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欣
摘要: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高中生,能否“扣好人生第一??圩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關鍵在于思想政治教育,高中音樂教師要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音樂課程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充分挖掘音樂學科蘊含的思政資源,用音樂思政思維“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積極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家國情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進一步加強對高中音樂教學實踐,以提升育人能力水平。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中音樂;教學實踐
音樂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以及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著重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和創新創造活力;同時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容、人文內涵和思政資源[1]。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對黨對國對民族的政治認同,對培養學生 “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音樂學科核心素養起著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注重“曉之以理”,音樂則是“動之以情”。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將音樂課程和思想政治教學有機結合,把德育和美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打造以音樂思政課程體系為基礎,以音樂實踐活動為依托,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相互聯互通互融的全方位立體化音樂育人體系,不斷挖掘音樂課程體系中的文化傳承和價值引導,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和思想政治素養,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音樂課程思政概念的界定
音樂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音樂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柏拉圖認為“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人”。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更是指出美育是實施世界觀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從現象世界到現實世界的必要橋梁??梢?,音樂不管何種形式呈現,都具有特定的思想內涵,育人是核心任務,對人提高審美感受、道德情操和人文修養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樂的教育功能不在音樂本身,而是通過音樂的作用影響人,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達成育人要求。而作為美育之一的中國優秀民族音樂更能引起情感共鳴,是育人最好抓手,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精華,是民族精神結晶,更是文化印記,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需要我們去繼承與弘揚。在作為美育之一的高中音樂,在學科音樂思政教育方面應結合高中生特點,任務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引導學生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認同,因此我們應積極踐行“五育并舉、德育為先”理念,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以“音樂課程思政”為主基調,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和音樂教育工作的齊頭并進,促進學生成人成才成功。
二、音樂課程思政的實踐
(一)堅持課程協同,互融互通。音樂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資源,成為傳播文化自信、涵養具有中國底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積極推動思政課程與音樂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手段。思政課程與音樂課程思政相結合,打破了思政課程在課程育人中“單兵作戰”,樹立“每個老師都是思政人,每個學科都是思政學科”理念,每位教育工作者齊心協共同承擔起育人責任,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最大化,構建起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
(二)堅持課堂創新,事半功倍。音樂課堂教育讓思想政治教育更精彩、更具有魅力,更深刻。音樂課程之歌唱、演奏、舞蹈、創編等多姿多彩的表現形式以及包含豐富多彩的人生哲學、文化精髓和精神文明,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在“潤物細無聲”中,接授知識技能學習和價值引領,把信仰、道德和志向當作 “植入”學生記憶,讓音樂的“文化理解”在“審美感知和藝術表現”中更深入腦入心。為提高高中音樂課程思政的效益,一是優化內容供給。以滿足學生需求和成長規律確定課程內容,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音樂課程內容供給,貼近學生,滿足需求。二是細化課堂設計。要改變高中音樂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思想引領,重技能弱人文等現象,堅持課堂以“多層思維、多樣形式、多彩展示、多元發展”為思路,把內容設計成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拔人心弦的精品。把每堂課、每個環節都做細做精做實,做到全心備課、精心授課、用心拓展,音樂課堂教育才能產生觸動靈魂的良好效果。三是強化呈現展示。為提高音樂教學效果,要改變理念欠缺、方法僵化和內容枯燥單一等現狀,運用案例式、情景式、互動式、小組式、舞臺式等多樣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參與,激活學生思維,激揚學生自信,在音樂碰撞、在情感共鳴、在思想啟迪,在政治認同。
(三)堅持紅色育人,潤澤底色。
紅色育人,指的是在音樂教學中,發揮音樂記憶的連接點,堅持以中華優秀民族音樂育人,尤其是紅色歌曲,充分挖掘音樂課程中經色歌曲的文化內涵、德育因素和人文精神。紅色歌曲指的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產生和流傳的紅色革命歌曲,即是贊揚和歌頌革命和祖國的歌曲,具有濃韻的感情基調,有較強的節奏感,流傳度高,易傳播和接受。紅色歌曲描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的寫照,追憶那些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社會進步而奉獻青春熱血的英雄的同時;也植根于中華大地,深受人民喜愛,體現出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厚的美學意蘊、深邃的文化底蘊和傳承價值,蘊含了愛國主義、自強不息、勤勞勇敢和追求進步諸多中華民族精神等特點??梢哉f,紅歌既是宣傳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絕佳載體,又是美育德育好題材。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以紅色歌曲為抓手,挖掘音樂作品的思政元素,貼近時政融入課堂、融入節日、融入社團,讓“講臺變成舞臺”、“小交流變成大傳播”,厚植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學生責任與擔當以及對國家政治認同。
