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那
一、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對世界各國的影響
2020年的庚子年,對于人類歷史來說是極其不平常的一年,新年伊始,我們就遭遇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它的危害之大,傳播速度之快,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大流感以來全球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其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沖擊前所未有。
全球確診人數超710萬人,累計確診人數超2800萬人,累計死亡人數超91萬人,按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趨勢,我國已基本控制住疫情,只有海外輸入病例,但國外以美國、印度為典型的國家疫情情況不容樂觀,每天仍有以‘萬為單位的新增人數在增加,重大公共衛生安全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經濟、教育等各個領域也受到了嚴重地沖擊,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亞行)2020年5月15日發布的估算數據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響,全球經濟損失最高或達8.8萬億美元;根據UNESCO統計,2020年4月3日為止,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響,全球有194個國家的學校關閉,總計超過91.3%的在讀生受到了影響。
二、我國線上教學的強勢興起
2020年1月27日,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學生在家不外出、不聚會、不舉辦和參加集中活動,并提出“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要求。統籌整合國家、有關地方和學校相關教學資源,提供豐富多樣、可供選擇、覆蓋各地的優質網上教學資源,全力保障教師在網上教、孩子在網上學。
順勢而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上教學”成為教育教學界的剛需,全國各地把課程教學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一時之間,全國各地學生不用到教室上學,老師不用到課堂上課,做到了“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學習”的線上教學環境,激發了線上教學的強勢興起。
三、教學過程結構的突變:從共位集中式轉換為異位散布式學習結構
隨著“互聯網+”發展模式的迅速崛起,各行各業開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育領域也出現了“互聯網+教育”模式,隨之,也誕生了許多借助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新型教學模式,如MOOCS、翻轉課堂、移動電子書包等,網絡教學的基本特點是:與傳統課程相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師生角色轉換,學生成了課堂的主體,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教師身份變成了幫助、指導的作用,深受教育界的青睞。網絡教學也實現了異位散布式的學習結構。
四、異位散布式的線上教學是否勝于共位集中式的課堂教學,大規模疫情暴露教育系統的脆弱性
共位集中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已延續了幾百年,在教育教學中占據了不可撼動的地位。共位集中式的學習結構環境較為簡單,以班集體為單位,課堂教學發生在班級里,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對技術支持依賴性不高,若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基本上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就能進行基本的課堂教學活動,只是學生個別化程度較低,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不利于其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大規模的疫情蔓延暴露出了教育系統的脆弱性,不管從政治、經濟、資源和技術等方面,都無法一下子適應如此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必將加大教育數字鴻溝,連接受教育的基本公平也受到了極大挑戰。
2020年是全面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教育脫貧之年,在新時代下,如何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是一件非常具有重大意義的事。
五、構建數字韌性教育,推動可持續教育發展
“韌性”,英文單詞resilience,最早可追溯于拉丁文resilio,意為“彈回、恢復力、抗逆力”等,對于韌性概念首先應用于哪個領域,至今眾說紛紜,有專家說最初是應用于物理學,用來描述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形變之后的復原能力;也有人說是生態學術語,表示生態系統受到干擾后恢復到穩定狀態的能力;也有學者說是心理學或精神病學研究。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文化的融合發展,“韌性”一詞的使用也逐漸被廣泛開來,韌性的研究從物理學、生態學領域擴展到其他領域中,韌性的概念也經歷了從物理韌性、生態韌性到演進韌性的發展的演變,其外延不斷擴大,內涵不斷豐富,出現了工程韌性,數字韌性,數字韌性教育等,受關注度也不斷攀升。
數字韌性是判定數字智能的基礎指標,其具有兩種不同的指向性:一是指向處于數字時代的人或人所構成的組織,如學習者、家庭、社會組織等的數字韌性。二是指向利用數字技術開展相關業務活動的技術產品及其所建立的管理或商貿體系,如互聯網+背景下的各種行業行為中所體現的數字韌性。
祝智庭和沈書生兩位教授從兩個方面概括了數字韌性的指向性元素,在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學生代表個體,家庭代表組織,線上教學平臺代表技術產品,線上教學管理平臺代表管理系統。構建數字韌性教育必須考慮到這四個方面的元素。
學生個人。從線下共位集中式的學習方式轉換到線上異位散布式的學習方式,不得不考慮到學生個體,關注他的自律性、興趣性、抗挫性、適應性、恢復能力,以及學習中遇到各種不確定因素打擾到學習過程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情緒和抗干擾能力。
家庭組織。學生的學習場所從學校搬到了家里,家里就該營造一個協調、和諧的學習環境,具有生命力、變革性和應對風險的能力。
平臺技術產品。平臺是學生線上學習的基本通道,是線上教育實施的基本保障,確保平臺通暢、耐用,技術銜接,性能優良,順應需求及時更新換代能力。
數字管理系統。大數據時代,數據管理尤為重要,數據的集成、互聯互通、合理使用,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性,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對于學習者自身,具備個人韌性,主要是從自律性、興趣性、抗挫性、適應性、恢復能力以及積極的情緒和抗干擾能力;對于家庭和社會,具備組織韌性,主要是從生命力、變革性和應對外部風險的能力;對于學習平臺技術產品,具備學習平臺技術韌性,主要是從通暢性、耐用性、技術性能優良和更新換代能力;對于數字管理系統,具備系統管控韌性,主要是從數據可集成性、針對性、價值性。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說過:“教育者的基本態度是選擇適合兒童的教育,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睙o論今后教學模式將如何變革,“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依舊是教育的目的,構建數字韌性教育,才能推動可持續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