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凌一 山東師范大學
二胡作為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精華,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在歲月的沖刷中不斷閃耀著自身的光芒。可以說,二胡作為時代傳承的橋梁,架起了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東方與西方的對話。隨著時代的更替與變換,二胡不斷得到發展,從一件不起眼的伴奏樂器逐步發展成專業院校乃至社會中的一門重要專業。
《楚頌》是一首大型雙胡琴與民族管弦樂隊合作的二胡作品,是李博禪的代表作之一。整首作品以“霸王別姬”為整體基調,講述了楚王項羽與愛姬虞美人的凄美故事,同時贊頌了中華民族的英勇執著與情懷。演奏此首作品時,除要攻克高難度的演奏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演奏者領會其中的歷史故事內涵。關于《楚頌》這個標題,“楚”代表了楚王項羽多年征戰,虞姬始終陪伴其左右,“頌”代表了二人的凄美故事,并以此上升到中華民族古往今來的英勇與執著,以及忠貞不渝的理想與信念。
李博禪先生是當代青年作曲家的代表人物。自小就讀于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4 歲創作歌劇,17 歲創作交響樂,之后連續獲得“金胡琴獎”作品展演金獎等。在二胡領域,李博禪創作的《楚頌》《曾侯乙傳奇》《弦歌》廣受好評。《楚頌》借用中國經典故事題材“霸王別姬”,謳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曾侯乙傳奇》通過對“曾侯乙編鐘”的遐想,歌頌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李博禪先生有著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中華民族文化有著極深的研究,與其扎實的作曲功底相結合,其作品能夠經受時間沖刷,成為世人所傳頌的優秀二胡作品。可見,在這一部部作品背后,都有著最本質、最古老的音樂作為精神支柱,支撐起整首樂曲的內涵。
《楚頌》由李博禪于2014 年創作而成。首作是雙胡琴與民族管弦樂版本,首演于第二屆北京胡琴藝術節,由著名的二胡演奏家趙寒陽與青年演奏家趙元春主演,獲得了一致好評。在2015年又為此曲創作不同版本,并錄入《中國二胡曲集》中。整首作品都基于楚漢戰爭中的“英雄”和“愛情”兩個主題,歌頌了中華民族忠貞不渝、勇敢無畏的不屈精神[1]。
以民族調式調性為主,以西方作曲手法為輔是當今二胡作品創作的主要途徑,《楚頌》作為其中的代表作品,以雙主題的音樂形式,刻畫了楚王力拔山河、蓋世英雄的形象,細致地描繪出英雄與愛情兩個主題。
全曲伊始由鋼琴導入,不斷重復主和弦低音,逐漸展現出宏大的背景。為二胡的21 小節英雄旋律營造出一個黯然的意境,隨后同主音轉調,畫風突變,在聽覺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營造出楚軍戰敗的氛圍。在之后的第二樂句中,旋律出現了高八度的行進,并結合五、七和八度跳進,為旋律和情感增加了強烈的色彩。在勾勒出戰爭場面后,鋼琴伴奏又采用流行和聲的創作手法,將音樂風格變成溫柔的“愛情主題”。
第二主題以gdc 三音為第一樂句的核心,伴隨鋼琴和聲織體的進入,逐漸展現出虞姬與霸王的愛情故事。悠揚的旋律中三度與六度的和聲進行,給人以凄美的另類美感。樂曲在第57 小節轉調至降E 大調,并以弱拍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兩人的愛情畫面,讓人沉浸在其中無法自拔。在旋律語言上,頻繁地換把、換弓以及大幅度的滑音,更加烘托了凄美的愛情場景。
展開部中運用節拍的頻繁轉換,是此曲的一個亮點。首先,變換拍子對演奏者的視奏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演奏者必須穩住內心節奏,不可貪圖速度,而遺忘音樂本身;其次,對塑造音樂形象有很大的影響,該段講述激烈緊張的抗戰場面,因此變換節拍,提升了該段緊鑼密鼓的音樂效果[2]。
展開部變換拍子的使用,主要為2/4、4/4、3/8、5/8、6/8、7/8 拍的頻繁變換。這種寫法能夠更好地將音樂往前推動,在演奏中不允許有絲毫停滯。3/8 拍的基礎單拍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必須穩住第一拍(強拍),心中有123 的節奏感,其中的“1”在弓段和弓壓的分配上相對于后兩拍更長、更強,因此邏輯重音是在第一拍上產生的。2/4 拍的基礎單拍,相對于3/8 拍來說,重音更為平均,即邏輯重音也是分布在第一拍上,心中有12 的節奏感,在弓段和弓速的運用上主要是邏輯重音的弓法分配。
本段是整首作品的小快板,刻畫出楚軍英勇奮斗的畫面。演奏本段時,演奏者應注意節拍的變化,并突出音調的變化。與二胡以往的作品相比,本段所展現出的變化音,連頓弓以及快速換把,都對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雙弦技巧是由現代二胡作品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演奏技法,由小提琴的雙弦發展而來。在本首作品中,雙弦技巧主要用于描繪戰爭中波瀾壯闊的場景。在演奏時,左手按弦要緊貼內弦,弓桿與外弦緊密貼合,左右手的配合要精準,這樣才能表達出符合音樂情緒的雙音[3]。
演奏者在練習雙弦時首先要注意內外聲部的平衡。在《楚頌》中,雙弦多伴隨重音出現,演奏者在保證聲部平衡的條件下,還需要注意重音的分布。快板的雙弦節拍為7/8 拍,所以要注意節奏組合為3+2+2,也就是說三拍一個重音,兩拍一個重音,雙弦演奏時要特別注意把握好重音,這樣才會有層次之分,否則音樂會成片狀出現。因此,演奏者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握弓方法,以保證演奏順利進行。
當代二胡作品中難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快板上。在《楚頌》這首作品中,技巧上的創新巧妙與金戈鐵馬的戰爭畫面相融合,并以170 邁的速度在無伴奏華彩樂段中展現而出。同時,整個華彩樂段由弱至強,在色彩的增強中逐漸活躍音樂氛圍,從而達到整個作品的高潮。在演奏時,演奏者的左手和右手必須進行有機統一。弓毛緊貼琴弦,并施加壓力。運弓與推力結合起來,以產生對比和色調。弓速必須快速而強勁,推弓和拉弓達到相同的效果才能在聽覺上達到清晰的效果。在右手提供弓速的前提下,左手必須與右手相配合,做到按指與弓速的穩定搭配。從而完成對宏大廝殺場景的具體刻畫。
音樂文化必然受到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文化的影響。今天的二胡藝術發展植根于中國偉大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并結合西方音樂創作及演奏技術。《楚頌》的成功可以說是最有力的論據,在作品中有高難度的演奏技法,卻又不失傳統二胡和流行文化之間音樂結構的美。筆者認為,只有中西音樂文化相結合,胡琴藝術才能更好地發展。筆者希望通過對這首作品的淺析,能夠加深廣大音樂愛好者對該曲的藝術內涵和演奏技巧的理解,同時對胡琴音樂文化有更好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