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全宜 趙晨曦 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糖塑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天門糖塑則是其中的翹楚,其特點是栩栩如生,創意類型獨特,類型豐富多彩,不論是造物還是塑人均形神兼備,色彩醒目突出。當前,天門糖塑已經陷入了傳承發展的瓶頸。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的理解和認識對其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論述。
天門糖塑誕生于民間,其歷史悠久,在糖塑制作過程中,題材也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點,在糖塑藝人口中有名目的糖塑就有數百種,其他不被人們所熟知的糖塑可謂是多如牛毛。糖塑藝人的一雙巧手可以將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人物等都變成精致獨特的糖塑。糖塑藝術有著積極正面的寓意,其象征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渴望,在今天可以將糖塑藝術題材分為三大類,即忠義、吉祥、辟邪。忠義類的代表主要有《穆桂英掛帥》《趙子龍救阿斗》《楊宗保點兵》等,吉祥類的代表作有《連年有魚》《麒麟送子》《龍戲鳳》等,辟邪類的代表作則有《五毒》《三怕》等。天門糖塑多是以吉祥為主題的。
廣泛的題材給創作者的創作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土壤,當前,許多糖塑藝人為了尋求突破,開始嘗試將一些傳統的人物、形象以全新的方式展現出來。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糖塑的材料獲取更加便利,這些都對糖塑藝術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制作糖塑的主要原材料是糖稀,而糖稀則是從麥芽糖中提取出來的,從麥芽糖中提取糖稀要經歷一個極為煩瑣的過程,而且制作糖塑的糖稀與普通家用糖稀有著明顯的區別,因為其對于成型之后的糖塑在硬度及光澤感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糖塑的制作原材料十分獨特,用其他任何一種物質替代糖稀,那么糖塑也就不成立了。對于糖塑藝人來說,他們在制作糖塑時都要掌握一門手藝——熬糖,熬糖的目的就是獲得理想的糖稀,如果熬糖不當,那么最終制作出來的糖塑也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標準。獨特的原材料、煩瑣的制作工序,使糖塑工藝的可復制度較低。
在制作糖塑時,要注意氣溫不能太高或者是太低,溫度高會導致麥芽糖發軟無法塑型,溫度低則會使麥芽糖太硬無法塑型,因此為了保證糖塑造型的優美,最好是將鋸末點燃給糖保溫。糖塑的制作對季節、溫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來說,十月份至次年的三月份是比較適合制作糖塑的。麥芽糖在加熱后變軟,其表面的可塑性更強,既可以吹成薄而亮的各類造型,同時還可以拉成粗細不同的糖絲,捏成不同形狀的圖形,粘連牢固。
天門糖塑的色彩比較簡單,其通常只有紅、綠、黑和麥芽糖的原色——黃色四種色彩,在制作糖塑時,藝人通過妙手搭配、歸納和穿插,可以將四種單純的顏色進行有效的調和,最終形成色彩飽滿、醒目、多變的樣子。
近年來,受到傳統祭祀活動的減少,加之制作工序煩瑣、傳承方式單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天門糖塑藝術在傳承發展中也存在著諸多不足,為了更好地發展天門糖塑藝術,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對其進行優化。
長期以來,天門糖塑都是使用麥芽糖為原材料制作的,麥芽糖所制作的糖塑雖然具有材料便宜、制作的糖塑牢固等優點,但是麥芽糖對溫度的要求比較高,且熬制工序煩瑣,只適合在一些溫度并不高的季節制作糖塑,糖塑不便保存。因此,筆者認為未來要想促使天門糖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還需要積極對材料進行創新,如可以嘗試將糖稀和面融合在一起,提高糖塑的韌性,同時探究最新的能夠有效提升糖塑保存效果的新型材料。
天門糖塑早在2008 年就已經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承載了天門地區特有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但是由于新興事物的出現,加之天門糖塑受到制作工藝特點等多種因素影響,當前該特色文化面臨著傳承斷層的風險。為了更好地發展天門糖塑,使其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筆者認為當地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可以為天門糖塑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專項資金,將天門糖塑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制作工藝等編入中小學校本教材中,這樣可以更好地提升天門糖塑傳播的廣度和深度,為糖塑的傳承發展奠定基石。此外,還可以將當地的傳統文化習俗、特色節日等融入糖塑中,賦予糖塑多元的藝術生命力。
總之,天門糖塑玩具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臨著新的傳承難題,要想促使天門糖塑得到更好的發展,就需要對糖塑的制作工藝、原材料進行不斷創新,同時還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給予專項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