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文 夏杰



[摘 要]動力變革是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基于熵值法對安徽省各地市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新動能水平以及傳統動能水平進行綜合測度的基礎上,利用面板數據模型實證分析新動能、傳統動能對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結果表明,安徽省各地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新動能水平和傳統動能水平均呈現明顯的提高變動趨勢,但在區域間也存在顯著的非均衡性;新動能、傳統動能對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均存在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并且新動能的影響效應高于傳統動能,動力變革的影響效應存在一定的區域差異性,最后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新動能;熵值法;面板數據模型
[中圖分類號] F061.5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5-3283(2020)10-0064-05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Dynamic Change on Anhui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Ma Chengwen ? ?Xia Jie
(School of Statis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
Abstract: Dynamic change is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article was based on the entropy metho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new kinetic energy and the level of traditional kinetic energy in Anhui province, combined panel data model analyze the impact of new kinetic energy and traditional kinetic energy on Anhui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level of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new kinetic energy and the level of traditional kinetic energy in Anhui prefecture-level cities present an obvious trend of improvement, but there is also a significant imbalance between regions. Both new and traditional kinetic energy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Anhui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 effect of new kinetic energy is hig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kinetic energy. The influence effect of dynamic reform has certain regional differences. Finally, put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Dynamic Change; A new Kinetic Energy; Entropy Value Method; Panel Data Model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自此以后,各地政府都紛紛出臺政策舉措,積極推進包括動力變革在內的“三大變革”,加快新傳統動能轉換,實現本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進入“十三五”以來,安徽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國水平、領先中部,但應該看到,安徽無論是經濟總量、人均水平還是產業結構層次等仍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要素生產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綠色發展等與發達地區尚存在顯著差距,要率先實現中部崛起和跨越式發展目標,必須依靠和加快實施“三大變革”。為此,安徽省相繼出臺了《關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意見》《安徽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若干政策》等文件,并把動力變革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但由于不同地市在產業基礎、人力資本、社會文化等存在差異,因而其動力變革水平及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也可能在區域間存在一定的非均衡性。
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動力變革之間的關系,已有一些學者做出了研究。王少國(2019)認為動力變革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應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的深度融合[1];顏培霞(2015)研究了山東省1978—2012年經濟增長的動力轉變,結果表明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并不顯著[2];鄭江淮(2018)以供給側、需求側、結構轉換為視角構建經濟增長動能指數測算,認為動力變革已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3];劉躍(2016)利用空間面板模型分析認為創新能力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4];崔立志(2019)從增長周期、動力轉換等方面梳理了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特征,并從根本路徑、產業基礎等方面提出了實現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應對之策[5];王業春等(2019)認為,推進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狠抓原始創新與成果轉化,增強創新驅動動力變革[6];劉剛(2014)認為要形成在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中市場起決定作用和政府增進市場的新機制和規則體系[7];邵傳林(2015)認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關系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制度性變革對于企業的創新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8];劉再起(2019)認為動力變革應該堅持以市場破解相關難題,以全面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動能,以人才紅利引領支撐動力變革[9]。
現有研究主要側重于動力變革對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路徑的定性探討,而就動力變革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效應的定量分析較為缺乏,難以為各地政府進行動力變革的政策完善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本文在科學構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新動能和傳統動能水平測評指標體系的基礎上,以安徽省16個地市為研究樣本,采用熵值法分別測度2012—2018年各地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和傳統動能綜合水平,利用面板數據模型定量分析動力變革對各地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際影響效應,以反映各地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動力變革的狀況,揭示各地市新動能發展的空間特征及其影響效應的區域差異性,進而提出加快動力變革步伐促進安徽經濟高質量快速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
