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博 (甘肅省慶陽市鎮(zhèn)原縣平泉中學)
一直以來,中國教育以應試教育形式存在,很多高中教師往往將提高高中學生文化課學習成績擺在重要位置,并沒有以高度重視的態(tài)度對待音樂課,導致音樂課存在感較低,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其發(fā)展現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很多家長以及教師看來,音樂并不是必考科目,因此無需學習,為了提升學生考試成績,盡量壓縮音樂課程的課時;另外,音樂課堂十分單一,教學內容比較簡單,教師沒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音樂形式多以流行音樂為主;最后,教師在課堂教學方面缺乏創(chuàng)新,呆板的教學往往引起學生對音樂課程的排斥,學生對音樂沒有興趣。
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個民族都形成的文化特色不同,居住地不一,人們的生活習性也存在較大差異,音樂是人文性比較強的科目,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不同人們對待音樂的態(tài)度不同,喜愛的音樂各具特點,為此創(chuàng)造的音樂風格也多種多樣,不僅如此,由于互聯網、教學軟件的不斷發(fā)展,音樂創(chuàng)造手段十分豐富,各種電音以及合成音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為音樂多樣化提供可能,因此高中音樂教師應當將多種音樂結合起來,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極具特色的音樂,不斷開拓學生眼界,激發(fā)其音樂興趣,創(chuàng)設多元化音樂課堂,為學生今后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直以來,學生對流行音樂充滿濃厚興趣,忽視民族音樂,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對民族音樂存在排斥心理,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民族音樂大多是少數民族創(chuàng)造的結晶,然而,少數民族居住地大多處于交通落后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和學生生活所在地距離較遠,學生對民族音樂了解不夠,無法將其和自己的生活銜接在一起;另外,流行音樂種類豐富,大部分流行音樂與當代青少年的情感主流相契合,當面對流行音樂以及民族音樂之時,學生難免會選擇流行音樂;最后、人們總是不自覺的將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割裂開,將其當作兩種獨立音樂形式。實踐表明,不同音樂之間是相互貫通,而非孤立形式存在,為保證高中音樂課堂多元化,教師應當將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建立密切聯系,以此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熱愛音樂。首先,教師可將便于唱頌的民族流行音樂引入課程,滿足學生多方面需求,調查學生平日所喜歡的流行音樂歌手,并為學生播放和此歌手有關的民族音樂,例如:周杰倫的《菊花臺》,歌曲最后所使用的樂器為葫蘆絲,葫蘆絲為少數民族音樂的標志性樂器,該歌曲將少數民族特色樂器和流行音樂建立密切聯系,動聽的旋律讓人為之陶醉。其次、教師可在音樂伴奏之下為學生少數民族風俗播放其特色音樂,比如:教師可為學生展示潑水節(jié)視頻,并在播放視頻過程中,讓學生欣賞傣族獨具特色的音樂。
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不少學生對中國風類型的音樂具有濃厚興趣,所謂歌曲的中國風也就是歌曲創(chuàng)作者在音樂作品中融入中國特色文化,這樣不僅能夠向廣大人民群眾展示中國文化魅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因此,教師有必要將音樂課堂和中國風建立密切聯系,具體做法如下:首先,為學生播放《蘇三說》,并配以解釋,即歌曲京劇色彩十分濃厚,京劇是彰顯北京地區(qū)文化以及歷史底蘊的重要戲曲,能夠反映北京人民的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特色,由此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多樣化的文化特色,其次、教師可使用PPT為學生展示青花瓷的影片,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基礎上感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要想保證高中音樂課堂朝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就需要教師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加多媒體教學的課時。首先、做好課堂導入,課程導入直接關乎學生對音樂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是實現多元化音樂課堂的重要基礎,另外,視頻、圖片、音響等直觀化的教學模式,可以快速提升課程導入效率;其次、教師應當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并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伴奏,鼓勵學生唱歌,檢測學生學習效果。
