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設 沈相應
摘 要:地方高職院校作為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人才庫,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必須立足地方經濟轉型發展需求。本文在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地方經濟轉型發展關系的基礎上,分析了地方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問題及深層次原因,并從更新發展理念、明確培養目標、重構課程體系、完善考評機制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地方經濟;高職;創新創業;研究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不斷提升,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未來改革方向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職業教育新模式。由此可見,創新創業教育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然而,面臨新的職業教育發展良機,部分的高職院校不能把握時機,主要表現為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不及時、課堂教學模式陳舊、創新創業教育缺乏創新等。
一、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
2018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發[2018]32 號)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1]。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對創新創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目的就是為地方經濟的轉型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庫支撐[2]。盡管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但具體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少,師資及財力的投入明顯不足。
(一)目標與定位不清晰
當前,各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定位不準、目標不明。領導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在于創新創業大賽,針對個別學生個別項目的指導、打磨與包裝,演練的成分遠遠大于實踐,一旦比賽結束,參賽作品多數也就偃旗息鼓,很少有繼續推進的。究其原因,根本在于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定位不準、目標不明,還沒有很好得和地方經濟轉型發展對接[3]。
(二)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不合理
創新創業的目標和定位不明確,沒有真正和地方經濟轉型發展對接,教學內容陳舊,缺乏時代感、市場性。培訓結束后,學生的職業技能、創新創業意識都未能有所改觀,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導致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培訓的主動性不足,制約了創新創業人才的孵化,不利于地方經濟轉型發展。
(三)管理和評估制度不完善
在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管理和評估制度上,一是上級主管部門的監管不到位,二是職業院校內部缺乏專門的管理和考評制度,三是培訓后的跟蹤支持服務缺乏。大部分高職院校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培訓會跟蹤支持服務制度。
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地方經濟轉型發展,高素質技能型創新創業人才是關鍵,亟需高職院校加大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和速度。然而眾多的高職院校在人才的培養上存在認識不到位、力度不到位、資源不到位等眾多問題,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未能和地方經濟轉型發展緊密對接的根本原因。
(一)高職院校的認知不到位
盡管近幾年職業教育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有所改觀,但社會認識的偏差依然存在,普遍認為是成績不好的學生才會選擇職業教育。從學校層面,普遍都認為生源才是安身立命之根本,直接和學費收入、生均撥款政策掛鉤,所以迫使職業院校招生門檻一降再降。學生進校后又疲于應付各種教學檢查,缺乏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足夠重視,認為只要學生能正常畢業,便完成了培養目標。
(二)地方政策支持乏力
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人才教育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在實際運作中,受制于地方財政實力的影響,一般支持難以足額到位。以淮南市為例,地方政府財政本身就捉襟見肘,在有限的財政資源的情況下,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培育體系不完善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對接,才能形成“學校—企業”緊密結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育體系。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但當前職業院校還沒能建立完善的培育體系,孤島式教育忽略了高職學生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和企業在人才培育中的作用,最終導致高職院校培養的創新創業人才到社會上無法創新,更談不上創業,社會認可度低等現象。
(四)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要對接地方經濟轉型發展,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少有企業主動參與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而是愿意花更多的資金從各類培訓的中介組織中獲取人力資源。這既是對學校教育資源的浪費,也會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成本和企業的用人成本,其根本的還在于校企、校政雙方利益分享、責任分擔、可持續發展難以有效落實。
三、地方經濟轉型發展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對策研究
(一)創新教育理念,服務經濟轉型發展
以服務地方經濟轉型發展需要為目的,創新高職院校教育理念,構建以學院為主,政府、企業等多方參與的良性互動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高職院校要主動調研企業發展中的實際需求,以幫助政府、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為出發點,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大膽創業。
(二)進一步創新創業教育目標
進一步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敢于打破傳統觀念,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實現跨專業設置課程。進一步促進產教融合、加快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企業、學院的聯合人才培養機制。一是將創新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并制定相應標準和規格。二是采取多樣化教學形式,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創新創業課堂,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意愿。
(三)校政企聯合打造精品課程
校政企共同聯合打造精品課程,加大創新創業考核內容,實現項目孵化和課程考核學分互認,聘請企業一線的工程師、技術能手進課堂,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在課時分配上,向創新思維訓練、創業能力指導和創業風險認知等課程傾斜,增加學生自主創業實踐課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
(四)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無論是項目孵化還是實體創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都離不開地方企業行業的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好壞需要地方經濟發展實踐的檢驗。所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必須立足地方經濟轉型發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與反饋機制。
參考文獻
[1] 劉云山.工匠精神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J].中外企業家,2020(13):132-133.
[2] 徐培培.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中的問題及改進路徑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
[3] 王麗,王洪喜,王沁.激發內驅力基于OBE-I&E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15):41-45.
[4] 邱天.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研究與實踐探索[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4):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