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慶瑜
摘要:針對高中階段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備課。結合在我校開展“翻轉課堂”“兩段七步法”的課改環境下聯系到信息技術基礎課推進的課程教學;培養高中階段的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的學習及使用。提高學生對計算機技術的認識和人工智能知識的學習。
關鍵詞:備教學資源;備學習主體;備教學多技術融合
說到備課,是每一位教師為課堂上教育、教學做好充分準備的重要環節。每一位教師的學習、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有這一項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我們教師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識儲備等各方面知識來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以及如何思索和探究。老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教研活動中深刻體會到備課需要做好以下三點:一備教學資源,二備學習主體,三備教學多技術融合。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要求教師在課本、教材、教輔中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在互聯網“e時代”上獲取更多的來源于不同地域和不同領域的信息。在教學中要求我們信息技術基礎教師在平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廣泛收集教學資料,課堂教學內容要做刻苦鉆研,教師要對學生有全面的了解,才能為教學步驟作具體的合理安排。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先決條件,只有充分備好課才有可能上好每一節課。
一、如何備好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依據,是讓每一位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最基本條件。教科書是依據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編制的,能系統反映學科內容。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及教輔資料,包括認真鉆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更多有關的參考資料書。備好教學資源一般要經過“懂”“透”和“化”三個階段。所謂“懂”,就是對教材的最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謂“透”,是指要透徹地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以及掌握知識點的邏輯關系,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教會、教好學生,因材施教。所謂“化”,就是教師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合在一起,讓教材融入教學中。
信息技術基礎課是一門比較新的課程,是與時并進的課程。我覺得要備好一堂高質量的信息技術基礎課至少要花半天到一天時間,每一次備課所用到的資料、教學資源都不止一種,要找更多的課外資料,還要經常上網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提供給學生學習,這樣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增強記憶。如教“獲取網絡信息的策略與技巧”一課時,除了教科書提供的材料以外,教師必須了解其他各種不同類型的計算機病毒相關知識,因為有些網絡有一些鏈接計算機病毒的信息或廣告信息等。這樣備課除了豐富自己的知識外,另外還可提高學生對網絡知識的認識和了解。又如在學習“信息的加工與表達”這課時,我通過講解這節課:“來”我們來看報紙(拿來一份《南方日報》讓同學們看看)。然后我舉例說明,我們每天都看一些報紙,報紙里有很多不同的內容、版面設計等,報紙的內容健康、主題明確。報刊的版面是對各版面的元素進行編排形成的整體布局,形成一定的風格特色。版面中的各個元素(如文字、圖片圖案、色彩等)的合理搭配,能令人賞心悅目,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報紙的版面設計一般注意形式和內容的和諧統一,這樣使報刊表達具有藝術性、思想性和創造性。不同的版面有不同的中心和主題,例如,有些報紙版面是以文字為主、有些是以圖片和藝術字為主,有些是以表格文字為中心等。
結合我校梁哲校長提出的“翻轉課堂”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先學后教”。老師們以“以學定教”,在上課前老師列舉上課要詳述的問題;以轉換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前或課外觀看教師的微課視頻,教師就不再占用課堂時間講授一些同學們非常易懂的知識點,這樣課堂變成了老師與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學業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中,教育、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因此我們在備課時還要注重實踐性、綜合性、創造性相統一。
二、合理利用學校計算機基礎設施和設備等教學資源
信息技術基礎第二章《獲取信息的過程與方法》中有一節講到“計算機常用的信息存儲格式”。上課時我帶同學到多媒體教室上課。上到這一節課時我會讓同學們聽音樂和上網。在上課前我讓同學們聽不同格式的音樂,同學們聽完之后我再去介紹書本的知識,告訴同學們這就是22頁到23頁不同的音樂格式。聽起來質量非常好又是以波形格式記錄的聲音格式(.WAV);又有一種是同學們經常戴著耳機聽的音樂是聲音失真比較少、文件小、目前網絡上下載較多的音樂為(*.MP3)格式;還有一種是以前的手機鈴聲音樂為(*.MIDI)格式。這種是數字音樂/電子全成樂器音樂,它所需要的空間小,目前主要用于音樂制作。當講到動畫的格式時,我會在網站上指出那種在動的圖片就(*.GIF)是通過同時存儲若干幅圖像,進而形成動畫小視頻。這些動畫主要用在網頁里,還有我們經??吹降氖謾C里的動畫圖片、視頻等。還有一種動畫格式(*.SWF)。我打開一些網站,讓同學們觀看一些搞笑動畫影片讓同學邊看邊聽。同學們十分開心,在他們開心的時刻我暫停動畫影片,并對他們說這就是FLASH制作的動畫視頻。FLASH格式(.SWF)的動畫視頻具有縮放不失真、文件體積小特點,它了流媒體技術,可以一邊看一邊下載,目前被廣泛應用于網絡上。這樣讓同學們聽到又看到知識點,他們就會記住這些音樂、動畫的格式,學生更容易理解、增強記憶。還有講到文字、圖形圖像、視頻格式時我也是利用這種授課方式。這樣教師開開心心地教,同學高高興興地學,達到一個良好的授課效果。
信息技術基礎的教材書里面是帶有教材光盤,還有教師教學用書、實踐指導等。學校內和校外有教學資源庫,信息技術教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件等(包括上課教案、多媒體教案);我每一章書都準備兩種不同的教案。我還學會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如教材光盤,一般不止教材上一些書面內容,還有一些教材中提到的計算機軟件,我在備課時經常上網搜索一些優秀的教案作為參考,這樣能有更多教學資料、資源?,F在上課時也可使用一些多媒體設備,有時也應用到flash動畫軟件,如果和課時有點關聯的話那也可以拿來觀看,活躍課堂氣氛。還有講網絡信息檢索的方法時,我會教會同學們運用搜索引擎搜索自己的姓名,會出現很多同名同姓的人,但是不是他自己原因是他們的個人信息資料還沒有共享到網絡上,我通過例子:說以后你們高三填報高考志愿時會有個人信息表,你的個人信息就放到網絡平臺上讓那些不同的院校去招錄,那時你們就可以在網絡搜索到你的個人信息。還讓他們自己搜索一下想去的名勝古跡。這樣一來,學生學習起來很有勁頭。
還有在我校實行“兩段七步”教學操作程式:第一段是課外預習一學生自主學習與建構。要求學習目標明確、具體、可達到,編寫《學習任務清單》要求合適、可行、可做完。第一段有三個步驟;一是學生自學,研究教材(教科書、微課等),消化教材;二是記錄學生自測,完成《學習任務清單》(課本練習題、學習案);三是學生結疑,學生記錄疑惑各問題或者準備分享課外預習的成果,第二段是課堂練習
師生協作學生。要求課堂呈現“師教生,生教生,生促師”的氣氛,知識學習的難度、深度和廣度調控適合學生實際能力。第二段有四個步驟:一是評判。適宜的測試題檢測和評價學生課外學習結果。二是分享,釋疑。分享學習經驗成果。三是梳理。整理所學內容,形成自我知識系統。四是明確新任務。清楚預習新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
備課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沒有認真備好課,上課時是沒有一點底氣的。所以我們教師平常上課時必須要養成備好課的習慣。想上好每一節課,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及與學生交流的技巧,以及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不斷地完善自己對教育理念和理論知識的理解,并與他人溝通和交流,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專業水平。
【參考文獻】
梁哲:《校本化研究一翻轉課堂》,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專項科研課題(課題批準號:TSGCKT202076)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