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強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番禺石樓古祠堂群的歷史文化,包括了對石樓古祠堂群的歷史內涵、建筑藝術與文化價值、使用功能、開發、利用情況等。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石樓古祠堂群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石樓祠堂群的保護開發、祠堂文化的傳承及發展提出建議,讓石樓古祠堂群的歷史文化、建筑特點以及其蘊藏的人文文化價值重現光輝。
【關鍵詞】古祠堂群;建筑特色;文化價值;調查研究
一、引言
黨十八大會議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礎性的工作,因此,如何利用石樓陳氏古祠堂這一特殊文化資源,并用于和諧文化的建設,將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與時代特色。于石樓而言,最有特色和保護意義的傳統文化就是祠堂。我們在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中發現,石樓古祠堂不但建筑結構精美、大氣,而且建筑材料好,做工考究、細致,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價值。祠堂,是一個地方倫理意識和宗族思想以及歷史文化的突出載體,融入了先輩們的人生追求、風俗崇尚和精神理念。如果讓這些古建筑文物被摩天大樓替代,宗族的傳統、本土的文化,將會淹沒在湍急的洪流中,其命運令人概嘆。
二、研究目的及內容
據《石樓陳氏家譜》載,石樓古陳氏宗祠是以敏行始祖祠為首的祠堂群,主要分布在石樓一村、石樓二村、赤崗村。其中石樓一、二村共有11座陳氏宗祠,赤崗村的7座陳氏宗祠分布在同一條麻石巷上。她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鮮明的嶺南水鄉特色,體現出自己的地域特色。陳氏古祠堂無論在建筑藝術及歷史文化均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我們查閱了大量有關祠堂建筑特點、祠堂文化價值等相關的資料和文獻,利用周末多次去陳氏古祠堂參觀、攝影、訪談,透過的陳氏古祠堂群的歷史建筑和所折射出來的文化內涵作為切入點,提醒大家關注身邊的歷史,關注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三、研究步驟
我們查閱了大量有關祠堂建筑特點、祠堂文化價值等相關的資料和文獻,確立我們的研究方向并展開研究。具體思路如下:
◆查閱有關番禺區祠堂文化及祠堂建筑的文獻資料,找出石樓陳氏古祠堂群文化及建筑的特點。
◆整理石樓陳氏古祠堂群文化及建筑特色的概述。
◆實地考察石樓陳氏古祠堂群深入了解其建筑的特點。
◆通過分析陳氏古祠堂群的特點,挖掘自身存在的文化價值。
◆得出結論,提出建議。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石樓古祠堂的特點
1.空間特點
(1)中軸對稱,等級分明,秩序井然
善世堂平面屬于三路(三開間)四進祠堂,坐北向南。由頭門、儀門、大堂、后寢組成,后寢與中堂天井之間兩側各有一連廊,村民俗稱“拖廊”,拖廊跨度超過8.8米,且中間沒有柱子承托,據省文保專家鄧炳權、程建軍、湯國華介紹,這是我省唯一大跨度的拖廊,且中間不需柱子承托,是非常大膽之作,從力學、建筑形制上都極具研究價值。
(2)青云巷、硬山頂,三進結構
從敏行祖祠的平面圖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布局青云巷、硬山頂,三進(四進)結構。該祠堂頭門外有石獅子一對,正面有東、西鼓樓跨在青云巷上,往西是襯祠,襯祠前段作鄉公所用,后段四合院式建筑,內設客廳、廂房、儲物房、廚房、天井。外墻很封閉,院內則大有乾坤,從而形成了封閉、半封閉與開敞三種空間的交替穿插。
2.建筑特色
(1)六傳光范,南北風格
如善世堂的儀門,四柱三間三樓,牌樓用磚瓦木石砌筑。造型非常漂亮,規格非常高。善世堂儀門石柱子不上頂,全部柱子頂在“普拍枋”之下,普拍枋之上是木雕“駝峰”,駝峰之上是五層木雕斗拱,這種造型完全吸收了中原的造型。屋頂脊飾和卷草紋則是本地風格,南北風格配合得當。
(2)鰲魚吞脊,規格尊榮
