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楊蕾



[摘 要]基于雙重產業集聚視角,以中國2010—2017年的省際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理論和實證結合以及整體和局部結合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分位數回歸、全樣本回歸和東南沿海地區回歸,分析了OFDI對母國不同產業集聚形式的影響因子以及在不同產業集聚視角下OFDI對母國技術創新的影響效果和影響路徑。結果表明:OFDI會產生積極的母國產業專業化集聚效應和消極的產業多樣化集聚效應;從全國來看,產業專業化集聚比產業多樣化集聚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大,而OFDI會通過產業集聚效應抑制母國的技術創新發展;從東南沿海地區來看,產業專業化集聚比產業多樣化集聚對技術創新的抑制效果大,而OFDI通過產業集聚對母國技術創新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產業專業化集聚;產業多樣化集聚;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 F121.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5-3283(2020)10-0016-06
Research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ect of Chinas OFDI in Home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Liu Qianqian ? ?Yang L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00)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u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panel data for 2010-2017 from 29 provinces in China.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whole and part research methods, the regressions of quantile, full sample and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are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OFDI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f home country and the influence path of OFDI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ec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OFDI can produce positive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effect and negative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country,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plays a bigger role in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an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while OFDI will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home country throug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has a greater inhibitory effe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an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while OFDI can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home countries throug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一、緒論
據統計,在2018年末,中國對發達經濟體的投資存量達2431.7億美元,雖然占比僅為12.3%,但比對2013年卻增長了165.8%①,可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對外直接投資(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主要投資國正在逐步向發達國家轉移。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投資目標轉向擁有先進技術的發達經濟體。
