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
初中語文教學在整個初中教學中尤為重要,初中時期是學生的主要成長時期,這一階段知識和思想的滲透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傳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存在片面性和單一性,有一定的弊端,改革后的新式語文課堂,不僅在課堂教學模式、觀念和體系上做出了優化,還加深了初中語文對生活的密切聯系度,在課堂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有效、科學和合理的課堂改革,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對于加強師生交流,促進課堂效率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當下,我國各個初中學校對語文也是相當重視,語文學科也是師生心目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在語文方面,學生們的努力至關重要,學校的制度和設施的配合也不可或缺,例如在閱讀理解的方面,在初中學生里很大一部分人閱讀理解能力十分低下,嚴重影響語文成績。在圖書館配備方面,很多學?;A設施設備不完善,學生沒有健全的圖書設備,缺少在語文閱讀方面的指導,限制了學生對于課外書本知識的需求。同時初中對于學校和學生個人都是一個特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讀書的時間完全不夠,有關讀書的活動也很少。另外,大部分學生看書只是略懂皮毛,走馬觀花,根本不會深刻理解其中的含義,因此看完書也不會汲取到精華部分,加上中考學業壓力,閱讀量非常低。作為語文學習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一直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教師應當糾正學生的語文習慣,促進其高效地學習語文。將語文與生活相互結合,在生活中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結合生活的方式可以將學生語文教學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如今語文的生活化是初中語文中有效的教學方式,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健全了課堂對于語文和閱讀理解教學方式和體系,學生在課下可以對課上的內容進行鞏固復習,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吸收。課堂教學模式的革新也是教學事業上的一大進步,有助于我國教學方式的進一步優化發展。
創設具體情境,使得語文學習的內容與生活有著切合之處,可以使學生內心產生共鳴,增強對語文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首先,教師要從學生的具體生活中對學生進行課程的導入和設計。在準備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學生的角度制定主題,從而制定視頻和課件,在上課之前也可以提前發布,讓學生預習并做好心理準備,降低教學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和水平。這樣的一系列措施能夠對課堂上學生提供最基本的需求,為學生創設良好情境奠定基礎。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味地枯燥乏味地進行課堂教學,會使學生失去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從而降低積極性,使得課堂失去了應有的有效性。要想激發學生對課堂的好奇心,必須創新課堂的討論方式,利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例如游戲,競技,小組討論等方法來提高課堂討論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語文課堂從理論到生活化的過渡。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問自答,針對內心不解的問題做出自己獨特的理解,不但創新了課堂教學,且將其有效性發揮到更大。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語文《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劇本創作,并進行表演;在演出后,向學生提出對相關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做總結。學生在角色扮演時可以深入人物的內心,體會人物真實的情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比如,在對部編版七年級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進行學習時,它通過魯迅先生的回憶,感受到魯迅先生對自然的熱愛、對童趣的回憶與向往。教師應以實際生活為引導,請學生講述自己童年的趣事與對大自然的感受,引發學生內心對課文的共鳴,隨后進行課文的解釋。
語文學習的內容不能脫離教材與課本,應該適應應試教育的需求,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水平為目的,以課本為基礎與具體生活進行有效的結合。因此,在進行課程教學之前,教師應該將語文教材研究通透,再對癥下藥,對于每一課所講的主題內容,給予相應的課余書籍。教師可以通過將課內教材和課外書籍兩方面的對比來提高課程學習的生活性,提高熟悉度。例如,在對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濟南的冬天》進行學習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對自己家鄉的冬天進行描述,在對課文進行學習時,可以進行相應的對比,學生通過進一步的對祖國的大好風光進行深刻的感受,同時對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分析、提煉進行學習。通過教師為輔助的指導教學學習,學生可以對文本主題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對文本的本身也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語文教育生活化的提出本身便立足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所以若是完全脫離教材的話,只會得不償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課文內容進行創新型的改造,促進其生活化和通俗化。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中的《中國石拱橋》時,教師應向學生對橋梁進行介紹,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學生在自我思考和彼此討論中發展自身的優勢,共同取長補短、相互配合。在此中間,學生也可以了解到彼此的不足和長處,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個性化。