善世堂中堂屋脊之上,有鰲魚吞脊的脊飾,現在所見的祠堂,很少有鰲魚在屋頂上,若是有鰲魚,也是蹲在屋脊,而不是口含屋脊。據專家介紹,目前有鰲魚吞脊的只有廟宇中存在,祠堂則沒有,善世堂可算是一個典型了。
(3)頭門假漏窗,廣東絕無僅有
如明重堂、善世堂頭門兩側的兩個窗,遠看像是北方用紙糊的窗格窗花,近看其實是磚砌的“假漏窗”,立體感非常強,善世堂的假漏窗在廣東祠堂中是絕無僅有的。
(4)精湛木雕、灰雕、石雕、磚雕
石樓古陳氏宗祠作為番禺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祠堂,不但它的建筑結構精美、大氣,而且建筑材料好,做工考究、細致。祠堂內磚雕、木雕、灰塑圖案、石雕工藝精細,各種人物、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更是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價值。
(5)“太師少師”廣東罕見
一般來說,門口左側的雄獅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繡球或者兩前爪之間放一個繡球;右側的雌獅則是左前爪撫摸幼獅或者兩前爪之間臥一幼獅。但是,善世堂大門兩側的一對獅子形態活潑,富有靈氣。獅子造工精細,雕飾繁多,下用花卉回字紋石作基座。公獅、母獅腳下有五只小獅子纏繞在腳下,雄獅、雌獅面露笑容、神態安詳,均作回頭顧盼小獅的姿態,寓意深長。
3.文化地方特色
(1)蠔殼墻體現了海洋文化
石樓很多古建筑的結構呈典型的嶺南水鄉特色,后墻往往使用蠔殼作為原材料,混合沙石等壘成的蠔殼墻,寓意風生水起,世代富裕。在走進石樓的過程中,常常可以見到很多古舊民居、祠堂等對蠔殼的利用,最為充分利用、講究及普遍的當數石樓的祠堂。漫步在石樓的小巷中,足以感受珠江三角洲海洋文化的建筑特色。
(2)紅砂巖體現了巧用當地資源
蓮花采石場位于石樓鎮蓮花山上,山的主體結構為紅砂巖。因此,石樓鎮古民房、古祠堂的門邊、包臺、檐柱都使用紅砂巖作為建筑材料。
(3)多種文化融合的產物
從夔龍卷草紋在善世堂的外墻裝飾,到善世堂的頭門梁架上找到洋人的木雕,說明當時陳氏祖先已具開放性。他們不抗拒外來的新事物,他們敢于學習、吸收西方的先進技術,相互融合,以新觀念促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
(二)石樓古祠堂文化特色
1.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國風水術的核心內容。屋脊是宗祠建筑的裝飾重點部位,體現出尊崇祖先,希求宗族、子孫榮昌盛的心理,起到道德教化作用,是“人與自然融洽”重要體現。
善世堂的“人”字屋脊,后一撇明顯沒有一捺陡斜及比還長,寓意后人發展更源遠流長,還有就是充分利用南風有利于進與進空氣流通,這樣充分體現與自然的結合。
2.傳統文化的體現
宗祠中安放的匾聯、碑刻,與宗祠相關的族譜等文書類物件這些特殊的文化載體,直接和間接地載錄了鄉土歷史和鄉土風情。如敏行始祖祠正門兩側懸掛重刻的原有對聯:“竹園開奕業,潁水溯淵源。”從上聯中可知道,石樓的始祖遷徙到石樓時挑了竹園這個地方來聚居。下聯告訴子孫,他們是從坑頭村遷徙過來的。
3.歷史價值
根據《廣州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情況一覽表》,陳氏古祠堂中善世堂建筑時間比全國文物單位“陳家祠”、市級文物單位“宋名賢陳大夫宗祠”、“官洲陳氏大宗祠”均要早。其他市、區級登記文保單位的陳氏祠堂雖然多不勝數,但都是建筑年代較短,故善世堂是廣州地區現存最早的陳氏祠堂。
4.人文價值
陳氏古祠堂中“善世堂”三字由戚繼光所題寫,制作成匾額掛陳氏宗祠中堂之上。現存牌匾是乾隆年間大修時候復刻,被《中國名匾》收錄,廣州地區被收錄的只有“善世堂”和蘇東坡題寫的“六榕”。
(三)石樓古祠堂的現狀與現時功能
日益加快的農村城市化進程,古祠堂也逃脫不了被破壞、改建、拆建的命運。通過深入調查及實地考察發現,現存的古祠堂或保存比較完整或正在修繕或年久失修,破壞嚴重,狀況堪憂。
其中,部分保存較完整的宗祠,由于空間開闊和良好的地理位置被利用。其一,被用作族中的婚慶、滿月、壽宴等喜慶活動擺設筵席的場地。其二,每年端午節的起龍、投標、午飯等全族的集體活動均在祠內進行。其三,每年的重大節日,村委會會在祠堂宴請老人聚餐,弘揚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其四,粵曲中心與醒獅學習基地等民間傳統活動的結合。如石樓的與松公祠。其五,老人、青少年活動中心。村中的古祠堂都利用作為老人、青少年活動中心,如石樓的雪松公祠。其六,利用為某些政府工作部門的辦公地。如石二村的介祉堂,改建為石二村臨時的村部。又如石樓一村的雪松公祠,利用了祠堂的外祠,作為石樓社區的辦公點。其七,旅游景點。如石樓陳氏公祠。由于其做工精細、建筑規格高,結合祠堂的人文資源及歷史價值,作為旅游資源。其八,幼教場所。如石樓鎮赤崗村的陳氏大宗祠,既是日常宴請親友的場地,更是村中的幼兒園。
