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瑛
自踏進教師這個崗位,雖然歷經過很多次教研活動,但每經歷一次就會讓我深深難忘。因為每一次與同行們探討彼此都鐘愛的美術教學活動就是一種幸福,而我也總能在這樣的活動中看到很多自己未曾關注甚至忽略的點點滴滴。每承擔一次上課的任務,便又多了一次磨煉的機會。雖然,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收獲卻是巨大的。而我們也能在這樣的活動中不斷積累,不斷成長。十月底在我校就開展了一次美術教研活動,下面就談談我的這次平常卻又不同尋常的經歷。
由于在課程安排上本身美術課的課時量就相對不足,導致原本美術基礎薄弱的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他們的美術素質修養,在這樣的前提下選擇美術公開課對于我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選擇欣賞課對老師的美術功底、語言表達要求都非常高,擔心自己招架不住,而單一的繪畫課又覺得課堂不夠精彩,最后的呈現結果也比較單調。思忖良久,最后選定了三年級上冊第15課——《剪雪花》。
假期里,我翻閱了有關剪紙方面的書籍,覺得剪紙這一塊所包含的內容實在太多了,要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領略剪紙的魅力根本不可能。在細細揣摩了教材后,我決定以剪紙的內容和方法為主線,讓學生通過看錄像和實物,知道什么是剪紙藝術,并且能學會簡單的剪紙方法。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自我探索、小組討論、圖紙解答等方法,以求得教學手段的多樣性。
終于在十月中旬完成了教學設計的初稿。誰知,把教案拿給我的師傅陳老師看,她卻不太認同,認為我逐幅欣賞的教學環節太過單一,容易使學生產生聽課疲勞,陳老師認為課堂上應該多一些學生的自主探究,教學的手段可再豐富些。然后,我根據陳老師的建議又修改了教案,在欣賞的同時加入了我的朗誦。教案完成后,我卻沒法試教。原因在于我覺得沒有把握上這樣以學生探究為主線,教師不斷在課堂隨堂生成教學內容的課。這樣的課放得太開,學生也會難以掌控,因此,我向指導教師提出了我的難處,陳老師認為這只是她的一種課堂設想,課的教學設計最終還是應該從教學者本人的特點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才能如魚得水。于是,根據陳老師的一些建議和我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我確定了教案。
教案確定后,我開始收集和制作相關的教具,整理圖片,制作課件,并著手試教。
1.第一次試教。第一周周一下午,我在三(4)班進行了第一次試教。
我先通過一段唯美的雪花朗誦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這一環節欣賞雪花細節的圖片,對雪花特征進行分析講解,并講解雪花的由來,拓展學生視野。然后用過渡語:“這么美麗的雪花,我們有沒有辦法把它留在身邊呢?”引出“剪”雪花,接著通過仔細地觀察雪花的不同造型轉向本課關鍵環節的教學:探究學習。每一組的學生觀看桌上的圖紙,對剪雪花的步驟進行分析,然后由學生代表上臺在老師的幫助下一步步完成折、畫、剪雪花的過程,在教學中讓我想到,這樣的方式學生們看過無數次了,并且真正參與其中的只有我和上臺的學生,而在這個時候如果讓所有學生和我一起動手,課堂便會混亂,如果只是看著我動手又覺得很干澀無趣。這讓我陷入了兩難的處境。而這個完整的步驟,最終還是有很多學生沒有明白。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怎么辦呢?不能再等待了,于是,我直接打開課件的詳細步驟,再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可是按照這個流程下去不僅時間上來不及,而且顯得課堂也有些混亂。接下去就是學生動手的過程,碰到實在不會的學生只能挨個手把手地教,或讓學生互相幫忙。最后用圖板展示的方式結束了這節課。雖然課時是這樣上下來,但我內心卻百般不是滋味。因為在折、畫、剪三個步驟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問題。
試教一結束,坐在后面聽課的陳老師慢慢地走上來,讓我談談我的感受。其實,我對這次試教是不滿意的,一堂課下來,感覺有些亂,也有些散,課堂生成也不夠精彩。我如實說出了自己的感受。但陳老師覺得已經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只是圖片需要精選,尤其是學生探究制作的過程還需要修繕,創設情景可以和學習過程整合起來。師傅的肯定給予了我不少信心。于是,試教結束后,我又精心挑選了圖片,并以“賞析雪花”“探索學習”、這幾個環節作為主線修改了教案。
2.第二次調整。這個時候距離上課已經不到一周的時間,導入部分我又加入了聽、猜、賞三個環節,用美麗的雪景配上唯美的詩句朗誦吸引學生的注意,再讓學生來表達對雪的情感,了解雪的由來,說出雪的特征。引出“剪”雪花以后,提示打開第一個錦囊妙計——讓每組組長和組員一起打開成品雪花,從展開到折回雪花的過程對“折”有了一次印象,然后提示若不明白可以打開第二個錦囊妙計——詳細圖紙,為了能讓學生一目了然,我又給每個步驟添加了文字說明。
這個時候學生們可以拿起圖紙與自己的組員一起討論雪花的折法。最后請一位同學上來展示小組探究成果,這樣的方式對學生來說就好像探險一樣,由自己和組員一起來尋找折雪花的方法。這樣的方式讓他們更容易接受和記住新方法,也達到了我教學目的。接下去就是“畫”,在這里我提出了“中心點”這一知識點,并提示學生在畫“角”時要保留中心點或者其他的連接點雪花才能完整無缺。并出示雪花的不同畫法讓學生來辨別對錯,學生經過剛才對圖紙的探索,馬上就辨別出了對錯。就這樣一步步學生在自我探索和小組探索中學會了剪雪花的整個過程。接下去在學生快樂地剪雪花、賞雪花中結束了這節課。這一次完成試教心里總算踏實了許多。
1.課前的情緒調整。那天的課安排在上午第一節,天下著小雨,走在去學校的路上一邊還回憶著課堂中的細枝末節,心中有些緊張,但仍極力醞釀著亢奮的情緒,努力讓自己進入到上教研課的狀態中。
2.課中的忘我投入。上課的時間快到了,迎來教研員親切的微笑,他對著我點了點頭,讓先前緊張得我覺得特別的溫暖,心中也多了些許信心。
在聽課老師來之前,班主任已經將三(3)班學生帶進了教室,我本能地提起笑肌,與學生進行了課前的交流。鈴聲響過后,我漸漸進入上課的狀態。偶爾瞥見的教研員和指導老師臉上的笑顏,更增添了我的信心。誰知,課堂展開不到2分鐘,發覺一直表現正常的大屏幕突然不亮了,這一環節原本是安排讓學生欣賞雪花外形的,無法觀看圖片怎么辦呢?沒辦法,只能把后面的環節調上來了,我一邊叫學生大膽地表達對雪花的感受,一邊關掉電源重啟電腦和大屏幕,這一刻心都仿佛要跳出來了,引導了幾個學生講完對雪花的感受,這個時候大屏幕爭氣的亮起來了,我輕輕舒了口氣,接上:“那么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美麗的雪花吧!”慶幸一切回歸正常,接下去的教學過程進展很順暢,特別是學生小組探究剪雪花方法的過程,學生的表現比預期的更精彩。通過展開和折回事先準備好的雪花成品,同學們再翻看詳細的圖紙,配合組長的分配,有序地進行折、畫、剪三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