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素嬋 (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路溪學校)
音樂在教育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節奏感作為音樂的第一要素,教師通過節奏讓學生們創造出自己的音樂,所以節奏成為了音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音樂學習的基礎環節,在課堂上,學生對節奏知識的學習總是似懂非懂,不能很好的掌握,學生若是掌握不好節奏就無法對音樂的旋律進行分辨,并且不能對音樂的流暢性進行明確的表達,無法掌握節奏感就是無法掌握音樂藝術感。所以,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節奏訓練呢?我在課堂教學中借鑒了奧爾夫、達爾克洛滋等音樂教育家的教學法,因為達爾克洛滋的教育方式是一種主要通過發展學生的音樂能力與創造性的教學法,順應改革發展的需求,適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再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與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結合學生的興趣,采用的多種節奏教學手法進行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
音樂教育在當下社會中備受重視,同時音樂教學也是當前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現在的音樂教育也逐漸多元化、系統化,使得學生可以在快樂的教育氛圍下創建自己的音樂小屋。但是還是有很多家長或是教師會認為,學習音樂只是為了讓學生消遣用的,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作用,但是卻不知道學習音樂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雖然音樂是無形的,但音樂卻可以使學生充沛精力并且緩解壓力、放松精神,同時音樂也是學生重要的學習工具,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音樂有著非常強烈的感染力,例如,當人在忙碌了一天非常疲憊的時候,打開收音機或者放一首歌曲,就可以使身心變得舒暢起來。或是在每周一學校升國旗的時候,學生面對這五星紅旗,奏起國歌時,那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與愛國的心情在學生心中不斷的放大。
然而節奏就是音樂的靈魂與支架。或許在教師教育的學生當中,將來會成為作曲家、演唱者。音樂節奏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思維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可以使得教師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推動學生前進的道路。例如,讓學生自由編創各種節奏,讓學生利用身體上可以發出聲音的地方拍打出節拍,可以用手拍、跺腳或是尋找道具都可以,并讓學生說出他所編創的這個節奏是在形容什么東西。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充分的手腦并用利用多種感官進行,與此同時還鍛煉了學生反應能力與靈活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與引路人,只有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學生都會很積極的參與到學習當中去,音樂本來就是學生都很喜歡的科目,教師需要將學生的喜歡定下牢固的基礎,使學生長久的保持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好音樂的前提,這樣既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同時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快樂的學習。
語言是人類的本能,孩子從咿呀學語開始就和語言結下不解之緣,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聯系的紐帶,是表達情感的工具,本身就含有生動、豐富而美妙的節奏,像詩歌、兒歌,既有澎湃的感情,同時又具有和諧的音韻、鮮明的節奏。就像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述非常經典:“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所以生活中的語音和音樂一樣都是有節奏的。讓學生從順口溜、詩歌或他們熟悉的事物名稱中提取最簡單節奏訓練。這樣學生不會感到枯燥,并且對這樣的節奏訓練興趣較濃。
如說:“爸爸”“媽媽”“開門”等,平靜時說其節奏為× ×,歡快時說其節奏為× ×。說“點點頭”“拍拍手”等,其節奏為×× ×,說“我真高興”“快快來呀”以及一些四字成語,其節奏為××× ×;當然,不同的心情會說出不同的節奏,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這些生活中常用的詞來學習節奏,進而能夠大大的提升學生對節奏的學習興趣。
我們平時讀的句子也是有節奏的。例:2/4鋤禾 日當 午,汗滴 禾下 土。或是通過簡單的平仄練習2/4仄仄 平平 仄,平平 仄仄 平。即順口,又好記。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構成不同的詩文的旋律。但更多的采用平時學習的詩詞句子可以在學習音樂節奏時,同時預習所學知識。