隨著OFDI的穩步發展,其對于國內產業的影響也逐漸成為關注的熱點。目前,我國正在形成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產業集聚區,這將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技術發展水平。在全球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狀下,中國要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發展轉變,產業集聚所帶來的經濟與技術效應也許可以助力這種轉變的實現。
OFDI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大驅動力之一,對我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等具有重要影響[1]。OFDI對我國經濟貢獻巨大,而技術創新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之一,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可見一斑。引人深思的是,在進行對外投資的過程中,對母國的技術創新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產業集聚在OFDI的逆向技術創新溢出的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不同形式的產業集聚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是否會有所不同?OFDI是否會通過影響母國產業集聚進而產生技術創新溢出?在產業集聚視角下研究OFDI的母國技術創新效應具有研究價值和意義。通過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相關研究、OFDI產業集聚效應的相關研究以及產業集聚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這三方面來進行文獻評述與總結。
二、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研究
國外學者對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相關理論及實證研究相對較早于國內學者。Potterie, Lichtenberg(2001)以全要素生產率(TFP)作為衡量技術進步的指標變量,發現在大國之間可以通過OFDI的方式獲取逆向的外資R&D利益[2]。Tang J, Altshuler R(2015)利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數據,證明了美國跨國公司對同一行業、下游行業以及上游行業的美國國內企業存在溢出效應 [3]。國內學者如楊世迪,韓先鋒,宋文飛(2017)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研究,發現OFDI對GTFP(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呈現出正向非線性規律,且積極的綠色生產率增長效應主要體現在東、西部地區 [4]。李夢嬌,薛鵬(2019)采用國內發明日專利申請量為指標,實證結果顯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技術進步存在長期均衡關系[5]。
三、OFDI產業集聚效應研究
國外學者如Kogut, Bruce(1983)認為企業通過OFDI在東道國形成產業集聚和在母國形成市場集聚的過程中主要是利用其比較優勢[6]。Fosfuri, Motta(1999)認為技術尋求為目的的OFDI傾向于在東道國技術水平較高的地區形成集群,并吸收當地的先進技術,再逆向反饋至母國企業[7]。國內學者如丁寧(2010)從OFDI的資本效應視角出發,借鑒區位熵衡量集聚度水平,論證了OFDI對區域創新有正向影響[8]。龔新蜀,李夢潔,張洪振(2017)基于Super-SBM模型研究發現我國OFDI存在集聚規模經濟效應和集聚資源配置效應,此兩種OFDI集聚效應可對工業綠色創新效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9]。聶飛,劉海云(2017)構建了OFDI的制造業聚集決定模型,實證分析發現OFDI通過規模經濟效應和逆向技術溢出進而會對制造業聚集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10]。趙珺楠(2018)從三個維度梳理了OFDI對服務業集聚的作用機制,并基于省際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顯示由OFDI帶來的母國第三產業需求增長會對服務業的集聚產生直接的正向推動作用[11]。
四、產業集聚對創新的影響研究
國內外學術界認為OFDI的產業集聚效應會進一步引致兩種集聚經濟效應:規模經濟效益和技術反饋效應。Porter(1998)提出了產業集群理論,認為集群可以降低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進而提升整個區域內的創新能力[12]。王海光,丁寧(2008)研究發現在中小企業的長期發展中創新扮演了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產業集群環境恰恰可以為內部企業提供一個創新的良好環境,且集群內的企業創新速度要遠遠高于集群外的企業創新速度[13]。劉睿智,蔡方巧彥,胥朝陽,趙曉陽(2019)以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OFDI數據為基點,發現集群效應能夠影響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發展從而對中國制造業海外投資區位的選擇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14]。趙甜,方慧(2019)在分析OFDI對國內的創新效率影響機制時發現產業集群效應使得在對發達國家進行OFDI時可以更加接近國際先進技術和創新研發,使得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的更快更優質[15]。
