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敏 景德鎮陶瓷大學科技藝術學院
陶瓷是中華民族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文化技藝之一,為促進其不斷發展,陶瓷被納入專業的教學活動中,為此我國在1958 年成立了陶瓷藝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學院,也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專業院校。這所院校為我國陶瓷行業和藝術院校培養輸送了一大批陶瓷企業家和陶瓷藝術領軍人物。特別是目前各大藝術學院陶瓷學科的建設都離不開景德鎮陶瓷學院的支持。20 世紀90 年代,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開展教學改革,引進了當代雕塑材料和工藝,建立了抽象雕塑體系,并形成了與傳統的寫實雕塑雙軌并行的態勢,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創作、藝術教育共同的發展主題和改革經驗。在此期間,傳統的陶瓷技藝開始突破其工藝性與功用性,在當代藝術的思想觀念中展開了全新的生命進程,包括對陶瓷工藝技術的更新、藝術形式內容的探索、作為獨立的當代藝術觀念表達的實踐等。
在此背景下,特別是八九十年代以來的陶瓷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集藝術性、實用性、公共性及當代性于一身。陶瓷藝術逐漸成為既具有民族文化符號內涵,又能以全新的視覺呈現表達其所處時代語境的多元生存體驗與價值觀念。經過90 年代的材料實驗、形式探索、工藝更新與觀念拓展,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在技藝傳承與創新的同時,越來越關注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知識生產與跨媒介實踐、社會介入、文化身份、生命體驗、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與本土文化價值等,這些在當今陶瓷藝術家的作品中均有呈現。
老一輩陶瓷藝術家如周國楨、尹一鵬、姚永康、劉遠長等,他們的作品體現著扎實的中國傳統陶瓷藝術技藝。周國楨教授的作品《駱駝》造型嚴謹,色彩古樸大氣,尹一鵬教授的作品生動優雅,姚永康教授的作品《世紀娃》含蓄中見真性情,劉遠長大師的作品《哈哈羅漢》簡潔明快,他們的作品都表現了其所處時代的精神。
80 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實施,中國陶瓷藝術與世界文化的融合更加頻繁,當時與世界陶瓷藝術的學術交流的重點落到了景德鎮陶瓷學院。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景德鎮陶瓷學院涌現出許多優秀的陶藝家,其中大多數青年藝術家回到了高校,為當代陶瓷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例如,現在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教授、上海大學劉建華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許正龍等,很多藝術家在做創作的同時也在進行學術傳播,不斷地影響這個時代。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教授和上海大學劉建華教授二人的作品對當代陶瓷的影響非常大。呂品昌教授在陶瓷創作中運用技法豐富,他對陶瓷材料觀念的表達和對陶瓷藝術思考十分深遠,這一點在他的作品《太空計劃》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楊建平教授的陶瓷作品在新觀念表達上走到了很多藝術家的前面,其作品《迷失的記憶》一問世就震驚了中國當代藝術界。
新生代的陶瓷藝術家鈔氏兄弟的作品《東風拖拉機》通過塑造一臺飽經風霜的拖拉機,以一種現實主義的方式,表征了自力更生、敢想敢干的中國奮斗史。拖拉機作為一種符號,成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縮影,從無到有,從仿照、引進到自主設計研發,藝術家據此以小歷史抒發大情懷。耿雪的作品《海公子》運用影視與陶瓷藝術相結合的方式來表現當下女性藝術家對陶瓷藝術精神內核的分析,作品構思巧妙充滿靈性。馮樹的作品《后昆蟲時代》、柳溪的作品《媽媽》、鄭冬梅的作品《一花一世界》等,許多青年藝術家在國際陶瓷藝術展上均贏得了世界的認可。其中不乏像耿雪、柳溪、鄭冬梅這樣的女性藝術家。作為90 年代以后西方女性主義在中國的延續,關注女性的生存狀態與現實處境成為觀察中國當代藝術和中國社會不可或缺的視覺文化資源。
陶瓷作為藝術家變現精神和自我內心對藝術的渴望已不再以獨立的形式存在,其已成為一個藝術家取之不盡的創作媒介。正因如此,當下陶瓷藝術才出現了不斷跨學科的綜合作品,如陸斌老師的作品《大悲咒》、孫曉晨老師的作品《咔嚓》、安然老師的作品《問天》等。這些作品不僅在傳統人文意境和東方生命哲學方面進行了很多嘗試,同時也融入了新的視覺形式要素,既表達了中國人樸素的日常現實,又包含著古老的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
從80 年代以來的陶瓷藝術家的作品看陶瓷藝術的發展變化,我們能夠理解展現在視野中多元的文化訴求與開放的價值空間。作為“術”的呈現,最重要的觀看方式是將其放在當下中國與世界鮮活的語境中,分析藝術家的個體經驗與日常視覺的互文關系。這樣,無論朝著哪個方向,陶瓷藝術都能在現實的展示中呈現其問題意識與本土記憶,避免全球化語境中同質審美所造成的他者身份混亂與盲從,進而在“民族性”與“當代性”的平等交融過程中,在民族傳統與時代張力的互動中,展示和構建中國陶瓷藝術全新的審美價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