日常中語言就是人們離不開的交流工具,所以結合語言進行的節奏訓練,并不是隨意性的,而是在節奏的選擇上需要符合音樂本身從簡到繁的原則,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簡單的節奏到復雜的節奏,從簡單的拍子到復雜的拍子,從單聲部到多聲部。以上訓練節奏的例子是簡單而容易被學生掌握的,教師用范例引導學生學習節奏的興趣和信心。當學生們掌握了比較簡單的節奏訓練方法之后,教師可以繼續加大訓練難度,讓學生們感受音樂訓練過程的循序漸進性,在一點一滴中培養和提升學生們對音樂節奏的感知力度。音樂教育要通過節奏與身體結合的運動喚起音樂的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反映能力。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模式都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運用創新模式,奧爾夫認為用打擊樂器或是帶有固定音高的樂器、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感和樂感,讓學生在樂器節奏中激發潛在的創造和想象力,所以節奏感是激發學生想象力的重要元素。從而對學生們的節奏感進行培養,比如像奧爾夫教育方式一樣,引入相關樂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能夠轉變傳統教學過程中的授課模式,要促使學生們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們少提要求,讓學生們自主參與,當學生們感受到了自己的主體地位,自然會積極地配合教師引導,開展節奏訓練活動。在節奏訓練過程中,如果沒有樂器,也可以用一些文具代替,讓學生演奏簡單的樂器,他們會非常高興,利用這一特點進行節奏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學《火車開了》這一課,讓學生用打擊樂為這首歌伴奏,例:
2/4 1 1 3 1 │5 5 6 5 │4 3 2 1………
沙錘 …………
鉛筆 …………
這樣教學不僅培養學生節奏感、美感、表現力、想像力,而且對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也能很大的作用。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課堂氣氛就明顯活潑了。但是在使用打擊樂器時也要追求優美的音色和講究樂器的配置,避免各種樂器大齊奏,造成不和諧音響。
瑞士達爾克洛茲認為“學習音樂”特別是學習音樂的節奏,必須要依靠身體大肌肉的運動反應,而且這種身體運動又必須與個人內心對音樂的反應緊密聯系。而奧爾夫教學中也提到過,音樂教學是綜合性的。不僅僅是通過學唱歌曲這樣單一的形式,他是集音樂、語言與動作為一體的,通過游戲、唱歌、跳舞、伴奏、歌曲等媒介進行教學的。是通過人在接觸音樂的本能所做出的反應,喚醒天生的本能,從而培養節奏感,從而使學生更加喜歡音樂,并且激發想象力。
①通過跳來感覺快而中輕巧的節奏。②通過走跑獲得八分音符節奏感
例:2/4 跑跑 跑跑 ∣ 走 走
節奏在舞蹈中占有很大部分重要的位置,有漢族的秧歌十字步、蒙古的跑馬步、維吾爾族等中國民間舞的節奏和步伐,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如現代舞、踢踏舞等外國舞蹈節奏都能很好的引進課堂節奏教學中來,同學們是很愿意試踏一下這多彩的節奏的。舞蹈中的節奏是掌握力度、速度、幅度等方面的變化,舞蹈作為音樂課堂一個不可缺的部分,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節奏的體驗是音樂活動乃至音樂教育的基礎。
此外,小學生都有天性活潑、好動這一特點,教師通過學生這一特性,并據此設計出針對性的節奏訓練計劃,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并且可以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這樣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內。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音樂課堂上動起來,通過身體的律動,去感知音樂中的節奏,用形體動作表現節奏,這將對培養他們的節奏感非常有幫助。其形式包括拍手、跺腳、拍腿和捻指等等,在音樂教學中,通過對節奏的感知,運用拍手、跺腳等方式來體現其節奏的強弱起伏變化,也可以對學生們的音樂節奏感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當學生們能夠在音樂課堂上活躍起來,用自己身體的律動去體現節奏性,久而久之,就能夠更好地培養出自己的節奏感。
欣賞節奏鮮明的樂曲有助于節奏辨別能力的提高,如《彼得與狼》這是普羅科菲夫譜曲的一篇非常好的交響童話,樂曲與故事時而分開,時而交融,用不同樂器演奏來描繪刻畫人物,動物的性格、動態和故事情節,樂曲中節奏不斷變換,將故事跌宕起伏的情節發揮淋漓盡致。
例:北風呼呼叫大雪紛紛飄,小明和小剛清晨上學校……,編故事的過程中先可將主要角色的節奏告訴學生,然后請學生編節奏,也可由老師先講,學生敲打其中節奏,學生結合音樂形象來學習、感受節奏,他們倍感親切,也很愿意學習多種多樣的節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引導學生進行音樂節奏訓練的方法是多樣的,而且形式也可以是靈活多變的,只要將學生置身于活潑、熱情、愉快、生動的教學環境、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中,不斷地加以鼓勵、誘發、培養,就一定能幫助他們建造屬于他們自己的音樂小屋。
創建學生的音樂小屋很容易,同時也不容易。這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方案,所以這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才可以獲得的結果。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能給學生帶來無盡的動力,讓學生拿著名叫興趣的“金鑰匙”,打開音樂的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