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睿 江蘇模特藝術學校
在我國,服裝設計師的主要培訓機構是中職院校,但就目前而言,中職院校的服裝設計專業依舊延續傳統教育理念,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教學多在教室內開展,較少組織實踐活動。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不能充分發揮自身創作思想。
在服裝設計方面,敏銳性是指服裝設計師對服裝的一種靈感、審美及觀察力,是服裝設計師需要具備的獨特能力。服裝設計師應用精準、專業的眼光去發現并把控服裝的流行趨勢,為自己的設計碰撞出設計靈感的“火花”。
服裝設計的獨特性體現在服飾設計過程中的推陳出新及首創。通俗來講,一件具有創新性的優秀設計作品,要與他人的設計存在不同之處,要有獨特的性質及區別性。例如,國外服裝設計大師夏奈爾,其設計作品充分應用了黑白犬齒圖案、金屬紐扣、長項鏈,以及金屬材料與珍珠有機結合的腰帶設計風格,形成了她獨特的設計風格,也為服裝設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服裝設計的變通性,通常是指設計師在進行服裝設計的過程中,擺脫對于傳統設計經驗的束縛,敢于創新,勇于發現問題并針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用現代化的設計理念進行創新設計。例如,設計師應在服裝設計過程中,將自身創新設計理念與材料進行有機結合,擺脫傳統服裝設計的用料與搭配模式。
在我國中職服裝設計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實踐教學。中職院校教學在服裝設計方面要加強對實踐環節的重視,加強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首先,教師應加強對實踐環節的重視,針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思考,從而創新教學模式,投入更多精力探究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其次,在實踐環節,教師應加強有關服裝設計的案例解析及項目引導等。教師應注意,項目要與教材理論相結合,以提高實踐性,使項目教學及教材的互動相輔相成。同時,項目還需要具備時效性,教師應讓項目設計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征,與社會實際情況相符,避免出現無價值的項目。在實踐環節,中職院校應進一步加大設備及人員的投入,逐步完善服裝設計教學軟、硬件,讓每位學生都可以親身體驗。最后,學校與企業之間應加強合作與交流,可以有效采用校內合作與校外合作雙管齊下的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文化傳承的國度,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不同民族的生活環境、居住特色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就造就了不同民族擁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要遠比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豐富得多。豐富多彩的服飾文化為我國中職服裝設計教學提供了更多教學素材及創作靈感。中職院校在服裝設計人才培養方面,需要注重民族元素的應用,將具有民族特色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滲透到服裝設計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充分應用不同民族文化時,服裝設計師不能一味全套照搬。服飾與每個時期的生活特點息息相關,現代服裝的設計也要與現代生活習慣相符。因此,教師應加強對服裝設計專業學生文化底蘊與內涵的培養,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代化服裝設計相結合,并進行創新,從而促進我國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與進步。
服飾設計行業的發展與市場緊密相連,只有加強對市場的認知,充分了解與認識市場,并在教學中滲透服裝設計理念,設計師才能設計出符合人們生活、工作需求的服飾。在中職服裝設計教學中,教師應將教學內容與市場緊密相連,采用企業走訪、企業實踐的方式開展校企合作服裝設計大賽,進而強化學生的市場意識及服裝設計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只有進一步了解市場的發展特點,才能設計出符合市場發展趨勢的服裝作品,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整體而言,我國服裝設計的發展與西方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中職院校教師可以積極參加國際服裝設計交流會,了解更多國際服裝設計的先進知識與內容。在為學生講解國外服裝發展歷史時,學校可以邀請國外著名服裝設計師來到學校講學,幫助學生接觸更前沿的國際服裝設計理念,提高學生對服裝設計行業的創新認知,開闊學生視野。
總而言之,優秀的創新意識對于服裝設計人才而言至關重要,這也是服裝設計師永恒的追求。創造力并非完全來自天生,更需要后天的教育與培養,因此,我國中職服裝設計院校應肩負起此項重任,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