作為教師,應該扮演引導和組織的角色,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和研究,對語文學習的內容進行質的剖析和理解,不打擊學生的獨特性和自由性。獲得知識是教學的結果,但比結果更重要的是教學的過程,一個好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有意外收獲,因此在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教學過程,要雙管齊下,兩面兼顧。比起教師的一味傳授,更多的應該是為學生留出一定的自我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自我的價值,對自我探究產生更多的興趣。教師應該多創造機會使學生可以從生活中了解語文。例如,在對部編版八年級《“飛天”凌空》一課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新聞寫作進行初步的了解,并引導學生去尋找新聞素材與元素,進行簡單的新聞調查,完成新聞稿件的寫作。在課程的進行過程中,教師只做簡單的引導,隨后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分別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最后進行實踐來解決問題,在自我思考并自我實踐的過程中明白探究的樂趣。在這樣的學習氛圍和環境下可以輕松達到教學目的。傳統教學課堂是以書本知識為主,由教師進行“填鴨式”傳授,學生失去了思考的機會。而新式的教學課堂講究新式的趣味性,改革了傳統課堂的死板和統一,教師以知識為切入點進行講述,使課本知識與同學們的生活形成一道有機的聯系,鼓勵并允許學生暢所欲言并且發表自己獨特的言論。在語文的課堂上,更多的是探究性和生活性的課堂行為增多,這種實驗性學習是課堂的革新,也是對教師教學模式的一種改變。同時,在課程的學習中,要注重與實際生活相互結合,使學生在內心得到強烈的共鳴,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九年級《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與《紅樓夢》的影視資料,使學生對其進行初步的了解,拉近其中的距離,隨后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對課文進行理解并進行討論發言,隨后將課本中的內容與討論結果結合起來,再進行進一步的講述。這樣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進行創新型的改造,使其變得簡單易學。
家庭作業生活化,要在課后鼓勵學生進行具體實踐的操作,語文實踐是一個自我輸出的過程,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因此在課程結束后安排教學的作業,教師應該對語文課程的重點和整體的設計進行了解,將課堂作業由其中的重難點而展開,與生活實踐進行良好的結合,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對課上的知識點進行良好的吸收和復習,便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蘇州園林》一課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后對中國古代建筑的資料進行收集與整理,第二天在課堂上相互分享,實現了家庭作業生活化。對于班級里的學生良莠不齊的現象教師應該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學原則,對待不同的學生,為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以及提供不同的教學實踐。對待差等生,應照顧到學生的自尊心,將較為簡單的問題交給差生解決,不但鼓勵了學生的良好進步,而且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回憶我的母親》時,文章通過作者對母親的回憶,體現了母親的勤勞、簡樸與堅韌頑強的品格,展現了父母為子女的辛勞付出,教師可以通過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布置不同的實踐活動來提高各自的水平。教師向優等生提出要為父母做一件事情來表達自己的孝心,然后根據這件事寫一篇文章,向差等生提出為父母做一件具體的事情,寫出從這件事中獲得的感悟,同樣是生活化地進行課后作業的布置,很好地做到了因材施教,一視同仁,使優秀與較差的雙方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綜上所述,在當代社會,語文生活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然而我國的很多學校都沒有很好的準備納入生活化的語文教學。生活化語文教學的推廣和實施,對于學校硬件設施有著較高的要求,既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創設真實的情境,使學生融入生活將課程和知識得到融會貫通,又要有充足的資源來滿足學生語文學習的素材。教師也應該做好課上和課下的良好結合,利用生活化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語文專業素質,提高語文的課堂效率。將語文生活化教學引入我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是我國教育業的一次歷史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