二、安徽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動力變革水平綜合測度分析
(一)測評指標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質基礎。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以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為核心,以保持適度增長水平、遵循綠色可持續發展、實現充分勞動就業為主要具體標志。考慮數據的實際可得性,現選取GDP增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兩個指標反映區域經濟增長水平,以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來描述區域可持續發展水平,以城鎮登記失業率代表反映區域居民勞動就業的充分性。
動力變革就是對經濟發展動力進行優化革新,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優化傳統動能,使新動能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今后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主要依靠新動能,因為新動能更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節約能源資源消耗、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認為,動力變革中的新動能主要包括技術創新、制度變革、產業升級等三個方面。其中,技術創新是提升生產能力、提高市場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的基本前提,現選用工業企業研發人員全時當量、三種專利申請受理量、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三項指標反映區域技術創新水平;制度變革是通過完善體制機制為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制度保障,它包括推進新型城鎮化、激發民營經濟活力、重視市場機制作用、優化營商環境等內容,現選用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城鎮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占全市總就業人數比重兩項指標反映區域制度變革水平;產業升級是提高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四新”經濟是提高經濟產出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手段,現選用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占比反映區域產業升級情況。
2000年以來,安徽經濟得以迅速擴張主要是依靠傳統動能實現的。傳統動能主要是通過外延式擴張即增加資源要素投入和擴大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并往往以損害生態環境利益為代價。為比較新動能與傳統動能對經濟發展影響效應大小,現選用就業人員數、固定資產投資額、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額等指標反映區域傳統動能水平。
(二)測評方法
上述指標是從某個視角反映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或動力變革水平,若要反映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傳統動能水平,必須采取一定方法將其進行綜合并根據各指標的重要性賦予效應權重。經比較分析,本文選用基于客觀賦權的熵值法進行綜合測評[10],熵值越大,說明評價現象的綜合發展水平越高。
(三)測評結果
現選取安徽省16個地級市作為評價對象,樣本期為2012—2018年,數據來源于各年《安徽統計年鑒》以及各地級市的統計年鑒。在綜合評價之前需要對評價指標中的逆指標(城鎮登記失業率)數據作正向化處理。利用熵值法計算得到的安徽省各地級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新動能和傳統動能水平綜合得分分別如表1、表2和表3所示(按熵值法計算的結果數值較小,為便于比較說明,表中數據為將其均擴大100倍)。
表1顯示,從時間維度看,安徽省各地市及平均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均呈穩步上升變動趨勢,如合肥、蚌埠、蕪湖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分別由2012年的1.1712、0.5787、1.1225上升至2018年的1.9688、1.0787、1.7557;同期安徽省各地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得分均值已由0.7684提升到1.0580,這表明安徽各地市經濟發展已由追求數量增長向注重質量提升轉變。從空間維度看,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區域差異比較顯著,合肥、馬鞍山、蕪湖、銅陵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得分位居全省前三甲,蚌埠、滁州、安慶等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得分居于全省中等水平,而六安、亳州、淮南等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則排名全省后三位,2018年合肥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分別為六安、亳州、淮南的3.19倍、1.66倍、2.56倍;在16個地市中,2018超過一半的地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由表2可以看出,在時間維度上,安徽省各地市新動能發展水平整體上呈提高變動趨勢,如合肥、滁州、蕪湖新動能水平綜合得分分別由2012年的2.6023、0.631、1.5782提高至2018年的4.5319、1.4036、2.8165;同期全省新動能水平綜合得分均值由0.5953提高到1.2092。在空間維度上,新動能發展水平區域差異十分明顯,合肥、馬鞍山、蕪湖、滁州四市的新動能發展水平得分遠高于其他地市,蚌埠、宣城、滁州等市的新動能水平居于中等水平,而池州、亳州、宿州等地市新動能發展水平全省排名靠后;2018年,合肥新動能水平綜合得分分別為池州、亳州、宿州的7.29倍、7.41倍、10.73倍;16個地市中,有12個地市新動能水平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動能發展水平高的地市也主要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高的城市,兩者呈高度相關性。
如合肥、蚌埠、黃山傳統動能水平得分分別由2012年的3.6733、0.4785、0.1278提高到2018年的6.5373、0.9352、0.2092;同期各地市傳統動能平均得分由0.627提高到1.1778;結合表2看,無論是總體上還是分地市,正是由于傳統動能依然強勁,又加之新動能的不斷培育壯大,從而助推了“十二五”以來安徽經濟增速始終保持高于全國、領先中部的勢頭。同時不難發現,傳統動能在安徽各地市間也存在著明顯差異,合肥、蕪湖、馬鞍山位居全省前列,淮南、淮北、池州、黃山全省排名靠后。
三、動力變革對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效應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定
為測度動力變革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區域及總體效應,現選用面板數據模型方法。本文設定的面板數據模型形式為:,其中yit表示第i地市第t年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得分, x1it、x2it分別表示第i地市第t年新動能、傳統動能綜合水平得分,εit是誤差項。
(二)模型估計
根據樣本結構不同,應選擇恰當的面板數據模型具體形式。按照模型的截距和系數是否可變,面板數據模型可以分為混合模型、變截距模型、變系數模型;按照反映個體或時點差異的隨機變量是否與解釋變量相關,面板數據模型可以分為固定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利用2012—2018年安徽16個地市的上述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綜合得分數據,經豪斯曼檢驗(檢驗統計量值為4.38,伴隨概率為0.1121)不能拒絕原假設,因而本文選擇隨機效應模型較為適宜,表4同時給出了個體隨機效應、時間隨機效應、雙隨機效應模型的三種形式的具體回歸結果。
表4中顯示,個體隨機效應模型的系數均可以通過5%水平下的統計顯著性檢驗、模型擬合優度最好,同時又可以反映動力變革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效應的區域差異,所以現利用個體固定效應面板模型進行分析,各地市個體固定效應估計結果見表5。