五、對于石樓古祠堂未來開發的建議
通過一年來的調查研究 ,我們發現石樓古祠堂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價值,還有建筑、審美價值。因此,花費巨款修繕后如何對其進行活態的保護和使用,成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基地?我們立足石樓的本土資源,借鑒學習其他祠堂的成功做法,提以下的建議,僅供參考。
(一)打造社區慈善文化
祠堂是宗族的產物,但隨著時代的改變,再拋出維系宗族文化已經不合時宜。因為大量的非原住民和多元生活習慣已經與本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共冶一爐,互相影響著,但是中國人的“樂善好施”“守望相助”“尊老愛幼”和“扶殘恤孤”等傳統核心價值觀是不會因地域和風俗變化而改變的。換言之,陳氏古祠堂除了恢復宗祠的春秋祭祀,保留傳統,留住根系,團結海內外陳氏鄉親外,其重要的現實價值要突出一個“善”字,正如善世堂理事會成員從修繕之初就提出既要“修繕”也要“修善”的理念是一致的。把有形的建筑如法修繕,同時也把無形的道德一并修復起來。修繕后的善世堂可通過成立基金會或慈善社等形式,圍繞宗親和社區開展多元的文化活動和慈善工作,如建立灰塑、磚雕教學室,讓大家可以透過活動了解古建筑的建造方法,建立社區文化書院,結合身邊事,開展與文化有關的講座和培訓;設立獎教獎學的基金等活動將祠堂功能活化起來,造福一方。只有這樣才能恢復百年建筑,留住千年文脈。
(二)走近古祠堂,弘揚地方傳統文化
在 “立足本土、開發資源、服務地方”的理念的引領下,我校科技組的老師們編寫了校本課程《石樓風韻》。通過第二課堂的開展,讓學生走進古祠堂,挖掘古建筑存在的文化價值,使其成為石樓鎮中小學生“弘揚地方傳統文化”的實驗基地。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祠堂的建筑、人文文化和歷史價值,帶領年輕人走近祠堂。另外,還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征文寫生、手抄報制作等活動,在社區宣傳欄中公布獲獎名單及作品,對祠堂文化進行宣傳,讓更多人年輕人見證輝煌的歷史,傳承傳統文化。
(三)見證文化,打造陳列館
善世堂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修繕后如果將長期關閉,則不利于建筑的保護。因此,我們建議修繕后的善世堂,可以作為陳列館等場所。我們可以將石樓陳氏的歷史以及修繕委員會編寫的文物匯編、石樓各村的村志放于祠堂內,并招募志愿者,對其進行培訓,熟記石樓的歷史與祠堂文化,當有游人時,可適當地講解,讓人們提高對祠堂的認知,增加祠堂的歷史韻味,加強保護意識。
(四)傳統文化基地
我們不但發揮祠堂的文化、歷史價值,還要將祠堂的空間充分利用,成為傳遞傳統文化的基地。我們可以利用政府支持農村文化建設的資金、資源給村民播放電影、組織游園活動;不定期地開展粵劇曲藝社的交流活動和展演活動,也可在祠堂進行粵曲大賽;利用祠堂各進的空間設立訓練基地,對舞龍、醒獅等傳統項目組隊訓練,參加比賽。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提升知名度與利用率。
六、結束語
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及梳理,透過18座安放于宗祠中的碑刻、匾聯,與陳氏家族相關的族譜等文書類物件,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層面體驗到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本土資源,讓石樓古祠堂群歷史文化、建筑工藝及其蘊含的非物質文化價值重現光輝,使地方傳統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黃鳳瓊.番禺祠堂文化的調查與研究[D].中山大學,2012.
[2]馬偉明.珠海南門五祠及其文化探究[D].廣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