新時代多媒體網絡的發(fā)展下,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模式已不能滿足快節(jié)奏生活下人們的學習,為迎合人們學習需求,各種新興學習途徑和教學手段層出不窮、屢見不鮮,而“微課程”教學模式在時代的推動下應運而生,成為人們碎片式學習的重要途徑。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微課程”教學模式的吸收與運用也符合微課程發(fā)展的趨勢。微課程設計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和在實際應用操作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及其規(guī)避策略。
課程作為教學的中心體系,是傳授知識的橋梁。首先,音樂微型課程屬于音樂課程的范疇,與課程有著特殊而普遍的關系。作為一門“特殊”的微型課程,它必須具備“普通”音樂課程的特征。因此,兩者的共同特點是:首先,都有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向實現教學目標的方向傳遞一定的音樂知識。其次,兩者在實踐過程中都采取了一定的策略。在傳統(tǒng)課堂或微課中,教師認真的教學、專業(yè)知識的講解和生動有趣的教學設計都能使學習者獲得知識。最后,兩者都有師生交流、反思性教學評價和課后任務。教師和學習者可以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互動學習,多媒體設備的不斷更新和發(fā)展也實現了微型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師的教學評價和反思,以及計算機平臺上微型課程的支持,使學生能夠以更可觀的全方位反饋進行學習,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多全面的反饋,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習過程,并且有效調整教學策略。
音樂的課堂教學應該將重心放在欣賞音樂與聆聽音樂上,因為藝術的聲音是音樂本身,所以應該讓學生通過音樂本身來有所感悟。可是學生和專業(yè)的音樂人士還是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他們只不過可以作為一般的欣賞者罷了,在音樂鑒賞能力、音樂技能和音樂技法方面,可以說是幾乎為零。再看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對學生也沒什么太大的吸引力,學生更喜歡現在大火的流行音樂。所以,高中的音樂課堂上需要老師創(chuàng)造出一個適合學生欣賞教授的音樂作品的氛圍和環(huán)境,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全身心的聆聽感受和賞析音樂,達到從心到身都融入音樂中的美的效果。
要想設置好音樂的情景,第一步就要將背景交代清楚,內容應該包括作品所講述的時間、地點、作品中出現的人物,以及人物內心的波瀾變化。老師在進行音樂講解時,要提前將音樂創(chuàng)作者的情況和此作品的所處背景交代清楚,讓學生在了解作品時結合這些一起理解,再去欣賞作品時,學生的內心也會隨著音樂本身而波瀾變化,音樂的美也可以借此機會深入學生們的內心中。不過,老師也可以通過簡單明了的語言進行音樂情景的描述,用最短的時間講解完畢,不要忘記音樂才是應該貫穿始終的主角。
老師還要將畫面的美感與音樂結合,達到在課堂上營造欣賞音樂氛圍的目的,在教學技術上和音樂渲染中可以互相配合,多多對學生進行鼓勵,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達到音樂、形象、情感上三者的互相融合,做到以最好的狀態(tài)欣賞音樂,將所學的內容生動形象的理解消化。
貝多芬的觀點是音樂就如同建筑藝術,若把音樂比作可以流動的建筑,則建筑就是凝固不動的音樂作品。老師可以將美術和音樂作品共同融合的點運用到教學中,在斯美塔那交響詩套曲《伏爾塔瓦河》的欣賞過程時,木管樂器的演奏像是在講述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水在樹木交錯的山間緩緩流過,管弦合奏像是在講述一條大河洶涌澎湃、奔流不止、宏偉壯麗,長笛吹奏出的音樂熱烈活潑,整個樂隊合奏時表現出的歡樂氛圍,就像是在舉辦大型舞會一般。生動形象、沖擊力強的畫面加上令人動容的曲調,通過營造出的藝術氛圍而使學生體驗到音樂的本身美。
研究與學習是需要身心投入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發(fā)現、研究、探索。而在孩子的心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育的行為就是教育者覺得人需要進行學習是因為內心深處所需要的,意思就是在進行學習的時候進行研究和分析的學習行為是正常的。在現代的研究性學習就是教育的新方法,老師在整個過程中需要鼓勵學生以最終目標為動力前進。在進行探索的時候不管是全體還是小部分人群都需要學生主動去感悟,可以以有趣的音樂主題為開頭進行簡單的引導論述,在以主題為基礎進行討論的時候需要進行答疑引導,還要在最后針對老師得出的哲理來進行探討、熟知方法,進行使用。在老師進行教育的時候需要創(chuàng)新教育的方法,這樣學生才會感興趣,使用制造課內的教育境界,以音樂為中心,把和音樂有關的科目和音樂課堂結合起來進行欣賞,可以充實音樂課的內容。這樣音樂課就會變成學生寄托情感的地方。老師指引學生全方面,從深到淺的欣賞音樂的美,音樂的探索學習可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進行實踐的時候提高感官的認知,再進行理論的認知,體會和發(fā)揮作品中多彩的感情,還要在探索的過程中得到更高的審美體會,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提升孩子的審美觀。
長期以來,由于高中音樂課程教學方式落后,教學內容單一,以致于很多學生對音樂課程缺乏學習興趣,教師也對這一課程抱著應付了事的教學態(tài)度。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音樂課程的重要性逾發(fā)顯現,需要教師順應時代趨勢,創(chuàng)建多元化教學模式,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流行音樂與世界優(yōu)秀民族音樂、少數民族音樂、中國風音樂進行深度融合,同時還要加大多媒體音樂教學的課時,以此提升高中音樂課程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