從表5來看,無論新動能還是傳統動能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均產生正向影響,意味著兩種動能均可以促進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短期內傳統動能的作用仍不容忽視。但是,就回歸系數的具體數值而言,兩種動能對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是有差別的,新動能水平每提高1%,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將平均提高0.201%;傳統動能水平每提高1%,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將平均提高0.13%,新動能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顯著高于傳統動能,表明安徽經濟發展的動力變革已取得積極成效。加快動力轉換,積極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優化傳統動能理應成為促進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正確選擇和主要途徑。模型估計結果還顯示,個體固定效應明顯,合肥、淮北、蕪湖等8個地市常數項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滁州、六安、亳州等8個地市常數項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這表明由于經濟基礎、交通區位、創新能力、歷史文化等因素各地市有所不同,進而動力變革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也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性。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基本結論
本文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傳統動能內涵特征的基礎上,選擇相應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值法對安徽省各城市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以及動力變革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利用面板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新動能、傳統動能對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結果表明,安徽省各地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新動能水平、傳統動能水平均呈現提高變動趨勢,但這三者在地區間的非均衡狀況也較為明顯;新動能、傳統動能對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新動能的影響效應高于傳統動能,反映出安徽依靠動力變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已取得積極成效,但由于不同地市在經濟基礎、交通區位、創新能力、歷史文化等有所不同,從而動力變革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也存在著一定的區域差異性。
(二)對策建議
第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一是政府要靈活運用財政和稅收杠桿,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扶持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自主技術創新、與高校和科研單位協同科技創新,激勵企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發制造新產品、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質量檔次、優化商業模式,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附加值。二是政府搭建各類技術創新平臺,優化各類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以市場化手段促進科技創新要素、技術創新成果在企業間、地區間合理流動;三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科技人員獎勵制度,激發科技人員和社會創新活力。
第二,深入推進制度變革。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大市場機制和市場力量在公共服務領域中的作用強度;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改善創業和營商環境,為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大減稅降費、減租降息力度,提高政府服務和管理效率。
第三,加快經濟轉型升級。2018年安徽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5.0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1個百分點;安徽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3.35%,低于全國16.3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層次低、轉型升級緩慢是制約安徽經濟快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應著力應用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發展先進制造業,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科技和教育資源以及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第四,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長三角一體化協同發展為抓手,全方位深化與蘇浙滬的分工合作,推動信息共享和資格互認,科學謀劃重大項目的規劃與對接,堅持省際間、城際間產業的協同與錯位發展,強化地區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充分發揮合肥、蕪湖、蚌埠等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少國. 緊扣“三大變革”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N]. 經濟日報,2019-04-10(012).
[2] 顏培霞,張衛國.轉型期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轉變研究——以轉型中國的經典縮影山東省為例[J].東岳論叢,2015,36(6):78-85.
[3] 鄭江淮,宋建,張玉昌.中國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的進展評估[J].中國工業經濟,2018 (6):24-42.
[4] 劉躍,卜曲,彭春香.中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與經濟增長質量的關系[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35(3):1-4+39.
[5] 崔立志.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經驗特征事實和對策[J].安徽科技,2019(1):12-16.
[6] 王業春. 推進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N]. 安徽日報,2019-09-17(006).
[7] 劉剛.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J].華東經濟管理,2014,28(7):1-7.
[8] 邵傳林,徐立新.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度性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中國省際層面的實證檢驗[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4):69-76.
[9] 劉再起,王亞男.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濟增長動力變革的經驗及啟示[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9,33(6):19-25.
[10] 馬成文. 我國區域人民美好生活水平評價分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0):70-73.
(責任編輯:郭麗春 董博雯)
[作者簡介]馬成文(1963-),男,安徽亳州人,教授,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夏杰(1995-),女,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統計。
[基金項目] 2020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項目編號:SK2020A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