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尖
摘要: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長期處于潮濕、寒冷、勞累、暴飲暴食、食不習慣等引起胃消化功能“三火”失調,產生胃部疾病,總結三十年來治療胃病的一點經驗。
關鍵詞:藏醫治療胃病;病因;分類;癥狀;診斷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9-183-01
置于胃部的能磨培根,能消赤巴等火隆“三火”消化功能失調所致的胃部疾病。
一、病因
勞累、潮濕、寒冷、暴飲,食不習慣及不易消化等引起。
①寒性體質及隆偏盛者易患。
②飲食不規律,半夜進餐或不習慣食物。
③不易消化食物,又如同時食用乳制品、酸性食物、蔬菜、奶、魚肉等,前餐未待消化又進后餐等易患病。
④易引起病食物:未成熟谷物,腐爛食物,脂肪、瘦肉、生奶、生菜、未成 熟的食物,發餿、燒焦的食物。
二、分類
1.按種類分類(按病因不同分為八類)
(1)胃隆 (2)培根 (3)赤巴 (4)普岔
(5)毒塔 (6)普咯 (7)咯巴 (8)庸唔
三、癥狀
1:總癥狀:
(1)胃隆:胃脹噯氣,胃疼如鞭擊,作空嘔,或腸鳴腹瀉;(2)胃培根病:胃部壅寒,呃逆,飲食不易消化,特別是進食難消化之物和出汗受涼后胃疼,貪吃食物,但進食后疼痛尤甚,嘔吐粘膩狀物或下瀉谷不化;(3)胃赤巴病:飲食消化不良,進食不規則胃痛,有時泄瀉黃紅液或嘔吐黃液;(4)胃血病:經常過度進食熱性食物,過度烤火日曬或受寒冷,進食涼性食物,遇風等,總之過熱或過寒皆會引起此病,癥狀為胸部灼痛,嘔吐腐敗壞血,心慌頭暈等;(5)胃病毒塔:飲食不易消化,呃逆,食管痛,胸痛,反酸,肌萎縮,進食后而嘔吐;(6)胃病普咯:胃脹噯氣,劇烈疼痛,反跳痛;(7)胃病咯巴:高蛋白食物不易消化,吐白泡,飲酒時感覺舒服;(8)胃病庸唔:胃和腹部不舒服,隱痛。
2:分癥狀:
胃內粘液增加,積聚于劍突以下部位而發病。癥見自覺胃部有痞塊,隱隱作痛,但手按之則無痞塊。食欲不佳,消化不良,進食則疼痛,饑餓時略感舒服。胃部脹滿,有時下瀉,大便干濕不均,脈弱而沉慢,有些深部脈微緊,關脈弱,尿色白而青,易消失。
進食不習慣和不適宜的飲食等原因引起胃火衰弱,食物不消化,粘液増多,胃內壁結成鐵銹樣垢物。癥見胃火衰弱,打嗝不止,胃部脹滿,灼痛,食欲不佳,肌肉消瘦,倦怠懶動,突出食物和粘液狀物。餐后急時吐出,有時大便干而不通,時而下瀉,味覺不良,脈弱沉、寸脈空而關脈特弱、慢尿色白而清,無沉淀及浮皮。
身體受寒引起胃病,如過食涼性和難以消化的食物,涉冷水,水中作業過久;患熱病后,服涼藥,放血過度,體內能消赤巴和伴火隆的功能衰弱而發此病。癥:見體溫下降,消化不良,腹脹作鳴,胃中痞滿,打嗝頻繁,下瀉完谷不化,體力 衰弱,肌肉干瘦。以病遷延陳舊后易產生腹水或變為胃痞。
吐黃綠色膽汁為膽汁逆流癥狀,脹滿、胃部疼痛、不消化、有嘔吐感、口苦、頭痛、大嗝,有時下瀉膽汁色大便、時而大便千燥而不通,尿色黃而清、泡細易 消失、沉淀物及浮物薄,脈上弱下緊,關脈弱、舌苔灰白結黃膩胃部疼痛難忍,灼痛、絞痛、胸及后背疼痛、大嗝、脹滿、食欲減退、吐咖啡色胭汁樣液體,大便黑褐色,有時大便干而不通、時而不瀉,脈緊關脈弱。尿色紅黃(紫)清,泡沫 大而消失快,沉淀物漂浮物薄而少。
四、診斷
主要通過藏醫普吶(胃病)的臨床癥狀及脈診、舌診尿象進行辨證診斷,其次結合現代技術依靠胃鏡發現和胃粘膜活組織檢查的病理所見診斷最為確切。
五、鑒別診斷
胃隆病,胃脹噯氣,胃病如鞭擊,作空嘔。或腸鳴腹瀉胃培根癥狀:胃部雍塞,呃逆、飲食不易消化,但進食后疼痛尤甚,嘔吐粘膩狀物或下瀉完谷不化。胃赤巴病膽汁落于胃引起的一種熱性胃病癥見有時泄瀉黃紅液或嘔吐黃液。胃血病;肝中的壞血落于胃部所引起的一種疾病,癥見過熱過寒皆會引起本病,胃及肝區、鎖骨、有疼痛、沉下肢難伸,脊椎疼痛,胃酸,有嘔吐感而不易吐出,大便色紫而干燥,氣濃臊。無論饑與飽,不分冷與暖,腹均疼痛,春秋兩季易發作,舌苔粘膩,舌不知味、口含魚腥味,病情嚴重時吐出煙汁樣壞血。以上癥狀為普如總癥狀,因于木布及培根斯布脈、舌、尿象鑒別。
六、治療
(1)熱性引起的普吶:進食魚、豬、犏牛、奶酪、酪漿等。寒性:食魚肉、野牛肉、新鮮肉及生長干旱地帶青稞磨制的糌粑等新鮮性緩,易消化食物。
(2)生活起居治療,熱性忌劇烈活動;寒性忌白晝睡眠,身體受寒等、宜在熱處和干燥地方進行不出汗活動。
(3)藥物:仁青芒覺、坐珠達西、夏薩德西丸、賽志當尼丸石榴普安丸、智托潔白丸、二十五味大湯散等。
參考文獻
[1]《四部醫典》對勘本,2010 年四川民族出版社
[2]《月王藥診》,1985 年民族出版社
[3]《藏醫醫訣補遺》,1991 年青海民族出版社
[4]《疾病診斷明鏡》,1991 年甘肅民族出版社
作者單位:
四川省若爾蓋縣藏醫院 ?624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