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樹發 肖彤卓 吉林藝術學院
薩滿舞蹈作為我國北方富有地域特色的少數民族舞蹈,自先秦時期發展至今,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舞蹈形態特點。
先秦時期,自夏代至戰國,肅慎人在富饒的松遼大平原和白山黑水上生息繁衍,他們以歌舞祭天、娛樂。穢貊、東胡兩大族群一起被中原華夏統稱為東夷人。東夷諸部落自古以來均能歌善舞,既有春秋大祭之禮,又有出事凱旋祭天之禮。雖然在這一階段其沒有發展成為完全的宗教,但巫俗活動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影響,當時巫俗與舞蹈渾然一體。隨著歲月的流逝,到了秦漢時期肅慎改稱挹婁,到了南北朝時期又由挹婁發展為勿吉,與古肅慎族系一脈相承,到了隋唐時期,勿吉稱靺鞨。在這一歷史時期,對滿族先世樂舞方面的記載寥寥無幾,直到十世紀前,遼滅渤海時才以女真之名見稱于世。金朝女真人的薩滿舞與清朝滿族的薩滿舞幾乎一致。“滿洲”一名,是后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愛新覺羅皇太極改建州為滿洲。由于滿族人崇信薩滿教,明清時薩滿活動頗盛。歸納起來,其功能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娛神,二是驅魔。
辛亥革命以后,滿族在與其他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不同的民族文化,也放棄了眾多的自有的特色文化。但是滿族文化并不是完全被其他文化吞并和融合,在一些偏遠的地區,其他民族人數較少的地方,滿族的傳統文化還是被完好地保存下來。薩滿文化作為文化習俗被人們保存與探尋。人們通過收集、整理,剔除負面的因素,使薩滿文化得以傳承。薩滿文化開始以多種形式走上藝術的舞臺,成為民族藝術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
直接以神歌形式表達神諭是近世薩滿教的特征之一。而原始薩滿舞蹈則多以動作進行傳達。當神附體后,薩滿的舞蹈動作配合以服飾、神器,共同組成表意符號,具有明確的象征意義,向族眾傳達神意。例如,滿族柳祭主神佛多媽媽是一位主司人類繁衍的母親神,她降臨時,身披用柳葉粘成的皮斗篷,擊鼓跳舞,舒緩地表演一個或數個舞蹈,即向族人降賜神諭。以舞蹈動作傳達神諭,體現了人類早期的思維特征?,F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動作的發展與成熟,遠比語言早得多。在語言產生前,原始人主要依靠動作來表達思想感情、交流信息。這是與原始人直覺行動思維相一致的。由此可見,舞蹈是人類最早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以形體動作為媒介的舞蹈藝術應當產生于語言藝術和造型藝術之前。
模仿是人類的重要心理。作為原始文化的載體,薩滿教保留著豐富的模擬舞蹈。在儀式上,薩滿主要通過舞蹈來模仿各種生物、自然物的動作和神態,來展示先民的崇拜觀念。薩滿舞蹈的模擬性,源于原始先民在漁獵生產中對動植物和其他自然物細致的觀察和體驗,其模擬對象和模擬動作取決于人類對該生物的依賴性和認識程度。對猛禽、猛獸的模擬,著重于表現它們非凡的生存能力和勇武雄健的本性,這是原始人類仰慕不已而又無法企及的。對無生命物的模擬,主要表現原始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和對生產技能的掌握。模擬舞蹈力求動作準確,形象逼真,聲貌酷似,音形結合,并注重服飾、面具和舞具等的運用,以達到惟妙惟肖的程度,充分反映了原始人類對自然界的虔誠和崇拜意識。
薩滿舞蹈是人們共同在祭拜神靈中一起進行敬神、酬神、娛神活動時的群體性舞蹈,其主要的意圖是向神靈表達人們共同的心愿,因此,祭祀典禮也是人們共同的情感表達。原始人類的群體性生活也決定了他們在跳舞時會聚集在一起,薩滿和眾人一起舞蹈,象征著人神合一、天地人同慶的歡樂氣氛。薩滿舞蹈中極為常見的是雙人舞和多人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人們的集體主義。薩滿舞蹈除具有祭神的內容含義外,還主要通過舞蹈的形式,向后代傳播前人的生活經驗、生產經歷,讓后人了解前人的優良傳統,并繼承和發揚這種好的行為。原始人類的生存環境是極為惡劣的,他們在與大自然和野獸的抗爭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生存技能,形成了強大的內心和火爆的性格,尤其是在物競天擇的自然篩選下,人類必須與野獸搏斗,因此薩滿舞蹈常常具有競技的性質。
中國的舞蹈歷史源遠流長,薩滿舞蹈是其中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存在,影響著民間舞蹈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知識與科學觀念使薩滿舞蹈褪去了神秘的外衣,同時去糟取精,融入了現代舞蹈的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