紅歌,積淀著一種堅定執著、大義凜然、氣壯山河的革命精神,凝聚著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新生繼而邁向輝煌的厚重歷史。這是一部正義與邪惡、革命與反動、文明與野蠻殊死搏斗的歷史;一部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扭轉乾坤、改天換地的歷史;一部無數先烈用生命和熱血、無數優秀兒女用青春和赤誠寫成的歷史;一部我們黨喚起民眾、依靠民眾、與全體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率領人民共同創造人間奇跡的歷史。用音符承載記憶 ,用音樂傳遞精神,音樂所承載和傳遞的感情、精神與力量更能深入人心。近期,伴隨著《金剛川》和《跨過鴨綠江》等影視作品的熱播,一次次把人民的記憶拉回到71年前那烽火連天的抗美援朝歲月。同時,為抗美援朝出國作戰而創作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等歌曲傳唱到各個音樂課堂,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追捧,同時在唱歌中結合視頻,向學生們展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歌詞淺顯易懂,曲調更是慷慨激昂,節奏鏗鏘有力,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保家衛國昂揚的斗志、鋼鐵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這是典型的用音樂來鼓舞士氣的經典戰歌。同時向學生講授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可以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永續傳承、世代發揚。舉例毛主席“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思想,更是新時代建設戰勝復雜國際形勢尤其中美貿易對抗的寶貴精神財富,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砥礪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要激發守正創新、奮勇向前的民族智慧;要匯聚萬眾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要鍛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紅歌既是高雅的文化享受,更是提高人們精神、情操和素質的重要媒介。它是一種愛國主義精神,一種沖鋒在前、舍生忘死的共產主義精神,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能讓我們激情滿懷,讓我們刻骨銘心,更能激發我們對國家的摯愛。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在這場全民戰疫中,眾志成城砥礪前行,展示出中國人民驚人的精神和力量。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民都是勇敢的戰士!從來沒有對我的祖國的愛如此深沉和強烈,從來沒有如此感受到我們祖國的強盛與偉大,從來沒有如此深刻感覺到作為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從來沒有如此為一個個熱血沸騰的場景而感慨和動容。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因為有了祖國作為后盾,倍感自豪。我攜工作室的其中4位成員老師以及來自深圳市西鄉中學29位學生,用鋼琴共同演繹了一首經典作品——《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你用你那母親溫情和我訴說,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用音樂傳遞暖心力量,為祖國祝福!隔離的是病毒,凝聚的是人心,演奏的是音樂,詮釋的是愛國。我們教授學生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采用教師示范和學生展示形式,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厚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我們以鋼琴云合奏方式展示了《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優美的旋律、意境、情感、氣質和風格等內容。在全球戰“疫”斗爭中“我和我的祖國”,向全世界不僅展示了“四個自信”,也展示了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擔當和中國精神。在這場疫情中,中國精神詮釋為以人民中心的為民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迎難而上的擔當精神、舍生忘死的奉獻精神、大愛無疆的博愛精神、守望相助的團結精神、統籌兼顧的全局精神、命運共同的協作精神。因為這樣的精神,無數個“不可能”在這片土地上成為“可能”,熔鑄成共同的國家印記。這堅定的精神信仰成為“我和我的祖國”生生不息和蓬勃發展的精神動力,并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靈魂之中。感人肺腑和催人奮進《我和我的祖國》歌曲不僅是音樂文化的傳承,也是精神的弘揚,更是中國人屹立世界的展示。因為實踐證明,能穿越時代和社會并感人肺腑、動人情懷的,就是這些催人奮進、激人向上的主旋律,紅歌,已經超出一首歌的普遍意義,它已深深扎根于這個民族的靈魂,它已依附在每個人的精神世界,成為一種堅定的信仰。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來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百年風雨兼程,一百年奮斗不息,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譜寫了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壯麗史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百年的革命史和奮斗史,形成了偉大革命精神(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的經驗總結和精神財富。紅色精神具有多元價值,比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 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時期和新時代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改革開放精神……這些精神都在一首首歌曲得到詮釋,我們與時俱進讓這些歌曲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比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東方紅》、《保衛黃河》、《歌唱祖國》、《不忘初心》、《走進新時代》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弦律,多次在課堂、校園和舞臺唱響,在校園引起強烈反響。海頓說過,藝術的真正意義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只有觸動心靈的課才是成功的課,我們在課堂活動中,讓學生用歌聲感悟黨偉大的歷史征程,追憶黨的崢嶸歲月,向英雄前輩致敬,用精神鼓舞人心、激勵奮行、砥礪前行。
四、結束語
音樂思政課堂應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音樂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尤其是紅色教育資源,激活音樂課程育人功能,落實音樂育人職責,打造“知識傳授與活動感悟相體驗;思政課程和音樂思政相協同;德育與美育相同向;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補”大思政格局,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全科育人,讓“課程思政”深植于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我們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2]教育部:《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3]張勇 張晨.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研究【J】.音樂教育,2020(05):75-77
[4]紀俊娟.音樂教育專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01):10-16
[5]黃茜 劉旭光.音樂藝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運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