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
在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已經成為必然要求。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必修的藝術課程,初中美術教師要重視此門學科;要在素質教育實施下,利用良好的方式,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中美的欣賞;要通過欣賞課教學,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其實,初中美術教材中融合了大量編制人員的心血,編制人員所選出的圖畫都極具時代特點。在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編制人員會融合許多不同國家的優秀藝術作品,教師們可以利用這些作品展開課程教學。這樣學生們不僅能夠對本國家本民族的文化精髓進行了解,還能夠對其他國家的藝術文化進行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初中美術教師在實際的美術欣賞課中,應該全面開發教材,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教材,對教材中具有代表性或者擁有深刻內涵的圖畫進行深入講解。讓學生們能夠有計劃、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欣賞圖畫,提升個人的審美能力。而除了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們進行作品欣賞,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還需要指引學生們在實際生活和社會自然中,欣賞大自然所創造出來的美麗圖畫。學生們可以加強對現實生活中景色的觀察和欣賞,可以進入當地的文化館、博物館和藝術展覽館等,對其中的藏品進行欣賞和研究。以此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在開展美術欣賞課時,應該緊密地結合起新課程標準中對美術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應該通過對教學方式的創新,加強學生對美術中美的感受。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帶領學生們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讓學生們在欣賞中,說出作品中的造型美、變化美、構圖美、色彩美等等,讓學生們在表達出作品中的各種美后,說出美術作品中蘊含的意蘊,闡述自己的觀賞感受。
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展示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利用多媒體放映與《清明上河圖》相關的文字和視頻,并將其制作成課件,讓學生們通過課件學習,了解該幅作品。同時,教師還可以以作品中所描繪的歷史情景為依據,以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為前提,對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進行設計。讓學生們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了解相關的創作故事,激起學生的欣賞情感,讓學生產生共鳴。另外,教師還需要在指導學生們學習理論知識后,以理論知識為前提,進行作品創作,實際繪畫出相應的圖畫。如當學生們在學習了繪畫的基礎手法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景色或者人物進行繪制。在此過程中,有學生繪畫冬日的傲雪梅花;有學生繪制春天的萬物復蘇景象。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結合其理論和實踐,在了解了梅花的特性、生長環境、主要形態和主要顏色后,對繪制梅花時的筆墨運用、線條組織等進行更加深刻的講解。如此可以在深化學生對繪畫技巧的理解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實踐創作能力。
通常來說,學生們只有感受了美和體驗了美之后,才能創造美,而學生們創造美的過程,其實也是作者感受自己生活的過程。因此,在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們在生活實際中,對美進行觀察發現、表現創造。首先,美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走出課堂,以日常生活為依據進行創造。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對中秋節的文化展覽進行美術創辦;可以讓學生們參與進母親節的繪畫比賽;可以讓學生們對元宵節手抄報的設計活動進行參與;可以讓學生們對一篇與生命安全相關的作品進行創作等等。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們利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對賀卡、手工作品等進行制作,可以讓學生們參與進剪紙活動。其次,教師需要以美術知識為基礎,在對美術學科和其他學科進行整合后,以此整合為基礎,豐富美術欣賞課中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們在學習美術知識時,感受其中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比如,美術教師可以和語文教師聯合,對“感悟經典文學中的詩情畫意”比賽進行舉辦;對古詩句配畫比賽進行組織;也可以和英語教師一起,對英語剪貼報比賽進行開展,對看單詞繪畫比賽進行組織舉辦等。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學習,對相關作品的欣賞,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素材和經驗。使得在增強學生的美術基礎和繪畫技巧時,開闊學生的眼界,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其實就是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的重點之一。因此,在實際的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在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和全面開發后,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對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轉變,讓學生們對各美術作品和社會自然中的美進行欣賞和感受。讓學生們基于對美的欣賞,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