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瑩 陳紅艷 賀衛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 廣州510000)
剖宮產術屬于婦產科常見手術,產后子宮收縮乏力、巨大兒、胎盤早剝、羊水過多等容易引起產婦產后出血[1]。1 d 內出血量超過600 ml 可造成產婦全身循環血量下降,甚至造成產婦死亡。因此積極預防并控制產后出血對產婦至關重要。目前臨床常用縮宮素預防產后出血,但部分患者短時間內仍無法較好地控制出血,縮宮素臨床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作用于平滑肌,可使平滑肌有效收縮,其起效速度快且生物活性較強[2],但是單獨多次應用容易產生耐藥性,影響止血效果。臨床治療發現,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縮宮素兩種藥物聯合應用于剖宮產術后止血,效果良好。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預防剖宮產術后產后出血的效果及對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于我院接受剖宮產術的產婦113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剖宮產術后具有產后出血風險產婦;(2)產婦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不能耐受手術者;(2)有凝血功能障礙者;(3)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4)中途脫落病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產婦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其中對照組56 例,年齡20~41 歲,平均(27.72±2.48)歲;初產婦32 例,經產婦24 例;孕周38~40 周,平均(39.31±0.75)周;胎盤早剝17 例,雙胎11 例,巨大兒13 例,羊水過多15 例。試驗組57 例,年齡21~41 歲,平均(27.86±2.31)歲;初產婦33 例,經產婦24 例;孕周37~40 周,平均(39.18±0.81)周;胎盤早剝18 例,雙胎10 例,巨大兒13 例,羊水過多16 例。兩組年齡、初經產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縮宮素治療。麻醉后切開子宮,清理羊水并保證胎兒順利娩出。采用縮宮素(國藥準字H12020487)20 U 靜脈滴注,密切觀察產婦出血情況,如果出血量仍超過1 000 ml 則以20 U縮宮素宮體注射。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國藥準字H20094183)250 μg宮體注射,密切觀察產婦出血量,如果出血量超過1 000 ml,間隔15 min 后重復注射相同劑量。兩組干預總時長均為1 d。
1.3 觀察指標 (1)術前在產婦身下墊吸水墊,術后采用稱重法測量產婦術后30 min、2 h、1 d 出血量。出血量=(胎兒娩出后吸水墊等敷料重量-敷料干重)/1.05。(2)術前、術后采集產婦靜脈血5 ml,檢測凝血功能,具體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纖維蛋白原(FIB)3 項。(3)觀察并記錄產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頭痛、胸悶及面色潮紅4 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出血量對比 干預后試驗組術后30 min、2 h、1 d 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出血量對比(ml,±s)

表1 兩組術后出血量對比(ml,±s)
組別 n 術后30 min 術后2 h 術后1 d對照組試驗組56 57 t P 251.33±33.12 207.16±27.53 7.703<0.05 193.18±41.33 132.42±39.27 8.009<0.05 537.13±31.08 472.65±23.45 12.433<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凝血功能對比 干預前兩組PT、APTT、FIB 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試驗組PT、APTT 短于對照組,FIB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凝血功能對比(±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凝血功能對比(±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FIB(g/ml)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試驗組組別 n PT(s)干預前 干預后APTT(s)干預前 干預后56 57 t P 19.48±1.59 19.37±1.46 0.383>0.05 14.84±1.37*13.51±1.22*5.447<0.05 55.67±6.24 55.72±6.23 0.043>0.05 48.52±6.41*40.68±5.14*7.165<0.05 4.59±0.45 4.60±0.36 0.130>0.05 3.72±0.17*3.37±0.05*14.791<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剖宮產術后,產婦子宮肌纖維收縮能力會大幅度減弱,甚至完全消失,肌束間血管受到的壓迫作用也相應減弱,容易引起產后出血,造成產婦貧血,不利于產婦預后。有研究表明[3],導致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為產后大量出血。因此積極預防宮縮乏力,避免產后出血發生,對剖宮產術產婦至關重要。臨床可以通過增強子宮收縮及擠壓子宮內部血管來減少產后出血。
臨床常采用加強子宮收縮力的藥物預防產后出血,其中縮宮素可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從而加強與宮縮受體結合能力,最終達到增強子宮收縮能力的作用,但是縮宮素半衰期較短,臨床應用藥效持續時間較短,而多次用藥會導致宮縮受體飽和,不能有效減少出血量[4]。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阻斷環磷酸腺苷形成從而增加鈣離子濃度,促進肌纖維收縮,還可刺激細胞間隙,增加平滑肌收縮力[5]。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臨床小劑量應用即可止血,同時還可促進胎盤附近血竇關閉,從而達到快速止血的目的。兩藥聯合應用,可在增強子宮收縮力的同時壓迫血管,增強止血作用,避免多次應用縮宮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術后30 min、2 h、1 d 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說明本研究中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可有效減少產婦術后出血。分析原因,一方面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作用于內源性前列腺素,達到滅活效果從而延長半衰期,用藥后產婦體內血藥濃度升高,同時其生物活性逐漸增強;另一方面,兩藥聯合應用還可有效舒緩平滑肌,促進鈣離子釋放從而改善宮縮頻率及宮縮程度[6]。
干預后試驗組PT、APTT 均短于對照組,FIB 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本研究中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可有效改善產婦凝血功能。分析原因,產后出血多與產婦高凝血狀態相關,容易引起機體內纖溶代償性激活。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促進血小板大量聚集在暴露的膠原纖維表面,還可增加血管活性物質,最終達到緩解產婦高凝血狀態的目的,降低血中PT、APTT、FIB 水平[7]。
干預后試驗組產婦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安全性好,相比于單獨應用縮宮素可減少產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原因為,縮宮素反復用藥可引起惡心嘔吐、胸悶、頭痛、面色潮紅等不良反應,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生物利用度較高,臨床一般只需一次給藥即可獲得較好的止血效果[8~9],避免了反復使用縮宮素。綜上所述,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應用于剖宮產術后產婦,可預防產后出血,并改善產婦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