者及戲曲表演的制度。
在這種推陳出新的藝術表演方式影響下,全國各地針對戲曲中陳舊腐化的內容題材、表演形式進行了改革,同時推出了一大批革命題材、反映工農生活及現實中階級斗爭題材的戲曲劇目,其中不少音樂創作者也響應號召投入新戲曲的創作中,以改革和創新的方式極大地豐富了戲曲的內容。
而在這段時間內,馬可提出了關于“從戲曲基礎上發展新歌劇”的觀點,并且之后制作出了新的著名歌劇《小二黑結婚》,其中反映現實狀況、展示改革成效的內容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歡迎。《小二黑結婚》這個劇目類型的成功,也為之后的歌劇類型打下了基礎,這種將倫理批評與歌劇音樂創作相結合的形式一直受到歡迎,熱度持續到了20 世紀60年代中期。
在新時期,由于受改革開放的影響,歌劇的表演環境有了不小的變化,隨著各種藝術文化表現形式的興起,歌劇的發展方向呈現出兩極化的趨勢:一種是提升歌劇的整體審美水平,將更加具有文化底蘊的內容搬上舞臺,如早期的《傷勢》、歷史性題材的《楚霸王》及《張騫》等,這些都是以正劇的模式講述嚴肅故事的歌劇形式;另一種是借鑒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的形式,以通俗音樂打通本土文化的審美視角,提升年輕人對歌劇的認知水平,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現代的年輕人》《風流年華》及《友誼與愛情的傳說》等一系列歌劇作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歌劇未來的發展勢必然會受到影響,這就需要創作者不斷創新內容,提升歌劇中音樂的質量,拔高藝術水平,從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同時,創作者應植根于中華文化的土壤,創作出更具中國特色的歌劇內容。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雖然歌劇起源于意大利,但是通過老一輩創作者的努力,歌劇這種藝術形式也能夠直觀地表達出中國的民族特色。因此,我們要從民族藝術中汲取文化內容,將民族文化與歌劇表演相結合,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歌劇形式。在創新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與世界接軌,了解外部文化的發展,并做到融會貫通,從而實現內容上的創新[3]。
要想將民族化的理念貫徹下去,我們就要從歌劇的題材、音樂制作模式及表演形式三個方面進行民族化的音樂制作。
首先,題材的民族性。一些題材具有一定的共性,關于愛情、夢想、反抗壓迫、復仇、死亡的題材在全世界范疇內都是能夠增加戲劇矛盾的,如在反抗的基礎上展示出人性光明的一面,體現出不變的思想情懷。值得注意的是,創作者應在此基礎上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內核的題材,促使觀眾更加輕易地置身于這些普世價值觀之中。
其次,在選擇創作方向上需要注意民族化,尤其需要注意歌劇表演過程中人物情感及心理主題的變化。音樂作為歌劇最主要的載體,能夠起到烘托人物形象、推進劇情發展的作用。因此,在制作音樂時,創作者要創造出激烈的戲劇沖突,將觀眾的視線吸引過來。中國的歌劇在音樂表達方面有著獨特的審美,因此,創作者要在時代發展中結合文化底蘊進行創新,而非一味地追求變化,舍棄本來的精華部分。
最后,歌劇的表演主要是以演唱的形式來表現音樂,因此,為了能夠在其中貫徹民族化的表演形式,不少音樂創作者在唱法的部分進行了創新。一般的歐美歌劇形式都是以美聲、芭蕾及現代舞為主,而中國的歌劇對動作與演唱方式都進行了深加工,如在動作方面引入了武術和戲曲的肢體表演模式,而在唱法上則借鑒了山歌、民歌及各地不同的戲曲文化,經過提煉后形成獨特的體系,推陳出新,推動了歌劇民族化的發展。
歌劇音樂的創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斷的排練與演出中進行修整,逐步完善的。因此,在演出之前會將不少的原創音樂引入歌劇表演之中,但是在正式演出之時還會因為現場的環境變化及表演者自身的理解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動,演員本身給予歌曲二次啟發,提升了曲目的質量。
這種情況在老劇目重新詮釋的過程中表現得尤其明顯。由于時代的變遷,每一代人看待問題的視角和關注重點都存在差別,為了讓老劇目煥發新的生命力,現今的演員就需要調整好自身的精神狀態,重新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與作品的思想,激發自身對劇目中人物的認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從而更好地進行歌劇的表演和詮釋[4]。
現今中國歌劇的創作主要植根于中國民族特色及文化的發展,在提升自身劇本、表演形式的同時,應吸納多元化的表演理念。在音樂創造方面,其結合時代背景進行了更新和協調,以多種音樂的表現形式提升了歌劇的層次,將歌劇打造成了雅俗共賞的藝術表現形式,促使劇目內容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并提升歌劇音樂對劇情的推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