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荔丹 福建農林大學藝術園林學院
隨著時代的快速變遷,人們生活節奏快來越快,非遺傳承面臨嚴峻挑戰。在眾多傳承方式中,影像傳播由于傳播面廣、影響力大、時效快等原因,具有極高的優勢。同時,由于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于傳統文化及村落,要求其影像傳播的內容具有紀實性。因此,紀錄片在非遺文化的傳承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媒體融合時代,非遺類紀錄片的創作需要從傳統鴻篇巨制轉型,從而更適應當下受眾的收視習慣及觀看心理。
紀錄片是指一種非虛構的影片,其核心是真實,一般以真人真事作為影片的表現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1]。綜上所述,福建非遺類紀錄片是以福建各地的傳統文化和文化空間為基本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真實拍攝并進行一定電視藝術加工的作品。本文所界定的福建非遺類紀錄片范疇主要為電視臺及網絡短視頻平臺拍攝。
1.電視臺創作、播放的非遺類紀錄片
福建地市的電視臺大部分都設置了傳播當地非物質文化的電視欄目。福建電視臺新聞頻道及公共頻道于2017 年5 月推出《風物福建》欄目,每集15 分鐘,以農耕文化、村落、鄉風鄉俗為主要內容。廈門廣播電視集團于2017 年以“獻禮金磚會晤”為主題,推出《精彩閩南》短視頻季播節目,每季30 集,每集5 分鐘,內容涉及閩南民俗、戲曲、工藝等。2018年,廈門廣播電視集團又推出《精彩閩南》第二季,從文化、生態、歷史等角度講述改革開放40 多年來廈門的故事。漳州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于2007 年2 月開播社教類節目《這方土地》,圍繞漳州的本土地域文化進行子欄目設置,不定期地介紹漳州的一些非遺文化,每期節目時長10 分鐘。泉州電視臺閩南語頻道《咱厝人》欄目以一些本地文化名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主角講解故事,節目時長約30 分鐘。此外,2019 年5 月由泉州市文聯、泉州廣播電視臺等單位共同拍攝的20 集系列紀錄片《泉州故事》在央視長城精品頻道播出,此紀錄片力求突出閩南泉州文化特色,每集時長15 分鐘。
2.短視頻平臺創作播放的非遺類紀錄片
目前,福建本土宣傳非物質文化的官方短視頻平臺數量不多,其中漳州電視臺推出的“南方36 號院”影響力較大。此短視頻平臺于2018年5月正式上線,視頻內容多關注南北文化,作品同時在騰訊、優酷、今日頭條、快手、抖音等國內多個知名短視頻平臺同步播出。筆者在“南方36 號院”公眾號視頻欄搜索,其中至2019 年9 月共有30 個短視頻,其中12 個短視頻是關于閩南非遺紀錄片的,如《佛系少女喜歡做妝糕人,想在別人心里種下美好》《喜歡到處逛的老頑童,熬出了一鍋麥芽糖江湖》。短視頻以具體人物的具體經歷為線索,時長一般為3~5 分鐘。除官方短視頻平臺外,還有一些受眾自發拍攝的非遺短視頻。如2019 年由福建省藝術館主辦的非遺短視頻大賽的獲獎作品涵蓋了福建各地市的非遺文化。
融媒體即媒介融合,是把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不同類型的媒體進行內容、宣傳等方面的整合。較傳統媒體而言,融媒體具有特定的優勢。一是信息傳播的及時性,以網絡直播為主要代表方式。尤其在災難性事件或突然性新聞發生時,手機媒介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將相關信息告知受眾。二是信息儲存功能強大,特別是云盤的使用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受眾可以隨時隨地搜索想了解的任何資訊。三是信息互動增強。融媒體下,受眾在信息傳播中的主動性增強。受眾不僅僅是接收者,更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觀眾的轉發和評論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融媒體時代的“流量”。四是信息傳播個性化。如根據大數據推送符合受眾特征的微信朋友圈廣告,抖音號可根據受眾細分進行產品生產等。
