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榮輝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術學院
中國美術史實際上屬于美術教育中的一門課程。因為教學對象所在的專業各不相同,我們大體上可以將其劃分為專業必修課和公共必修課這兩大類。專業必修課主要針對美術學理論專業的學生而設,而公共必修課則面向美術學院全部美術類專業學生。下面,筆者在準確定位公共必修課的基礎上,圍繞美術教育專業的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教學策略探究工作,意在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學習興趣,進而提升他們的理論涵養與審美能力,為美術策劃、美術出版和美術教育行業培養更多專業過硬的人才。
中國美術史課主要以美術史個案研究為主,總課時是32課時,一般在大一下學期才開始。中國美術史的教學內容十分廣泛,無論建筑、工藝,還是繪畫、雕塑等都有所涉獵。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教師根據教材章節全部展開講解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一些知識點也十分散亂,學生幾乎不能有效掌握全部理論知識。所以,筆者對教學內容展開了相應的整合工作,以鏈條的形式將教學內容和課程內容串聯起來。在整合教學內容后,我們可以把課程劃分成四大模塊,分別是中國工藝美術、中國書法藝術、中國壁畫與石窟藝術和中國畫—人物、花鳥、山水。每一模塊結構都涵蓋了概念、時間脈絡、案例分析和鑒賞方法。例如,在講授中國工藝品美術章節時,我們可以將有關內容串聯起來開展專項學習,這樣一來就會有十分清晰的條理性,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有所提升。此外,在學生欣賞書法作品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先適當了解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再與學生一起分析書法的藝術語言,幫助學生養成一定的鑒賞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大量、長期的練習過程中逐漸提升藝術鑒賞力。
合理整合教學內容并非因學習課時短而縮減學習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要盡可能地通過現代媒介平臺與網絡資源,把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與網絡資源進行充分融合,讓學生將被動的學習模式轉變為主動學習,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網。例如,在學習“陶器與瓷器”課程時,教師可以先構思一些容易引發學生興趣的問題,如本地陶瓷藝術的發展等,讓學生根據網絡資源搜索有關資料,并通過小組的方式互相探討各自搜集的材料,進而完成研究報告。這樣一來,學生在搜索、整理、探討的過程中,不但充分掌握了本章節的內容知識,而且能夠全面了解當地的陶器藝術發展狀況和鑒賞方法。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與網絡資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但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能提高其整理知識的能力與溝通協作的能力。
中國畫被叫作中國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創作藝術的過程中深受哲學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極為深遠。繪畫主旨意在關注對人與自然均衡發展,從繪畫技巧中我們可以看到道家理論的影子。例如,中國畫的構圖強調圖與底、虛與實等的相互關系;用筆、用線強調輕重、剛柔等方面的對比關系等。有的中國畫作品含有神話傳說色彩的人物形象,所以,在講授中國畫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先在網上查找一些與中國哲學思想有關的內容,再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共鳴,從而拓展其知識面。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某一模塊教學內容為主,采用小組的形式制作多媒體材料,同時讓每個小組指派一名組長與大家進行分享。例如,在學習“中國壁畫和石窟藝術”這方面內容時,教師要圍繞敦煌莫高窟藝術著重開展教學,而其他洞窟藝術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自行設計多媒體素材,并與大家分享。如此一來,學生不但會對中國壁畫和石窟藝術的有關知識形成整體的了解,而且提升了自身合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師要通過當代信息技術創建網絡云平臺,將教學課件和視頻等重要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分享給學生。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多關注一些中國著名博物館的公眾號,多留意拍賣行的訊息,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等。
總而言之,中國美術歷史源遠流長,不同于風格多變、復雜的歐洲美術風格,中國美術更重視文化傳承。無論學習中國書法還是中國畫,不可或缺的前提就是要大量臨摹前人的經典作品。我國美術中的傳承關系十分顯著,從每個時期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其相似之處。筆者對中國美術史課程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展開了相應的改革,這些改革得到了學生與教師的一致認可,但也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如小組討論中缺乏積極性等。怎樣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是今后筆者要在中國美術史課程教學中著重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