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王雪松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
吳門四家,亦稱“吳門畫派”,是明代中期在蘇州地區形成和崛起的一個繪畫流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為主要代表,所以四人也被稱為“吳門四家”“明四家”。其活躍時間長達近一個世紀,對中國畫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沈周出生于文人世家,自幼博覽群書,為人寬厚平和,以山水和花鳥成就最為突出,傳世之作有《廬山高圖》《滄州趣圖卷》等。文徵明是沈周的弟子,一生淡泊名利,曾辭官歸隱。他對山水、花鳥、人物無一不精,筆墨得當,構圖別致,傳有《古木寒泉圖》等。唐寅一生桀驁不馴,也是一位以賣畫為生的職業畫家,其創作以山水畫為主,晚年獨愛仕女圖,筆法自然飄逸,代表作有《山路松聲圖》《荷凈納涼圖》等。仇英是工匠出身,多年的漆工生涯使其形成了刻苦、嚴謹的創作態度,無論花鳥還是山水,每一筆都細致入微,代表作有《竹林品古》《漢宮春曉圖》等。吳門畫派的興起,并非畫家之間特意的追求,也不是后人牽強的組合,而是主客觀因素共同形成的結果,其人其作對后世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1]。
人文精神是中國畫最重要的風貌和品質。經過唐、宋、元三代的發展后,至明代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吳門四家自然也會受到全面、深刻的影響。不僅如此,四位畫家還賦予了傳統的人文精神以個性化、時代化的闡釋和表現。
明代的統治階級對文人的控制相對寬松,這就使得以吳門四家為代表的畫家們,不用再像前朝的畫家那樣走極端路線,要么寒窗苦讀十余載后學而優則仕,要么去深山老林歸隱避世,而是可以以非仕非隱的方式適當折中。正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吳門四家既不富也不窮,既沒有強烈的濟世情懷,也不用為生活所擾。如沈周曾在詩中說道:“自是田間快活民,太平長生劉經旬。”出仕和歸隱均非其認可的生活方式,他專注于自己的生活。在他的影響下,文徵明、唐寅、仇英皆是如此,放棄仕途,拋開功名,將目光投向了普通的生活,而且與平民百姓有著密切的交往,對買畫、求畫者來者不拒,經常為一些欣賞的商人撰寫傳記和墓志銘等[2]。所以與前代畫家相比,明四家是一批脫離了傳統思想觀念,并具有自主意識的庶民文人。
這種身份和意識上的轉變,在具體的創作中有著鮮明而直接的體現。比如,在繪畫題材方面,宋、元的花鳥畫普遍推崇梅、蘭、竹、菊、松、石等,而人物畫則以品行高尚、超脫世俗的雅士名士為主,以此來表達自己對高潔品質的追求。而在明四家的筆下,無名的花草樹木、貓狗蛙蠶、宮廷仕女等皆可入畫。在繪畫風格方面,與前代畫家以繼承為主不同,明四家更注重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與融合。元代的文人畫不求形似,逸筆草草,而明四家卻主動學習了宋代院體細膩、工整的表現技法,通過對兩個朝代理念和技法的融合,開創了新風格。以唐寅為例,因其實師承廣泛,很難對其作品進行風格劃分。唐寅初師承周臣,亦取法李唐、劉松年,兼采元人法,后與沈周、文徵明密切交往,從其作品中既能感受到元畫的清淡和雅逸,又體現著宋畫的精巧和秀麗。這種對傳統創作精神的時代化和個性化表現,對于傳統中國畫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擴展和豐富,同時拉近了普通人和中國畫之間的距離,為其廣泛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傳統繪畫發展至元代,其在形式方面已然十分成熟。但吳門四家沒有停滯不前,而是主動求新求變,并通過詩、書、印三種元素的全面融入,使中國畫的形式和內涵更加豐富,加深了繪畫與其他視覺藝術之間的聯系,對其普及和推廣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首先,在詩歌方面,題畫詩并非吳門四家的首創,而是興起于唐代,后在元趙孟頫的推廣下成為一種新的創作范式。相比對元代題畫詩的沉重寂寥,吳門四家的題畫詩顯然更加生動和豐富。這一點從沈周、文徵明的部分詩作中可見一斑。如沈周在《枇杷圖》中題寫的:“有果產西蜀,作畫凌早寒。”文徵明《題畫蘭》:“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由此可見,這些被沈周稱為“雅意白傳”的題畫詩,與唐、宋、元題畫詩相比顯然更加通俗,少了幾分憤世嫉俗和無可奈何,而是充滿了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后來的唐寅在其畫雞題寫的:“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更是超越了繪畫本身,在今天仍廣為流傳。