在融媒體語境下,由于各種媒介互相融合,這就為非遺紀錄片的播放提供了多種渠道,人們可以通過手機、平板等設備隨時隨地觀看。不僅如此,受眾還可以通過轉發鏈接、評論等方式,擴大非遺紀錄片的傳播范圍,以吸引更多受眾點擊。同時,融媒體下非遺紀錄片選題更為多元化。如有弘揚匠人精神的《了不起的匠人》《大國工匠》,有記錄生活的由漳州電視臺推出的“南方36 號院”短視頻平臺的《手藝江湖》,有系列紀錄片《漳州非遺》,有美食類的《中江掛面》,有公益類的《非遺會客廳》等。此外融媒體下,手持手機的大眾某種程度上都可以成為非遺紀錄片的創作者。如前文提到的2019 年福建省藝術館主辦的“福建省非遺短視頻大賽”中,共有221 件作品進入專家評選環節,其中大部分作品就是用手機拍攝,從個人化的視角展現當地非遺文化的。最后,媒介融合背景下,非遺類紀錄片可以借鑒部分爆款紀錄片的做法,打造紀錄片產業鏈。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此紀錄片的熱播推動了出版業、飲食業、旅游業等多個行業的發展。
隨著優酷視頻、愛奇藝視頻及騰訊視頻平臺等開設專門的紀錄片頻道,優質的紀錄片在播放渠道上有了更廣的選擇性,網民的熱捧和傳播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電視臺對紀錄片的播放,這種良性循環吸引了民營資本進入。如張昕宇、梁紅為了完成環球旅行紀錄片《侶行》變賣了全部家產,他們將旅行中拍攝的短片上傳到互聯網,受到觀眾的認可和喜愛,并由此獲得了優酷的資助和技術援助,完成了一系列紀錄片的拍攝。同時,電視臺也向民間紀錄片伸出橄欖枝,《侶行》劇場版于2014 年3 月在央視第一頻道播出。
1.視聽質量不高
融媒體下,紀錄片準入門檻低,很多非遺愛好者多借助手機進行拍攝剪輯,其視聽效果顯然無法與傳統紀錄片相媲美。視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受眾觀看紀錄片并進行社交媒體二次傳播的欲望,從而使非遺紀錄片的傳播范圍和效果大打折扣。
2.難以在海量信息中凸顯
融媒體時代,受眾通常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信息搜索及觀看。當前,福建非遺紀錄片還未形成系統的宣傳范式,其知名度較低,受眾到達率低。如前文提到的漳州電視臺推出的“南方36 號院”短視頻平臺,其中原創文章單期最高閱讀量達到4 萬多,在騰訊、優酷、快手、美拍等短視頻平臺視頻點擊率并不高。目前類似“南方36 號院”這樣的短視頻平臺更多是依靠訂閱號這種受眾主動關注的方式進行傳播,因此難以在受眾“注意力爭奪戰”中占據優勢。
3.視頻網站經營狀況不理想
目前短視頻平臺的盈利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網絡廣告,包括冠名贊助和植入式廣告等形式;二是會員觀看付費。從爆款紀錄片的創作來看,網絡廣告的形式更適用于已經具有一定口碑基礎的紀錄片續集,如《舌尖上的中國2》。而對于沒有任何受眾基礎的紀錄片來說,若在拍攝初期就將廣告植入考慮在內的話,會影響創作及后期的播出效果。此外,會員付費觀看的方式若想大范圍普及還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培養。
媒介融合,不是簡單的媒體相加,而是相互融合。也就是說,當前非遺類紀錄片不是同樣的內容放在不同的媒體中播放,就能完成高效的傳播。其一,同一主題的非遺類紀錄片應根據不同播放渠道策劃不同版本。如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在2017 年前的紀錄片片長只有50 分鐘和25 分鐘兩種,隨著新媒體及媒體融合的發展,紀錄頻道又推出了5 分鐘的短視頻和90 分鐘的紀錄電影兩種規格。其二,樹立完善的宣傳意識。相對于個體而言,電視媒體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融媒體及資金等資源,通過網臺互動等方式加大對福建非遺類紀錄片的宣傳力度,打造電視媒體的品牌。如《中國手作?木作》除在CCTV9 播出外,還根據不同平臺制作了各種版本的宣傳片,在愛奇藝、優酷等相關網絡平臺播出。
