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鑫 哈爾濱師范大學
21 世紀撞響了“互聯網+”時代的鐘聲,人們生活的世界也因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變得更加絢爛。對于藝術設計教育而言,“互聯網+”時代下,中國高等學校的藝術設計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
信息時代多元文化的大融合,網絡技術、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因特網信息傳輸的快捷,帶來了信息量、知識量的成倍增長,這些要求人們不斷提高處理信息及知識的能力。與此條件相呼應,社會在對設計人才的需求、培養及評價等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對于藝術設計教育來說,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應該加快改革,否則難以滿足“互聯網+”對人才的要求。而要想培養出新型設計人才,高校不僅要利用好各種新型網絡平臺,并且要把教育和互聯網緊密聯合起來,讓教育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藝術設計在我國起步的時間比較晚,不過二十年左右,缺乏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清楚的發展脈絡。而在信息時代下,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又需要快速地進行變革。總體來說,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面對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新。我國高校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大都相似,雖然大家都急于創新,但是都沒有創造出新的創新模式,都在一個“舒適圈”中不愿走出來。
二是學生缺乏實踐。雖然說實踐離不開理論,但是藝術設計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而當前高校的大部分學生都缺乏實踐操作能力。雖然教師會根據課程內容布置作業,但因為學生數量大,教師不能逐一審查學生的作業,所以實踐意義不大。
三是市面輔導機構的沖擊。在信息時代下,當前的設計基本需要各種電腦軟件來完成,如常用到的Photoshop、CAD、Lightroom 等。由于各行各業對精通軟件的人才需求很大,大量輔導機構就相應產生了,而輔導機構對于設計軟件的應用培養更加系統,實踐機會更多,這對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產生了很大沖擊,也讓我們對于該如何改變當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產生更深的思考。
一是加強學校的基礎建設、軟硬件設施,加強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同時也要讓教師真正投入教學之中。教師可以通過虛擬的方式給學生進行授課,可以和學生在虛擬空間進行交流,完全用虛擬方式來完成對學生的教學。虛擬教學可以給學生帶來自主性,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發展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和形式,與此同時,教師也完全可以自主地選擇教學方式,叢而在虛擬場景中對學生產生更加耳濡目染的教學影響。換言之,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師和學生可以突破原有的桎梏,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進行平等的藝術創作方面的交流。信息時代下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渠道注定了新時期藝術創作會更加多樣化。
二是從純粹的技術層面講,高校必須培養學生基本的虛擬軟件操作能力,這是進入虛擬時空的藝術設計的必要的梯子,沒有這個梯子是根本無法進入虛擬的藝術設計領域的。同樣,教師也應該不斷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教學板塊中或互聯網教學平臺上,加入優秀作品顯示、作品交流、作品展評等功能,不同學校之間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把教學連接起來,對將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并讓學生分享設計心得。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教學平臺上暢所欲言,向教師說出自己在設計過程的所想所感,并提出自己的疑問,而教師也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并解決學生的疑問。
三是加深學生對藝術和設計內涵的理解。正如鮑里斯·格羅伊斯所言,“不能將藝術降低到僅僅是技藝總和的層面”,設計教育不能被當作一種技藝的學習,而是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功底。對于當前的藝術設計教育來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經驗都是不容易達到的事情,因此,教師要在理論知識的教育中增加實踐課程,培養復合型人才,使學生畢業后能夠真正對接社會、服務社會。
信息時代的藝術設計教育在經歷了幾年的發展后雖然初步形成了新的教育模式,但還處在萌芽階段,且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以及來自各個方面的質疑。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我們必須探索在虛擬空間中進行設計的可能性,同時我們必須強調虛擬時空是一個不斷拓展、不斷延伸的開放式空間。我們只有不斷激發出藝術設計類學生面對數字技術時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才能使他們更從容地面對數字時代的未來。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模式最適應信息時代的特點,最適合信息人才的培養?這就需要熱衷于信息時代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有識之士們去不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