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麗莎 凱里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節奏的概念是比較廣泛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節奏是指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規律的聲律運動。鋼琴教學應重視節奏,節奏包括速度、節拍和旋律三個基本要素。教師要在鋼琴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節奏訓練,從而提高鋼琴教學效率和質量。本文將探討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中的節奏訓練。
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培養的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教師,也是幼兒的啟蒙教師。鋼琴教學是現代幼兒園教師的必備技能。鋼琴教學能力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的就業有很大的幫助。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教學和藝術院校專業的鋼琴教學并不相同,藝術院校專業的鋼琴教學是長期發展的一門課程,而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教學具有速成性。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學前教育專業的節奏訓練和藝術院校的節奏訓練比較相似,都具有專業性。不過,在培養目標和教學環境等方面,兩者又有所不同。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未來的工作是幼兒教育教學,所以在對其進行鋼琴教學時,教師更注重鋼琴演奏與幼兒教學的融合,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可以在幼兒園教學中自彈自唱幼兒歌曲[1]。學前教育學生無須具備過高、過難的演奏技能,而是從實際情況出發,重視加強實踐技能訓練,掌握節奏訓練的方法和力度,成為更加合格的幼兒教師。
在鋼琴教學中,節奏雖然是比較嚴格精準的內容,但并不是機械化的,它可以讓音樂內容和情感表現出來,是富有生命力的,就像人的心臟一樣,時時刻刻都在跳動。但是,很多學生認為節奏是機械的,在彈奏鋼琴中,不會隨著情緒變化而改變節奏的松緊,更不能很好地控制節奏。節奏感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在一首鋼琴曲中有了節奏才能表現出樂曲的情感。有的學生天生節奏感強,而有的學生節奏感弱,不會跟著節拍走,會無意識忽快忽慢地進行彈奏,導致樂曲演奏效果不佳[2]。
由于很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沒有學過音樂理論知識,更不了解節奏和節拍的理論知識,也不能將節奏進行規律的組合,所以在彈鋼琴時自然會出現節奏錯亂的問題。這就需要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重視學生對鋼琴理論知識的學習。
有的學生因手指不夠靈活,觸感也比較差,對節奏控制得不均勻,導致整首曲子的演奏速度不均勻,很容易出現搶拍、漏拍、錯拍等問題,從而影響整體演奏效果。
節奏感是學生演奏鋼琴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聆聽更多的音樂,讓學生感受音樂節奏,利用身體律動增強節奏感。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聽節奏感較強的樂曲,指導學生分辨音符的長短和速度的快慢,而且還要多做示范,以便于學生模仿學習,加深對節奏的認知。學生的節奏感被帶動起來,鋼琴教學效果也就提升了。
隨著學生鋼琴學習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分析節奏和數拍子的能力。在分析節奏時,教師要耐心向學生講解音樂的長度、組成的規律和節奏理論知識等,培養學生的節奏意識。在數拍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跟著節拍器練習彈奏鋼琴,感受節拍和實時值的飽滿度,從而更好地控制節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夠激發人的潛能。鋼琴是一門記憶性較強的樂器,其彈奏技巧和內容都比較復雜,積累的作品文獻也比較多。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不重視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只是一味地強制學生彈鋼琴,就會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逐漸喪失學習鋼琴的興趣。在傳統的鋼琴教學中,教師只注重課堂講解,對課下學生的訓練情況不太重視。鋼琴教學不僅是在課上,課下練習也很重要,甚至課下練習比課上教學更為重要。因此,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選擇一些難度較低、趣味性較強的作品讓學生練習彈奏。這樣,學生就會越彈越想彈,不自覺地提高了學習鋼琴的興趣。教師在指導時要多鼓勵學生,增強學生學習鋼琴的自信心。教師還可引導學生了解作曲家的經歷和作品的創作背景,讓學生真正了解作曲家想要在樂曲中表達的情感和作品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鋼琴教學來說,節奏好比骨架,而節拍就是脈搏,它們不是機械式的,而是富有生命力的。例如,鋼琴曲《北風吹》是由譚露茜根據舞劇《白毛女》中的音樂改編而成的,樂曲有引子和尾聲,是一首“ABA”三部曲,引子比較自由,但不失節奏感,尤其是跳音和小連線處的樂句節奏較強。在彈奏鋼琴時,學生除要注意樂曲的節奏外,還要保持樂曲的連貫性,講究樂句的呼吸感,從而充分表現樂曲的情感。對同樣的節奏,學生還要展現出不同的音樂形象。每首曲子的風格都是不一樣的,如果音樂形象都一樣的話,就會顯得非常單調和乏味,且沒有靈魂。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要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在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注重訓練、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節奏是曲子的靈魂,節奏的快慢能夠表達作者的內心情感。除培養節奏感外,學生還要注意面對不同的樂曲,即使是同樣的節奏,也要賦予其不同的音樂形象,展現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因此,教師只有重視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的節奏訓練,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學生學習鋼琴的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