融媒體下的福建非遺紀錄片應從個體人物入手,以小切口、小人物來呈現大文化。如漳州電視臺推出的“南方36 號院”短視頻平臺,其中的“手藝江湖”和“漳州非遺”系列,就是以人為切入點、以講述故事的方式來贏得年輕受眾的關注和轉發。中央電視臺導演曹建標拍攝的紀錄片電影《桑洼》記錄了延川縣桑洼村過年的習俗,影片通過拍攝住在塬上的毛水源一家和依然住在舊村落里的毛樹勝一家的故事來展現對文化的思索。因此,融媒體對福建非遺紀錄片創作的故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講具體的人與非遺文化之間的故事。
首先,真實永遠是紀錄片的生命線。為了確保拍攝的真實,福建非遺紀錄片的拍攝者必須與拍攝對象建立起一定的情感基礎和熟悉度,才有可能觸碰其內心世界。其次,把握拍攝時機。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人物內心的堅定與徘徊等就是拍攝時機。再次,尋找并拍攝原味場景。非物質文化以具體空間為載體,原味的場景益于展現非遺文化精髓。如漳州電視臺的“南方36 號院”里的《妝糕人》短視頻拍攝就設置在具有典型的閩南韻味的古厝里,如果能再增加一些泉州廟會、劇院演出等場景,更能展現特色文化。此外,拍攝者可以使女孩展示妝糕人手藝的場景與泉州的高樓大廈等場景形成對比,讓受眾對當下非遺傳承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最后,把控拍攝節奏。對于福建本土的非遺文化來說,大部分非遺文化發生在特定的時空,如逢年過節時的民俗活動、手藝制作、戲樂表演等。因此,紀錄片導演應預見拍攝的節奏。不僅如此,導演還應根據播放渠道的不同把握紀錄片的整體節奏。
目前,福建非遺類紀錄片在平臺上的融合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整合多個電視平臺,加大非遺類紀錄片的播放總量。二是由視頻網站向電視臺提供片源。在融媒時代,受眾更多是在碎片化時間內拿著手機、平板等設備接收消息。因此,福建非遺類紀錄片必須加強網臺互動。從目前現狀來看,網臺融合多停留在內容和營銷等淺層面的融合。下一階段,媒體將進入所有權合并進行更深層的探索,即進入組織結構性融合階段。組織結構性融合的關鍵在于傳媒集團旗下各個媒介平臺的整合,它可以實現媒體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如漳州電視臺拍攝的“漳州非遺”系列紀錄片,可以根據不同媒體受眾的收視效果,適時調整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中紀錄片的拍攝和編輯,邊拍攝邊播出,邊收集觀眾意見邊調整,靈活方便。
一般來說,福建“美食類”和“工藝類”的非遺文化較適合拍攝成紀錄片并在紀錄片熱播的基礎上進行產業鏈的延伸。如前文所提到的《舌尖上的中國》,它的熱播帶動了淘寶上同款美食的大賣,很多片中出現的美食在當地都被冠上“舌尖上的中國”推薦,以吸引游客。另外,《了不起的匠人》播出時,與市場營銷相互結合,激發了受眾的購買欲;《講究》在網絡播出時也嘗試了“邊看邊買”的垂直變現模式,使“非遺”產品能夠直接對接市場。2019 年3 月,由央視網與海峽衛視共同投資的《人間有味》在海峽衛視、福建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同時,十集紀錄片《人間有味》還制作了3 分鐘的豎屏短視頻和5 分鐘的橫屏短視頻,在央視網新媒體等平臺播放。相關工作者如果能在紀錄片網臺聯動播放時,借鑒《舌尖上的中國》的做法,將有利于實現紀錄片及福建“美食類”非遺文化傳承的雙贏。
綜上所述,融媒體對福建非遺類紀錄片發展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非遺紀錄片創作中,“小而美”是其未來發展趨勢。當然,不管未來媒體如何發展,內容始終是關鍵。因此,福建非遺類紀錄片創作者應立足本地文化,講述適合拍攝紀錄片的非遺人故事,努力打造福建非遺紀錄片產業鏈,促進福建非遺文化與紀錄片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