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教育從產生以來,就一直在朝向未來的教育中求索當下的教育之路。從來沒有一條現成的路線、沒有一條絕對成功的路線可以遵循。世界各國都在根據本國的傳統文化、政治制度、經濟實力和教育觀念尋求和探索著更適合本國人民需要的教育發展之路。
一、閱讀背景
1.李軍校長發展共同體的閱讀引領。李軍校長發展共同體,是2019年6月由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干訓部組織成立的具有大視野、大格局,具有超前思維、創新意識的10位校長發展共同體之一。我有幸成為該共同體的一位成員,在李軍校長的引領下,在共同體成員的相互支持和鼓勵下,通過理論學習、課題牽動、實踐探索、碰撞交流、深度閱讀等方式,使得共同體成員校長的治校能力、工作水平和工作實力都獲得了一定的提升。
李軍校長隆重推薦的這套叢書,讓我們有機會深入地了解各教育強國的基礎教育發展的過去、當下和未來,對于如何促進所在學校、所在區域的教育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和啟示,實在是受益良多。
2.“G20國家教育研究叢書”出版背景及G20的影響力。從國內外來看,把G20(20國集團)國家的教育作為研究課題,將世界教育的發展情況進行系統、全面、集中地比較研究,本套叢書是首創。這套叢書不拘泥于國別,把國別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放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展開,并與國際教育潮流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本套叢書具有21世紀的時代特征。
G20,即20國集團,由美、俄等8個發達國家,加上中國、澳大利亞、韓國等11個新興工業國家以及歐盟組成。G20總人口約40億,GDP占全球經濟的90%,貿易額占全球的80%。G20教育發展的情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各國教育發展的得與失,可為中國的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二、《芬蘭基礎教育》概述及重點關注的三個話題
我在閱讀《芬蘭基礎教育》一書時,一方面增加了對芬蘭教育的整體性發展過程的了解;另一方面,結合工作需要和課題研究需要,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對芬蘭教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即“芬蘭基礎教育奇跡的探因”“芬蘭與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比較”“應對21世紀基礎教育的挑戰”。
1.《芬蘭基礎教育》概述。
主要介紹了以下幾方面內容:
(1)芬蘭基礎教育改革。具有內容全面,參與人員廣泛,穩定持續,注重統籌規劃與層層落實;有深度、有長度、有寬度,秉持公正性,尊重多樣性,用人多元化,注重繼承性等突出特點。
(2)基礎教育現狀。芬蘭教育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多元化和個性化。芬蘭學校班額較小、師資力量強大、對學生的評價理念先進,不放棄每一名學生。這些成為芬蘭基礎教育特色和亮點。
(3)芬蘭基礎教育奇跡。21世紀以來,芬蘭在OECD所開展的歷屆國際學生學業測試項目(PISA)中取得了優異成績,一度被視為世界教育奇跡。芬蘭基礎教育一直兼顧質量、公平與效率,使其備受世人矚目。
(4)芬蘭基礎教育管理。芬蘭中小學在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多自主權。
(5)芬蘭基礎教育管理。芬蘭將社會價值觀念和發展變化融入課程,將教育、科學、技術等發明創造融入課程,使其教育成果顯著。
(6)芬蘭基礎教育教學。芬蘭教育尤其重視教師在教學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師將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視為任何有意義的教學的基礎。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關心、愛護學生,使他們成為終身學習者。
(7)芬蘭基礎教育評估。芬蘭教育評估的核心不在于監督和比較,而在于促進每個學生更好地發展。其教育評估的目的不是為了管理控制教育提供者;不是為了排名和競爭;教育評估的信息面向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家庭,尊重隱私;教育評估不實行官僚的問責制。
(8)芬蘭基礎教育師資。PISA項目國際協調員安德烈亞斯·施萊克爾說:“教育系統的質量不會超過其教師的質量。”芬蘭教育成功的背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擁有高質量的教師。芬蘭教師教得少,但教得好。
(9)芬蘭政府如何應對21世紀基礎教育的挑戰。芬蘭將更加注重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校長和教師應當結合信息技術對教學和學習帶來的變化,與學生及家長開展更為密切的合作,為每個學生制訂更加適切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多彩的個性化教學和學習計劃,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
2.三個重點關注話題。
