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雅潔 內蒙古師范大學
中國早期的鋼琴教育,是由西方傳教士和一些熱衷鋼琴音樂的有志之士開展的鋼琴教學活動。后來,眾多的音樂家、教育家開始興辦新學堂、開設“樂歌課”、創辦音樂報刊、組織業余社團、舉辦音樂會等,嘗試和策劃了不同類型的演出和活動。正是他們前赴后繼的努力和無數次失敗的經歷,才逐步為后來的中國鋼琴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為鋼琴基礎教育在中國的發展創造了時機。最初的鋼琴教材主要是由各國傳教士引入中國的,鋼琴教師也主要是由外國傳教士擔任,而一些國外留學歸來的中國人和外籍教師也積極參與了早期的鋼琴教學活動,他們把一系列歐美的鋼琴基礎教程引進中國,為鋼琴樂器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上海音樂學院的建立在中國鋼琴教育發展史上具有深遠意義。在中國鋼琴教育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國外大量的鋼琴家、教育家紛紛前來,為我國提供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中國鋼琴教育因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鋼琴是西洋樂器,自傳入中國以來,就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接受鋼琴教育更是成為許多家庭的首選,在培養孩子藝術修養、審美情趣、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內蒙古這個能歌善舞的地區,很多學生都有極高的音樂敏感度,這是蒙古族學生與生俱來的優勢。但由于地區的落后,很多學生雖然喜愛音樂,也可以接觸到音樂,但普遍對音樂素養并不了解,沒有專業系統地學習過音樂。但通過學習鋼琴,學生既可以完善自己的音樂知識,提高自身音樂素養,又可以將其運用到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中。
專業人士對音樂素養的定義為:音樂素養是學習音樂的綜合素質教育,是一門獨立的專業學科,是音樂基礎課、必修課,包括讀譜、視唱、聽音、節奏、和聲、寫作、音樂欣賞和音樂史等多方面的綜合理論基礎。音樂素養目前是我國各藝術院校、師范院校音樂系各專業的入學必考科目和入校后的必修科目,同時也是學前器樂考級必須配套的音樂理論基礎,是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一門重要學科。
高麗鳳在《重視音樂的基本素養》中認為,“音樂素養就是音樂感知力”等音樂綜合能力。音樂感知力包括音高感(音準)、音長感(節奏)、音強感(力度和拍子)、音色感(音的自然色彩及和聲色彩)、調性感(調式及調高)、多聲思維感(和聲、復調、織體)、結構感(句式、段式、曲式)及音樂表現力。劉遠在《淺談音樂素質》中提出,音樂素質是個人在音樂的聽覺、記憶、注意、想象、聯想、情感、審美、節奏感、旋律感和聲感等諸方面總合的內在修養。
音樂素養是一種綜合素養,不僅包括音樂能力還包括音樂知識、音樂審美等因素。尹愛青在《音樂教育基本理論》一書中對音樂素養做了解釋。她認為音樂素養是指音樂方面的素養及修養,主要包括音樂理論方面的素養、音樂欣賞方面的素養、音樂表演方面的素養及音樂教育方面的教育技能素養。
在鋼琴教育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助于激發蒙古族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其學習效率,使其更快地融入鋼琴音樂教學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鋼琴教學課外活動,如舉辦鋼琴基本技巧和操作規范大賽、開設鋼琴藝術文化講座等,幫助學生融入鋼琴教學的大環境中。
扎實的基礎知識和鋼琴演奏技能是蒙古族學生音樂素養的基本體現,也是進一步提高蒙古族學生音樂素養的前提。因此,為了提高蒙古族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師必須重視對蒙古族學生鋼琴基礎理論和技能的培訓,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并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蒙古族學生能歌善舞,對音樂的敏感度極高。在培養蒙古族學生音樂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著重培養蒙古族學生的鋼琴鑒賞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將所有的蒙古族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且在分組時要兼顧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鋼琴素質、性格特征等。
合作式教學強調的是學生間的協作和交流,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能更好地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教學效果得到較大的改觀。在合作式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者的角色,選擇適合各個小組學習和交流的內容,將學生課上和課下的學習內容結合起來,確保合作式教學科學、有序地開展,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