總結和思考已有文獻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嘗試從理論層面和實證層面綜合研究在產業集聚視角下OFDI的逆向技術創新溢出效應,并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提出可行的政策及建議。
五、理論基礎與作用機制分析
(一)OFDI的母國產業集聚效應
進行OFDI的企業在吸收東道國的技術優勢、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管理優勢后,會通過要素轉移使母國企業積累一定的所有權優勢,再通過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OFDI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進一步促進母國企業技術優勢的形成,進而提升母國企業市場競爭優勢,接著母企業通過自身比較優勢溢出吸引其他同類或非同類企業向母企業集聚,最終形成以母企業為中心的產業專業化集聚以及產業多樣化集聚。Alfred Marshall(1890)是最早也是最全面關注產業集聚效應的新古典經濟學家,他提出了“產業區”這一概念,即有大量企業或產業在某一區域集中的集群現象,并以外部規模經濟效應來解釋產業集聚形成的現象[16]。據此,將OFDI產業專業化集聚理解為具有專業化外部性特征的集聚現象,將OFDI產業多樣化集聚理解為具有多樣化外部性特征的集聚現象。
(二)OFDI母國產業集聚效應對技術創新影響
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34)將技術創新與產業集聚結合分析由此提出創新產業集聚論,他認為創新非孤立產生,而是趨向于集聚形式產生,這其實是因為在某些“先驅者”創新之后,其他多數企業會緊跟其步伐,并且創新的產生更容易傾向于集中在鄰近“創新先驅者”的企業中[17]。
在OFDI的母國產業專業化集聚視角下,尋求技術動機、尋求自然資源動機以及尋求勞動力動機的OFDI都是形成母國產業專業化集聚的來源,這三種投資動機一般會通過溢出效應,為母國產業提升技術水平、降低生產資料成本與勞動力成本,更加傾向于促進母國產業的專業化生產,同時更能吸引與之同類的企業向該企業集聚。在產業專業化集聚區內,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和資本—勞動力配置效應的雙重作用,在吸取海外先進技術、優質自然資源和高技術勞動力的同時,整合母國產業的資本積累與勞動力,改善創新環境,增加創新可能。
在OFDI的母國產業多樣化集聚視角下,尋求技術動機、尋求市場動機和尋求戰略資產動機的OFDI更有利于促進母國產業多樣化集聚的形成,美國經濟學者Laurence J. Peter, Raymond Hull(1960)提出每一個組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階層所排列組成的,每一個個體都隸屬于其中的某個階層[18]。推廣至產業,該理論也同樣成立,每個產業在“產業區”內擔任不同的“角色”,而這三種投資動機一般會通過產業結構效應,以母公司為中心,吸引上、下游的相關聯產業集聚,進而形成多樣化集聚的產業形態。在產業多樣化集聚區內,通過OFDI率先獲取了東道國先進技術、市場資源以及管理與戰略資產的“先驅者”以自身作為中心吸引大量各類產業向其集聚,而多樣的產業集聚后會進一步以人作為媒介,以知識溢出作為傳播渠道,進而影響技術創新。
根據以上理論基礎,筆者整理出OFDI母國產業集聚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機制如圖1所示。
六、中國產業集聚現狀分析
測度產業專業化集聚程度SAit采用行業集中度②指標,該指標是最常用的指標之一,能夠形象地反應產業專業化的集聚水平。測度產業多樣化集聚程度DAit是以HHI指數③的倒數為指標,綜合考慮了產業總數和產業規模兩個因素的影響。SAit、DAit數值越大,集聚的程度越大。計算公式如下:
對比了2013年和2017年的各地區產業集聚度數據(圖2),發現有幾個明顯的峰值,包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且幾乎不會隨著時間而移動。專業化集聚較高的區域或是經濟中心,亦或是東南沿海地區,這說明我國在產業專業化集聚程度方面仍具有地區不均衡的特性。
廣東的產業專業化集聚程度最高,其原因可能是地處沿海,擁有運輸與交易成本低廉的先天優勢,率先擴大了出口市場規模,進而吸引產業在當地集聚。
而天津產業專業化集聚程度高可能是取決于其“一基地三區”的定位,體現了天津獨有的港口優勢、長期以來在制造業發展和研發方面的積累以及金融優勢。
總體而言,我國產業專業化集聚呈現出“高低不平卻穩定發展”的特點。
從圖3來看,與我國產業專業化集聚的相同之處在于產業多樣化集聚同樣是存在幾個明顯的峰值,而不同之處則在于峰值所在的地區不一樣,產業多樣化集聚的峰值地區包括北京、內蒙古、黑龍江、海南、新疆。北京是行政中心,海納百川,容易形成多樣的產業集聚。多樣化水平與區域規模存在正相關關系,區域規模越大的地區產業多樣化集聚水平越高[19],內蒙古、黑龍江、新疆都是我國面積大省,其產業多樣化集聚程度自然較高。海南在“十三五”期間,著力構建包含旅游、農業、互聯網、醫療、金融等12大特色產業,有效助力了其產業多樣化集聚的發展。
就我國產業集聚整體來看,不論是產業專業化還是多樣化集聚,均存在區域異質的特性,可見我國各省份產業集聚發展不均衡。
