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星佳 呂紅 陸兵 余靜 陶政正
(江蘇省太倉市中醫醫院肺病科 太倉215400)
咳嗽變異性哮喘屬于一種特殊類型哮喘,在臨床較為常見,主要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同時有氣道高反應性,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會向典型哮喘進一步發展,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危害[1~2]。本研究探討了風痰方對風痰型咳嗽變異性哮喘輔助性T 細胞17(Th17)/白介素-17(IL-17)炎癥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風痰型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100 例,依據治療方法分為常規性治療組和風痰方治療組各50 例。風痰方治療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26~69 歲,平均(48.2±8.3)歲;病程2~15 個月,平均(8.6±1.5)個月;既往史:藥物及食物過敏史38 例,家族過敏史34 例,過敏性鼻炎27 例,濕疹或皮膚瘙癢11 例。常規性治療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27~70 歲,平均(49.1±8.5)歲;病程3~15 個月,平均(9.2±1.7)個月;既往史:藥物及食物過敏史37 例,家族過敏史35 例,過敏性鼻炎28 例,濕疹或皮膚瘙癢1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具有良好的依從性;符合變異性哮喘的診斷標準[3];辨證屬風痰型。排除標準:合并反流性食管炎、反復呼吸道感染等其他慢性咳嗽;合并炎癥性結腸炎、糖尿病等系統性炎癥性疾病;近1 個月內接受過類固醇激素、中醫藥治療。
1.3 治療方法 常規性治療組根據患者病情程度吸入信必可(注冊證號H20140458),每次1 吸(含布地奈德160 μg 和福莫特羅4.5 μg),每天2 次。風痰方治療組在常規性治療組基礎上加服風痰方,組方:炙麻黃、白蘇子、射干、地龍、蛤殼、蟬衣、杏仁、僵蠶、紫菀、蜈蚣各10 g,炙甘草5 g。用水煎服,取汁300 ml,每天2 次,每次150 ml,早晚各1 次。兩組均以1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4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中醫癥候積分,包括主癥(咳嗽、咽癢)、次癥(咯痰、胸悶、氣急)、舌脈(舌質淡紅、脈浮滑),每項分別0~6 分、0~3 分、0~1 分,總分分別為12 分、9 分、2 分,合計23 分,表示無~嚴重[4]。(2)肺功能指標。采用肺功能儀對1 s 用力呼氣量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進行測定。(3)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Th17,運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測定IL-17。(4)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頭暈、乏力、聽力下降)發生情況。
1.5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降低85%~100%,無咽癢、干咳等臨床癥狀;顯效: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降低65%~84%,咽癢、干咳等臨床癥狀顯著減輕;有效: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降低30%~64%,咽癢、干咳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無效: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降低<30%或提升,咽癢、干咳等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5]。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 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 肺功能指標、Th17、IL-17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癥候積分、FEV1%、Th17、IL-17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EV1%較治療前升高,中醫癥候積分、Th17、IL-17 較治療前降低,且風痰方治療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常規性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肺功能指標、Th17、IL-17比較(±s)

表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肺功能指標、Th17、IL-17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常規性治療組治療后比較,#P<0.05。
IL-17(pg/ml)風痰方治療組常規性治療組組別 n 時間 中醫癥候積分(分)FEV1%(%)Th17(%)50 5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8.9±3.4 4.6±1.5*#18.4±3.3 9.5±2.6*71.9±4.4 91.6±5.2*#72.6±4.2 85.5±4.7*3.1±1.0 1.3±0.4*#3.0±0.9 2.1±0.6*49.8±7.4 34.6±5.1*#50.5±7.2 42.9±7.3*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風痰方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性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風痰方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性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現階段,在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治療中,支氣管擴張劑、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是常用藥物,雖然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是長期應用會引發不良反應,且停藥后病情也極易復發,對整體治療效果造成不良影響[6]。近年來,中醫藥在臨床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7~8]。風痰方由炙麻黃、白蘇子、射干、地龍、蛤殼、蟬衣、杏仁、僵蠶、紫菀、蜈蚣、炙甘草等組成,炙麻黃為君藥,辛溫,輕揚上達,宣肺開痹,止咳平喘;射干苦寒化痰利咽,地龍、僵蠶、蜈蚣祛風化痰止痙,蛤殼清肺化痰、軟堅散結、利水消腫、制酸止痛、斂瘡收濕蟬衣祛風止痙,白蘇子、杏仁肅降肺氣,紫菀開肺止咳,共助麻黃止咳之效,共為臣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共奏祛風化痰、宣肺止咳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FEV1%較治療前升高,中醫癥候積分、Th17、IL-17 較治療前降低,且風痰方治療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常規性治療組(P<0.05);風痰方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性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性治療組(P<0.05)。說明風痰方能夠促進臨床療效的提升,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為患者身體恢復提供有利條件。綜上所述,風痰方能夠有效抑制風痰型咳嗽變異性哮喘Th17IL-17 炎癥軸,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肺功能,進而提高臨床療效,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