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蕊 中央民族大學
舞蹈道具的遴選由于其直觀上的外露性,最能夠符號性與標志性地體現出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舞蹈道具的主要元素,包括服飾和器樂等不同方面的因素。首先從服裝的特點上看,寬袍長袖服裝本身適應了本地環境,形成了直接的構成因素,并充分體現出藏族群眾濃郁的文化藝術情結。最早的藏族舞蹈很原始,主要反映勞動和宗教,隨著舞蹈藝術的發展,舞蹈加上了音樂并運用化妝、裝飾、服裝、道具來加強舞蹈的表現力,服裝起著裝飾和烘托舞蹈表現的作用,并可以加強舞蹈的感染力,我們可以從巖畫、壁畫、唐卡、彩陶、國畫等資料上看到舞蹈藝術和服裝的發展情況[1]。藏族舞蹈自身所帶有的色彩、服飾等元素,都是為了展現舞蹈的內容。可以說,藏族舞蹈所要表現的中心思想、時代背景等,觀眾都可以通過服飾與裝飾進行了解。從這一點上來看,在對舞蹈的服飾進行設計時,首先要了解舞蹈所要表現的真正意圖。從舞蹈類型上來看,藏族舞蹈多為歌舞的形式,藏族人民主要穿著藏式長袍,在舞蹈過程中還會增添一種“順邊”美。
此外,在器樂道具上,也別具濃郁的本土文化氣息。在藏族舞蹈的發展過程中,鐵琴最具有代表意義。鐵琴是藏族拉弦樂器,形制與二胡相近,流行于拉薩、日喀則、江孜及西藏廣大村鎮,多用于伴奏藏族古典歌舞“囊瑪”和民間歌舞“堆謝”,現在多用于藏戲伴奏。鐵琴的形制與漢族二胡相近,全長約75 厘米。琴筒為木質圓筒形,前口蒙以蟒皮或蛇皮,后口為敞口。琴桿竹質,桿上端置有兩軸。弦軸木質,軸頂旋成圓球形。張弦兩根,琴桿中上部開有長圓形小孔,琴弦通過小孔系于弦軸上。此外,鐵琴按五度關系定弦,多用馬尾弓拉奏,音色醇厚。“鐵”是藏語“慢”的意思,所以在藏族舞蹈的緩慢悠長的動作中,鐵琴適于演奏舒緩曲調的特點,正好實現了“接地氣”的藝術效果。除了鐵琴外,根卡也是一種廣泛應用于藏族舞蹈中的器樂道具。根卡是藏族古老的民間拉弦樂器。最早只用于宮廷音樂及古典歌舞囊瑪的伴奏,后多年不流行而瀕于失傳,直到和平解放西藏以后才得到復興。根卡音色柔和、清亮,富有濃厚的高原風味,已用于獨奏、重奏、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
藏族舞蹈的藝術形式多種多樣,而同時萬變不離其宗地影射著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生態。藏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宗教在整個藏族文化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宗教信仰,宗教也給藏族人民提供了精神支柱,促進了生產動力的形成,二者相輔相成。藏族人民在勞動中,通常會展現出彎腰、弓背的姿態,在舞蹈的創編中,編舞者也會將這些體態融合于其中,人們在欣賞藏族舞蹈時,會經常看到含胸、弓背、前傾等動作。而這些動作創作的初期,是為了在勞動中讓肢體更加協調,屬于減負性動作,增添了藝術性創造后,展現出一種別樣的生態美[2]。這種美所表現的是藏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勞動的由衷熱愛,是對精神生活、宗教信仰的一種終極追求。勞動與宗教的水乳交融,便形成了獨特的藏族舞蹈風格。由于藏族人民對宗教有一種虔誠、敬畏的心理,給舞蹈渲染了宗教色彩。藏族舞蹈主要包括“諧”“羌姆”“果日諧”“熱巴”“卓”等多種類型。其中“諧”舞蹈類型在表演時,必須由一個演奏藏式二弦琴的人領舞,參加者隨著琴聲邊歌邊舞,曲調悠揚,舞姿優美,充分發揮了“長袖善舞”的特長。“果日諧”流傳于西藏的日喀則、山南等地。參加者圍成大的圓圈,隨著領舞者邊歌邊舞,沿順時針方向前進。“卓”俗稱“鍋莊”,是流傳于牧區、半農半牧區的歌舞形式,其舞蹈名稱、曲調與動作風格因地區而異。云南“中甸鍋莊”,唱詞中多是歌唱寺廟和喇嘛的內容,而日喀則的“卓”,常把一些源于勞動的舞姿用于表演中,氣勢磅礴,技巧性極強。此外,還有一種名叫“熱巴”的舞蹈。“熱巴”一詞原來的意思為“流浪藝人”,也是人們對其表演形式的稱謂。經過不斷地演出,每位藝人都有較高的表演水平和器樂專長。琳瑯滿目、繁花似錦的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的藏族舞蹈,雖然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和固有的審美要求,但它們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動作規律。這種精髓元素直接構成了藏族舞蹈的審美概念。
藏族舞蹈稱得上是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奇葩與瑰寶,通過藏族舞蹈體系中體現出的文化現象與符號,首先能夠有效了解地理因素與文化形成的因果聯系。首先地理環境是促成文化形成的必然因素與首要前提。藏族舞蹈即是經典的案例。嚴寒的氣候使藏族舞蹈形成了豪放灑脫、不拘小節的風格;在交通和吃穿中形成的對牦牛的依賴則構成了舞蹈主題中對“牛神”的崇拜思想。此外,不同的舞蹈種類在西藏不同的區域內也各展文化風貌。以“卓”舞為例,在康定,人們稱之為“都巴卓”“達卓”等,城鎮地區稱為“跳鍋莊”;在雅江,稱為“卓羌”或“朵替卓”;在道孚、鄉城、甘孜、德格、理塘等地稱“卓”;在爐霍,稱為“卓羌”;在金沙江邊的柏婭鄉稱為“沙色鍋莊”;在得榮則稱鍋卓為“竹羌”等。
藏族舞蹈的另一個研究價值,就是探索宗教信仰在群眾藝術中的能動作用。藏族的舞蹈大多和宗教有關,和生產生活有關。這些舞蹈可以很生動地表現藏族的歷史和人文面貌,包括宗教、歷史及戰爭等。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對舞蹈文化中的宗教因素總結,實現從群眾藝術中追溯文化發展的歷史的成就,并為民俗研究提供經典具體的案例[3]。
總之,每個民族都有獨具特色的文化,而要實現對不同民族文化的探索,首要的突破點便是群眾藝術中展現出的文化符號。舞蹈作為群眾藝術中最為廣泛與最具市場廣度價值的表現形式,能夠在活動中最為明顯地透露出各個民族的精神面貌與文化生活的基本狀態。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系統保留相對完好的民族,藏族在群眾舞蹈方面透露出的文化符便大有研究與挖掘的藝術價值。通過對藏族舞蹈中符號文化進行現象分析與理論總結,可以深刻了解群眾藝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有機聯系,并在藝術研究過程中實現“窺一斑而知全豹”的積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