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云 河南科技學院
海綿城市理念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城市綠化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文分析了城市綠化與海綿城市建設的關聯性,并提出了在城市綠化過程中落實海綿城市理念的措施,以期為今后城市綠化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現階段,隨著我國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建設用地的比例增大,擠壓了生態空間,城市生態平衡被打破,城市的建設出現大量的問題,其中,水的問題就是一個大的隱患,缺水與內澇是多數城市容易出現的問題。據統計,在我國,半數以上的城市面臨缺水或者內澇的問題。干旱或者內澇等自然災害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許多困擾,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究其原因,過多的建設用地導致了城市生態調蓄能力明顯不足。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他強調,在考慮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簡要來講,就是把城市的蓄水排水系統建設得像海綿一樣,雨季吸水、蓄水、滲水、凈水,旱季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第五條、第六條指出,推進海綿型建筑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海綿型建筑與小區、海綿型道路與廣場,采用科學的方法、合理的布局,建設有效的排水防澇系統和雨水調蓄設施。依靠海綿型綠地加強城市綠地的建設和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加大海綿型綠地的推廣,有效地儲蓄雨水。
海綿城市的提出,從根本上扭轉了城市建設的觀念,由原來的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設施來排水轉變為優先利用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既避免了洪澇,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城市綠地作為海綿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節減少徑流、有效利用雨水補充地下水分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地表的雨水被綠地中的植被截流吸收,減少地表徑流,促進雨水下滲。目前,綠地率是否達標已經成為檢驗海綿城市是否起到作用的關鍵指標,城市綠化的建設也將成為實現海綿型城市建設的重要途徑。
以河南省鶴壁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為例,其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改變了原來城市區域河水環境差、排水系統不健全、局部排水不暢、內澇積水等問題。
城市綠地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基礎,因此,城市綠地的群落形態、線條、質地、比例等對城市海綿功能的發揮至關重要。喬木是城市綠化中的骨干植物,起到骨干作用,可以有效地截流降雨、提供遮陰,其發達的根系有利于涵養水源;灌木是城市綠化中的血肉,是空間的主要填充物;水生植物耐水性較強,可種植于下沉式綠地中;地被植物像城市綠地的皮膚一樣覆蓋于地面,可有效地保持水土,減少地表徑流。這種由喬、灌、地被、水生植物組成的復層的植物配置像一塊吸水飽滿的海綿一樣。因此,海綿城市的建設首先是保證城市綠化中植物種類選擇合理、結構搭配合理。
合理的植物配置是海綿城市在綠化建設中起到作用的基礎,植物配植、種植、養護對其最終效果的發揮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布局、精心選苗、科學施工、定期養護,保障植物健康生長,形成合理的地群落結構、地表結構是提升海綿城市最終效果的重中之重。營造長期有效的海綿城市建設必須依靠周期性的設計理念和全程的建設工作。
舒適的城市綠化環境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城市綠化的可參與性與互動性決定了硬質空間具有休閑游憩功能,硬質空間的比例大小將影響綠地的海綿效益。因此,在城市綠化過程中需合理控制硬質空間在城市綠地中的比例,滿足游憩需求,并使其產生應有的海綿效益。海綿城市建設的措施、建設內容、業務部門環環相扣,城市綠化工作的開展要與海綿城市的其他方面互相銜接、互相補充,建成完善的海綿城市系統。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對科學開展城市綠化及海綿城市建設意義非凡。
海綿城市的建設措施總體上可以從控制綠地的比例、建造復合式和下沉式的綠地空間、采用合適的材料、提升城市綠地的海綿質量等方面入手,并加強后期綠化養護工作,多方位配合協作,使海綿城市系統盡快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我國當前城市生態建設和人類居住環境建設的工作中,海綿城市是一個較為先進的理念,為城市綠化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們將長期地將海綿城市的建設工作作為城市生態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和實現途徑,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合理、優美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