從產業集聚視角來研究中國的OFDI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結合以上對我國產業集聚呈現區域異質特性現狀的分析,首先分析OFDI是如何促成我國產業集聚,進而分區域研究OFDI的母國產業集聚如何影響技術創新。
六、實證分析
(一)模型構建與說明
通過對OFDI的母國產業集聚影響技術創新的理論傳導機制分析后,將基于省級面板數據,構建OFDI的母國產業專業化集聚效應方程、OFDI的母國產業多樣化集聚效應方程以及OFDI的母國產業集聚影響技術創新方程如下,其中,方程(1)、(2)中的被解釋變量即產業專業化集聚變量和產業多樣化集聚變量為方程(3)中的核心解釋變量。
其中,SAit、DAit、INNOit分別表示i省份t年的產業專業化集聚程度、產業多樣化集聚程度和技術創新水平,作為三個方程的結果變量。OFDIit表示i省份t年的OFDI存量,作為三個方程的核心解釋變量。此外,還有KIit和LINKit表示i省份t年的資本—勞動力要素配置和產業關聯度,分別作為方程(1)和方程(2)的核心解釋變量。方程(3)中引入了OFDIit分別和SAit、DAit的交互項,用以分析OFDI逆向技術創新溢出的影響路徑。FDIit則表示i省份t年的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作為方程(3)中的控制變量。εit為隨機擾動項。
(二)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1.被解釋變量
產業專業化集聚變量SAit采用行業集中度指標測算,產業多樣化集聚變量DAit是以HHI指數的倒數來進行測算的,技術創新變量INNOit是以各省份國內專利申請數來表示,并取其對數形式。
2.核心解釋變量與控制變量
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變量OFDIit以各省份的年末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數據來表示,并取其對數。資本—勞動力要素比重變量KIit是以各省份固定資本總額與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的比重來表示,并取其對數,其中固定資本總額是采用折舊率為4%的永續盤存法計算的。產業關聯度變量LINKit以第三產業生產值與工業生產值的比重表示,并取其對數。交互項lnOFDIit×SAit和lnOFDIit×DAit用來反映在產業集聚視角下OFDI對技術創新的影響路徑。實際使用外資變量以各省份年末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數據表示,并取其對數。
選用中國2010—2017年29個省份(因部分數據的不可獲得性,去除西藏自治區、青海省以及港澳臺地區)的面板數據④共232個樣本作為研究樣本,其中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七、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分位數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模型1和模型2的傳統回歸結果判斷,可能不同程度的OFDI對結果有不同的影響,故采用分位數回歸(Quantile regression)⑤對其核心解釋變量進行分析。如表 4顯示,就OFDI母國產業專業化集聚的決定方程回歸結果而言,在產業專業化集聚分位數水平為0.05時,OFDI存量對于當前的產業專業化集聚在5%的顯著水平下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但是影響相對較低。當產業專業化集聚分位數水平處于0.5或高于0.5時,OFDI存量對當前產業專業化集聚在1%的統計水平下有顯著的遞增式正向影響。當產業專業化集聚分位數水平處于0.75以上時,資本—勞動力配置對其有負向影響,且在1%的統計水平下顯著。表明了在產業專業化集聚程度較低時,產業集聚會受到OFDI對其產生的抑制作用,而當產業專業化集聚處于較高水平時,產業集聚受到OFDI的正向影響則相對較高。就OFDI母國產業多樣化集聚的決定方程回歸結果而言,無論產業多樣化集聚在低分位數水平還是在高分位數水平,OFDI存量對產業多樣化集聚的形成皆存在顯著的抑制作用,這是因為在進行對外投資的過程中,產業資本、人員轉移等的不利因素會影響產業多樣化集聚的形成。產業關聯程度在不同分位數水平下對產業多樣化集聚的形成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也是符合產業結構常識的。
(二)全樣本回歸結果分析
如表2所示,從全樣本回歸結果來看,產業專業化集聚相對于產業多樣化集聚對我國的技術創新有更大程度的顯著的促進作用,這表明在全國范圍內,專業化集聚更有利于促進技術創新的發展。作為核心解釋變量之一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在1%的統計水平下,對技術創新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主要得益于從OFDI中獲得的技術溢出。OFDI分別與產業專業化集聚、產業多樣化集聚的交互項的系數均顯著為負,表明OFDI會通過產業集聚效應來抑制母國的技術創新水平的進步,且OFDI母國產業專業化集聚的抑制效果更大,這可能是由于我國目前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國大多為技術水平落后但勞動力廉價的發展中國家,一般很難形成逆向技術創新溢出。實際使用外資會對技術創新產生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說明外資的引進會對地區技術創新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三)東南沿海地區回歸結果分析