其次,在書法方面,自元代以來,畫中題字已蔚然成風,而吳門四家則繼續將其發揚光大。他們的作品中書法占據了相當大的空間比例,甚至發展到了無書不成畫的程度。沈周的書法行氣暢達,空靈飛動,到了晚年更是無畫不書。唐寅本身就是書法大家,他得趙孟頫精髓,并將其內化,形成了自己的獨到風格,儒雅韻致。書法的融入,可以在線條方面與畫面形成良好的映襯與互動,也使繪畫的內涵和精神得到顯著提升。
最后,在印章方面,如果說詩歌和書法是在繼承基礎上的豐富,那么印章的加入則是一個全新的突破。吳門四家畫中的印章并非僅起到表明身份的作用,而是將印章與畫面融為整體。如文徵明的《溪橋策仗圖》中,畫面中的遠、中、近三景分明,遠處是高山,中部是樹叢,近景是大樹。畫面疏密得當,布局合理。左上角是一首詩歌,詩歌尾部有一大一小兩枚方印,朱紅色的印章起到了畫龍點睛之功效。仇英在看到諸多印章都是方方正正的造型之后,自己獨創了一種葫蘆狀的造型,“葫蘆”里是自己的號“十洲”。詩書畫印的四位一體,使中國畫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根本性擴展,將其變為了一種綜合性的視覺傳達藝術,使更多人了解和喜歡中國畫,自然形成了商品化和市場化的萌芽。
明代中期,隨著社會發展,傳統的封建自然經濟已經日顯頹勢,以蘇州為代表的手工業較為發達的市鎮,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市民和商賈階層的數量規模空前壯大。與農民相比,他們普遍具有更加充足的閑暇時間和靈活支配的錢財,并在物質基礎上形成了新的精神追求。其結果有二:一是有更多市民階層參與各類高雅文化活動,繪畫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二是畫家們也不得不正視這些新的審美需要,以在生存的基礎上獲得更大的發展。所以原本互相鄙視的畫家和商賈市民的關系發生了逆轉。商賈市民階層頻頻參加文人們的雅集活動,而畫家們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他們的新需要。有人買自會有人賣,以吳門四家為代表的畫家們最終全面參與到市場中來。沈周對前來買畫的人幾乎來者不拒,唐寅的“閑來寫幅青山賣”被傳為佳話,仇英的畫作一度賣到了“百金”。不僅是富商巨賈們趨之若鶩,一些普通市民也紛紛搶購,除了附庸風雅之外,還可以升值謀利,繪畫市場已然形成。由此可見,這個市場化的過程,其實是士商密切交往后相互認同的心理過程,并形成了趨同的審美機制。
然而繪畫商品化這一新局面的形成,并不意味著吳門四家創作水準的降低,無論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養,還是出于市場化的需要,都使吳門四家仍然以敬畏、扎實、嚴謹的態度進行著創作,努力在個人與市場之間維持著平衡。如沈周一直以庶民文人自詡,所以將更多目光投向了現實生活,他的《雜畫冊》中,南瓜、石榴、白菜等,無不被描繪得惟妙惟肖,既有生活情調,又不失文雅氣息,同樣被后世譽為“神品”,而且為后來的陳淳、徐渭等人的大寫意花鳥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唐寅號稱“江南第一才子”,卻一生坎坷,先是家道中落,后受到科考舞弊案的牽連而丟了功名,整日出入于酒樓歌肆借酒消愁。對于那些位于社會最底層的青樓女子,唐寅予以了極大的同情,其筆下的仕女圖都是以青樓女子為原型的。所以畫面中的女子雖然有著曼妙的身材和精致的妝容,卻沒有絲毫脂粉氣和輕浮感,而是充滿哀怨、凄涼和無奈,體現著唐寅的人文關懷。所以繪畫商品化沒有改變吳門四家的藝術理念和精神,他們仍然堅守著中國畫最基本的品質,并在雅與俗之間達到了完美的平衡,這正是中國畫發展中自律的集中體現。
綜上所述,明代是中國畫藝術發展的關鍵階段。一方面,在歷經了唐、宋、元三個朝代后,中國畫藝術不僅在形式上高度完備和成熟,而且形成了獨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品格,明四家則將其發揚光大。另一方面,明代是我國歷史上資本主義經濟萌芽時期,藝術商品化和市場化發展日益興盛,吳門四家則把握住了這一機遇,將中國畫世俗化發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為其今后的普及和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由此獲得的啟示和借鑒在于,對于繪畫藝術來說,并沒有絕對意義的“雅”與“俗”,真正具有長久藝術生命力的,反而是那些雅俗共賞的作品。當代繪畫者應樹立起雅俗共賞的審美追求,這樣可以避免繪畫者走進很多誤區,并有助于其形成個性化的藝術風格,對繪畫者個人乃至整個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