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歷史指的是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有中職生想當然地認為,歷史既然已經是發生過的,過去了的,那么歷史學習似乎也就沒有意義?答案顯然是否定。從人類社會的角度分析:人類之所以不斷向前發展,是因為人們懂得總結過往,從已經發生的事跡中,從實踐過的活動中,吸取經驗教訓,從而在后續的生活、生產中規避風險和缺陷,“趨利避害”的提高效率,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從國家民族的角度分析:國家國家,先有國,后有家,國之不存,何以家為?國民尊重本國歷史,學習本國歷史,從本國歷史中汲取營養,提高民族認同感,有家國情懷,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在大災大難面前萬眾一心、團結一致,這樣的民族才能始終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事實上,世界歷史舞臺上長盛不衰的民族,都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歷史傳承與發展軌跡。從個人發展的角度分析:對于個人來說,讀史可以明智,可以啟迪智慧。在學習歷史中豐富知識儲備,與智者對話,借鑒前人的方法和經驗,從而查缺補漏的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而回顧自我,學會反思自我,才能對做到自己負責,對他人和社會負責。總而言之,人類對歷史有情懷,國民對國家有情懷,個人對已往有情懷,社會才因此而不斷發展,國家才因此長盛不衰,個人才因此自強不息。
自鴉片戰爭敲響中國封閉國門后,西方列強爭先恐后侵入我們的國家。列強的侵入客觀上喚醒了我們的國民意識,叫醒了沉睡中的雄獅,但主觀上對千千萬萬的國人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傷害。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百余年來無數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用生命換來的。當前,有了前進的方向,指明了前進的道路,我們就能坐享其成或者說坐等幸福生活的降臨?絕不是。道路自信在堅定了我們前進方向后,更需要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廣大學生群體,肩負起時代的使命。我們的中職生也應努力學習,提升自我,這樣在進入社會后,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為祖國做貢獻。道路自信強化了中職生們神圣的使命感,而這正是中職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重點滲透的一種人文理想。家國情懷中的使命感延伸和拓展了道路自信,這是兩者的關系體現,也時刻警醒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古代君子以修、齊、治、平作為畢生奮斗的目標,君子踐行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使命。先提升自我,管理自我,其次是管理家庭,再次是治理國家,最后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懷九州萬邦的偉大抱負。誠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或者說適合治國平天下,但中職生們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在內心深處懷有集體、社會、國家的使命感。有家國一體的主人翁意識,而不是永遠只想著自己,對與己無關的事漠不關心,對社會的不正之風不聞不問,對不公平、不正確的事不發一言,只求自保。歷史課堂應教育中職生有大胸懷、大擔當,這樣的教育才能塑造中職生健全的人格,讓公正、勇敢、積極等良好品質與中職生們共同成長。
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認同感,指的是個人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個人對國家、民族由內而外產生的一種大愛。家國情懷中的認同感與理論自信,兩者之間呈現出相輔相成的關系。家國情懷中的認同感是歸宿,而理論自信是方法、路徑和手段。愛祖國,愛人民,就該為人們謀求幸福的生活,人們如何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從歷史學習中不難發現,自堯舜以降,先秦兩漢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蕓蕓眾生的生活水平隨著歷史進程有一定的提高,但卻沒有大幅度的提升。事實上,即便是身處盛世的人們,也僅能是在豐年填飽肚子而已。我們有的中職生知識儲備不足,在看過幾本漏洞百出的所謂小說后,開口閉口就是夢回大唐、封狼居胥。中職生們想象力豐富是好事,但無理由的厚古薄今、混淆是非,無疑不是客觀學習歷史的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也就是改革開放的近些年來,我們的人民才真正實現了吃飽飯,不用看天吃飯,旱澇保收,居有其屋,食有其源。延續數千年的蔬食者轉變為肉食者,得益于全國人民的辛勤付出,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及黨的正確領導。我們應客觀、正面地看待歷史,飲水思源,擁護黨的領導,堅持理論自信。在教學中,針對中職生們的異想天開和錯誤的認知,我們可以采用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方法,鼓勵中職生們質疑問題,提出問題、想法和觀點,用史實、史料來映射中職生們提出的問題。
家國情懷中的責任擔當,是一種大任擔當,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豪情,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制度自信是堅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在,其目的在于服務人民,如推動社會生產,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人權和生命財產安全等。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責任感,與制度自信同本同源,有異曲同工之妙,其目的均在于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現代社會,我們有的中職生受不良風氣的影響,總是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國的制度更加民主、科學和可行,一心想著出國或移民。西方媒體總是抨擊中國制度不民主、不完善,不尊重民權等等。然而事實卻是,其真不知馬也!一場新冠疫情的到來,用事實說話,全面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在,也為國民打了一針強心劑。從各個國家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傳播速度、死亡人數,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社會動亂、失業等社會問題,不難看出,所謂“民主的社會制度”并不民主,所謂“尊重”人權并不尊重。在國家和全社會不作為或難以作為的情況下,個人無法與巨大的社會性災難作斗爭,此時只能感到渺茫、無力和弱小。我們沒有必要騎驢找馬,沒有必要不自信,應堅定自我,從事實出發。即便我們的社會有缺陷的地方,也不應全盤否認,一概拋棄,而是應具有責任感,積極參與社會事業,改正不足,從而才能讓我們生活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
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歸屬感,是基于文化認同層面上的情感歸屬、心理歸屬和精神歸屬。以鄉土為例,中國人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重土安遷,落葉歸根。鄉土情結不分階層、職業和社會地位,即便是鼎鼎大名的西楚霸王,也會說出: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宦海沉浮大半輩子的賀知章,在歸家后寫出: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真實情感寫照,是情感歸屬時的直抒胸臆。將鄉土情結放大化,就是家國情懷中的心理層次的歸屬感,如杜甫在聽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后,放聲高歌: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喜極而泣之情,正是濃郁的心理歸屬。而文化自信,指的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并將其實踐為具有普遍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中的歸屬感與文化自信,兩者之間有極高的相似性。不言而喻,如對家鄉、國家、民族歷史和文化沒有歸屬感,自然也就自信不起來,也就不會念念不忘,臥不覺醒。五千年的滄海桑田,歲月變遷,豐富的積累和沉淀,造就了璀璨宏博的中華民族文化體系。文史不分家。在教學中,我們應重視結合教學主題,向中職生們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仁、義、禮、智、信,知是非,懂取舍等等。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提高中職生們的文化自信,提高中職生們的民族自豪感。
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與“四個自信”,有許多相似之處、互補之處。在教學中,我們應打造開放式、民主式課堂,一來引導中職生提問,可以提高中職生們的課堂參與度,驅動中職生思考,加深教學印象,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二來利用中職生們提出的問題,拓展歷史課堂,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氛圍,將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轉變為雙向的有機互動。三來以史料、事實削弱、抵消中職生們受到的虛假信息影響,填補中職生們的知識盲區,對中職生們正確歷史觀的形成大有裨益,而客觀的看待歷史,學習歷史,才會正確理解和學習“四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