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梅
【摘要】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青春期自我意識的覺醒,家庭生活的影響,社會復雜環境的誘惑等,產生了短期的、長期的心理障礙問題。班主任作為管理者,必須善用心理疏導方式幫助學生度過“心理困惑期”,因勢利導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青春期;心理健康;心理疏導;有效方法
長期駐守在級長、班主任工作的一線崗位上,一屆又一屆學生的迎來送往中,筆者發現,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為數不少。據網上的調查數據:此類學生占比是27%-32%。主要突出在人際關系,學習認知,環境適應方面。由于農村初中還沒有辦法全面配備心理老師,所以在農村學校學生的日常管理中,班主任是學生“最好的心理老師”。作為班級管理者面對日益突現出來的“學困生”“熊孩子”,細致而又到位的心理教育是最大的利器。如何開展學生的心理教育?下面筆者談談這幾年來工作實踐中的一些看法、做法,旨在拋磚引玉。
一、用班會搭建心理疏導的平臺
班會是班主任的工作高地,是學生心理建設的一個基地。為凸顯班會功能,筆者采用了視頻、圖片、游戲等的方式開展班會,生動、新穎的班會總能給思想“饑餓”的他們來點“雞湯”。學生們喜歡上了班會,甚至每個星期都期待班會。2016年,時任初二(1)班班主任,班里有6個位列年級前列的尖子轉學走了,原本年級第一學風優良的班集體因此而變得低迷,月考成績年級墊底,全班學生都失去了信心。為此,筆者搜集了一些班會素材,制作了一個班會課件《你沒理由說放棄》通過圖片對比、勵志視頻的手法說出學生心中的“困惑”,尋找解決學習難題的方法,從而樹立信心,集體研討,給予學生鼓勵。學生士氣大振,第二天早讀、午練都有了很大的轉變,科任老師反饋說學生愛問問題了。筆者每個月都召開兩次這樣的“灌湯大會”,經過這樣的一番思想建設,全班在學期末的時候又拿到年級第一名。當然,班會的形式除了借助多媒體,也可以采用演講、游戲等方式。2017年,“班級團建”班會在球場上做集體協作的游戲,讓剛上初一的學生通過游戲熟悉、合作,克服剛上初中的不安心理,形成團結凝聚的集體氛圍。2019年,剛升初三的“我的人生誰說了算?”班會,其中戴云清、農秀錦、胡思宇三位學生的演講非常精彩,學生們得到了激勵的精神洗禮,演講者也通過這次演講思想得到了升華。
二、建立秘密聊天室,紓解學生困惑
班主任通過聊天不僅能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還能夠幫助學生解開心中的“千千結”。筆者與學生有個秘密聊天室——學校的心語室,筆者常與學生在這里“談天說地”,這不僅保護了學生的隱私,體現了師生間的平等與尊重,更能得到學生的信任,從而才真正去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2008年,有一個女生,由于網戀,長期熬夜留戀網絡,導致精神萎靡,無法正常上課。家長發現后采用拔網線的做法,結果產生了沖突,這位女生甚至半夜出走,家長不知道怎么辦了,于是向筆者求助。筆者把她帶到秘密聊天室,幫她分析這段情感,引導她正確對待網絡的情感,正確對待網絡世界的誘惑。一個月后,她慢慢地走出網戀的“泥潭”。還有一次,有個后進生對筆者說:“老師,我想跟你到聊天室說點事。”在聊天室里,他告訴筆者想讀高中,還遇到點感情困擾,想聽聽筆者的意見。筆者像老朋友一般聽他娓娓道來,鼓勵他努力考取高中,也引導他如何面對青春期的美好情感。一番聊天后,他變得陽光、勤奮、積極,最后考上了一所理想的高中。秘密聊天室環境寬松,無拘束,更能讓學生打開心扉,與老師平等交流,形成彼此秘密交流的地方,對學生的心理疏導更有效。
三、輔導學生自我調節,促其健康發展
學生心理疏導是一個漸進的轉化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更多的是需要靠學生自己調整。在學生自我調節的過程中,班主任的輔導是重要的環節。2019年,剛開學,小章的雙手布滿了20多道的刀痕。于是筆者找他來,先讓他做一個小測試,發現他有輕微的自虐心理,再深入了解時,他說是在小學六年級,看到父母吵架很兇時就想掐自己,直到把自己掐得紅腫了才覺得舒服,后來發展到用刀片割自己。上初中后,學習壓力加大了,家長又沒有給予關懷與理解,導致了他用這樣的行為緩解壓力。于是,筆者讓他覺得不開心的時候,隨時到學校的心語室來,紓解情緒,跟筆者聊天。此外,筆者還安排愛打球的他參加籃球賽,多次表揚他在勞動中的突出表現,并且讓他每天都給自己寫一封信,告訴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在兩個多月的關注輔導中,他走出了壓力所導致的自虐困惑。筆者肯定了他的表現,進一步引導他調節好自己情緒做最有意義的事。
四、家校聯合,共筑學生心靈防火墻
家庭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園地,很多時候學生出現心理的問題,更多的來自家庭因素的影響,比如,父母離異、家庭暴力、教育環境等等,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乃至世界觀的影響都非常大。所以學校與家庭的齊抓共管,才能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2019屆的小成,由于父母在其年幼時離異,父親覺得虧欠他而對他寵溺無度。初中之后,他網絡游戲成癮,無心學習,甚至作業長期欠交。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筆者多次找他談心,并進行家訪,幫他收拾房間,看到老師這樣的關心,他覺得愧疚,很想戒掉網癮,可是一回到家,就無法克制自己。于是,筆者與家長商量,星期一至五收他手機,星期六才給回他,每周游戲時間不能超過兩個小時,筆者和家長一起來幫助他克服網絡游戲的誘惑。經過反復的監督和鼓勵,小成如愿地考上了高中。家長在他畢業時感慨地說:“孩子這個樣子,我已經對他不抱希望了,沒想到他還能讀上高中,真的感謝老師!”可見,承擔著學生主要教育功能的家庭與學校聯手,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通過家校聯合機制,建立起學生心理的“防火墻”,將學生的心理障礙在萌芽階段盡早發現,盡早干預。
一般來說,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都是暫時的,班主任要有耐心、愛心、細心和恒心,在工作中細致觀察,把握好學生的心理變化,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認真地擔負起做學生心理健康塑造者和維護者的重任,才能將心理教育工作滲透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幫助他們塑造健康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