如表2所示,從東南沿海地區的回歸結果來看,產業專業化集聚和產業多樣化集聚對技術創新均呈現出顯著的抑制效果,且產業專業化集聚的抑制性影響更大,表明了當專業化集聚的水平越高,東南沿海地區的技術創新水平會越差,這可能是因為目前在東南沿海地區仍然是以制造業集聚為主,而制造業的集聚很大程度上只會帶來技術效率的提高,對技術創新反而會起到反作用。不同于全樣本回歸結果,東南沿海地區回歸結果中OFDI與產業專業化集聚和產業多樣化集聚的交互項系數卻顯著為正,并且OFDI與產業專業化集聚的交互項的系數相對更大,表明OFDI通過產業集聚效應會對母國的技術創新發展有推動作用,且通過產業專業化集聚的促進效果更大,原因可能是東南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度較高,因此有更大的可能性去率先接觸到對發達國家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機會,而這樣的OFDI一般是技術尋求型,因此對母國會產生更大強度的逆向技術創新溢出效應。實際使用外資對技術創新產生顯著的推動作用,這與全樣本下的回歸結果一致。
(四)穩健性檢驗
因對方程(1)和方程(2)做了分位數回歸,故已經證明了這兩個模型的穩健性,在該部分不再重復其穩健性檢驗,在此僅對方程(3)的全樣本和東南沿海地區采用變量代替法進行穩健性檢驗,用專利授權數代替技術創新水平。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除全樣本和其余地區檢驗結果中的部分變量的顯著性略有變動之外,與表2中變量的估計結果和顯著性基本一致,說明本文的OFDI母國產業集聚影響技術創新決定方程的回歸結果基本穩健。
八、結論與政策建議
選取了2010—2017年的中國省際面板數據,基于產業集聚的視角,分別構造了包含影響因子的OFDI產業專業化集聚、OFDI產業多樣化集聚以及OFDI對母國技術創新的決定方程,進行了分位數回歸、全樣本回歸和東南沿海地區回歸,以理論和實證結合以及整體和局部結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OFDI對母國產業集聚的影響因素以及在產業集聚視角下OFDI對母國技術創新的影響路徑以及影響效果。得出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OFDI會促進母國的產業專業化集聚,抑制母國的產業多樣化集聚,且在不同程度的產業集聚水平下,OFDI對其影響效果不同。
第二,從整體來看,產業專業化集聚對技術創新有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而產業多樣化集聚對技術創新的正向推動作用則相對較小。從東南沿海地區來看,產業集聚對技術創新存在顯著的抑制效果,且產業專業化集聚相較于產業多樣化集聚對技術創新的抑制效果更大。
第三,從整體來看,OFDI會通過產業集聚效應來抑制母國的技術創新發展,且OFDI母國產業專業化集聚對技術創新的抑制效果更大。而從東南沿海地區來看,OFDI通過產業專業化集聚對母國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大。
實證結果的分析對于現階段的中國如何通過OFDI對母國技術創新產生積極且有效的影響具有至關重要的政策啟示意義。Richard Freeman(2017)在闡述中國的專利迅猛增長的現象時提到,專利發展對于產業內生產力、利潤率和就業增長具有較強的正向作用⑥。因此,為實現我國在經濟“新常態”局勢下的平穩發展,基于實證研究結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政府應因地制宜地制定相關的對外投資與引進外資政策,比如為進行投資的企業提供便利的融資渠道以及政策優惠等,以提高我國產業集聚水平,充分發揮集聚經濟效應。
第二,應加大對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力度,為充分獲取OFDI的逆向技術和資本溢出提供可能。
第三,在不同的產業集聚水平下,應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措施,以最大程度地發揮OFDI對產業專業化集聚的促進作用。
OFDI所產生的產業集聚效應以及逆向技術溢出效應會對我國企業、產業的技術創新發展提供助推力,進而可能會對我國目前產業產能過剩、產業同構、部分產業“空心化”以及企業成本上升等問題有所改善,實現我國經濟從“粗放型”增長轉變至“集約型”增長。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②公式中Xij表示i省份j行業的從業人員數,則表示i省份所有行業的。
③HHI指數即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
④部分缺失數據已采用插補法進行處理。
⑤分位數回歸即QR回歸的原理是將數據按被解釋變量分成多個分位數點,用以研究在不同分位點的情況下回歸的影響關系,且在分位數回歸下的參數結果精確度要優于傳統的回歸結果。
⑥此為2017年 2月22日Richard Freeman教授在第五屆張培剛經濟學紀念講座中進行的題為“Patent Explosion”的演講中所發表的觀點。
[參考文獻]
[1]李夢嬌,薛鵬.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與母國產業結構優化研究綜述[J].對外經貿,2019(02):24-27+46.
[2]Potterie B P, Lichtenberg F.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fer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1, 83(3): 49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