(1)芬蘭基礎教育奇跡的探因。重視學習和教育的文化傳統;公平高質的受教育機會,“平等、品質、公正”是芬蘭基礎教育的真諦;集權管理與分權管理合理兼顧;高質量的師資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堅持獨特的教育發展道路,教學和學習的個性化、鼓勵創造性地學習、允許課程靈活化設置,從來不開展大規模的標準化測試;相對單一的民族和互相信任的社會文化;社會福利制度健全,提供免費校餐、交通支持、醫療和健康服務等;學校建筑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學校建筑和學校環境設計充分體現出科學性與創造性、現代氣息與人文教育氣息;快樂的學習環境,學校的教學是開放的,學習場所干凈整潔,師生關系和諧,沒有考試壓力;多元化的學生支持系統,包括一般性支持、強化性支持、特殊支持。
(2)芬蘭和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比較。
兩國義務教育階段周課時量比較:
兩國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科目及開設年級比較1:
兩國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科目及開設年級比較2:
由上面的幾組數據的對比,我們會發現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國家意志、教育目標都將在課程設置和實施中有鮮明的體現。通過了解其他國家的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以及對其背后理念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對于完善和改進本國的基礎教育課程設置會帶來很多啟迪。
(3)芬蘭未來教育框架。
下圖為芬蘭基礎教育未來課程模塊構成圖示和芬蘭基礎教育整合式發展圖示:
從上面的圖表結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芬蘭基礎教育未來課程模塊和整合式發展理念的外在表現,非常清晰、具體,指向性和針對性更強。中國的基礎教育發展尤其需要類似構想,以期有效、可視、可操作性地改善當下的基礎教育現狀。
三、啟示
1.文化、制度、觀念必將持續影響各國教育發展。縱觀各國的教育發展的歷史、當下和未來,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都無法逃脫本國文化、制度、傳統、觀念對教育發展的深遠影響。
2.混合式學習正在有力推動學校課程建設的步伐。
無論是在線學習,還是在校學習,我們都不得不思考,學習到底以誰為中心?課程資源如何提供選擇性?學習過程如何實現個性化?學習評價的方式和途徑?特別是伴隨著國家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實施,將形成以信息化引領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從上圖中,我們不難發現,日趨成熟的混合式學習將在客觀上推動學校的課程建設,既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忽視教師的教學需求,來滿足學習者、教育者日益提高的個性化需求,將為個人的教與學的最優化提供最好的機會。
3.教育信息化正在改變課程資源和學習空間樣貌。
信息化對教育的影響正在隨著信息技術自身的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變得越來越關鍵。教育的顛覆性創新的尤其離不開教育信息化的助力,原有的教育信息化對教育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對教育的延續性創新上,未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從教人員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將迎來教育的顛覆性創新的可能,我們恰逢這樣一個可能提前來臨的時代,這是對教育人的挑戰,也是給予教育人的機遇,更是教育走向未來的主動出擊。
從上圖我們不難發現,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仿佛就在昨天,又仿佛無處不在,教育信息化對世界各國教育的影響皆如此。從三代遠程教育的課程呈現方式中,我們將深刻地感受到技術對課程的影響和改變超乎想象。無論是在校學習、在線學習,還是混合式學習,無論是翻轉課堂,還是MOOC、SPOC都是結合現有的學習環境進行的延續性創新或者顛覆性創新。
因疫情而催生的線上教學這一事件將有可能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教育發生歷史性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表面上看,是技術改變教育,實質上是關鍵事件推動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新冠疫情的蔓延,加快了在線教學走入正式學習的進程。都說科技改變生活,正如技術改變教育,這些都與科技與技術的發展進程緊密相關,更與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與無形較量緊密相關。未來的學習必將向尊重學習者的個性,提供多元的學習環境,配置個性化學習資源,滿足學習者日益提升的“社會性的學習、沒有束縛的學習、高度數字化的學習”需求的方向改進。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