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欣
摘要:普通高中音樂教育的本質,是以音樂為媒介,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形式,培育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的核心素養,是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紅色歌曲蘊含著特殊的時代背景、重大的歷史事件和豐富的革命精神,不僅是珍貴的教育資源和精神財富,同時也體現著革命精神傳承和文化底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前紅色歌曲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今年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周年,作為音樂教育人更應將紅色歌曲融入高中音樂課堂,通過運用豐富的紅色歌曲文化資源,強化紅色歌曲育人功能,傳承紅色基因和弘揚紅色文化,培育高中生愛黨、愛國和愛人民的家國情懷,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紅色歌曲、高中音樂、教學探究、傳承弘揚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音樂課程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之一,音樂教育在德育和美育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以紅色歌曲為媒介,在感受歌曲藝術魅力和學會不同的藝術表現的同時,更應深入挖掘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充分發揮其美育功能和社會教育功能。
一、紅色歌曲的特點
紅色歌曲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和中國特色文藝理論結合的產物,是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社會主義新時代等各個歷史時期廣為傳唱的經典歌曲,都是贊揚和歌頌革命和祖國的歌曲。歌曲不僅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民族獨立、復興而努力奮斗的真實寫照,更是對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偉大精神的弘揚與傳承,既振奮人心又深受民眾喜愛,具有濃韻的感情基調和較強的節奏感,更具有獨特魅力、深邃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價值。
經色歌曲歌曲中蘊藏著如此悅耳的催人奮進的力量,有著獨特的民族特性、鮮明的時代烙印、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等特征。
1、紅色歌曲的民族性。
沒有哪一個歌曲作品不受到時代的制約而存在,也沒有哪一個作品能夠脫離民族性而獨樹一幟。一部優秀的歌曲作品,與時代與民族息息相關、相得益彰。中國5000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源遠流長。團結共進、和諧相處、互相依存的56個民族一家親,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紅色歌曲源于民謠,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融入造就是紅歌別具一格的韻味。紅歌既融合了每個地域的民謠和唱法,又寄存于生活、革命和建設中,傳播并遍布祖國的各個地域,因此根植本土的紅歌教育,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毛澤東曾經這樣說過,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歌曲《松花江上》在日寇大舉侵華的緊要關頭,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民眾乃至全國人民的悲憤情懷,喚醒了民族之魂,點燃了中華大地的抗日烽火。《北京的金山上》原是一首藏族民風的歌曲,后來結合藏族傳統民歌、藏戲等的演唱風格進行新編歌詞,旋律悠揚悅耳,在民族特色濃郁之中又添加了流行音樂的元素,歌詞則充分展現了西藏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幸福新生活的情景,表達了百萬翻身農奴對毛主席,對黨,對親人解放軍的熱愛之情,在中國大地的每個角落唱響,成了西藏的經典歌曲,傳遍大江南北。經色歌曲既體現出了濃濃的民族風韻,又突出了音樂的民族精神。其之所以能在社會上廣泛傳唱,定是吸取了民族的精髓,有濃郁民族特色和濃厚的民族文化。
2、紅色歌曲的時代性。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探索史、抗爭史、奮斗史和復興史,這一時期的紅色歌曲有著優美的旋律、激昂的情感、細膩的歌詞、特殊的歷史背景和鮮明的時代印記。土地革命時期的紅歌曲調慷慨激昂,內容真實感人,蘊藏了紅色革命精神。有歌頌黨和黨建立的蘇維埃政權的《歌頌中國共產黨》、《蘇區干部好作風》等歌曲;有描寫反抗壓迫與革命斗爭的《土地革命歌》等歌曲;有贊揚革命根據地軍民魚水一家親《十送紅軍》、《紅軍百姓一家人》等歌曲。抗日戰爭時期的《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紅色歌曲反映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時代精神,是激勵中國人們團結奮戰、同仇敵愾和共赴國難的號角。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新時代的紅色歌曲反映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歷程,展示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崛起歷程,更是蘊含著對國家和民族摯愛之情,有反映新中國建設的《我為祖國獻石油》《北京頌歌》,有反映改革開放的《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更有追夢時代的《我們都是追夢人》,有反映對國家和民族摯愛之情的《歌唱祖國》、《我和我的祖國》、《祖國不會忘記》等等歌曲。
紅色歌曲旋律優美,結構簡短,歌詞質樸,曲風明快,傳唱廣泛,膾炙人口,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的產生與近現代革命斗爭有密切關系,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斗爭和理想愿望,歌曲傳唱的群眾性、廣泛性是紅色歌曲的主要特征之一。例如,當時唱遍大江南北的《工農兵聯合歌》氣勢磅礴、曲調流暢,發自肺腑,心聲為曲;不用雕琢,自然成詞;形象可感,感人至深;簡潔明快,便于記憶;觸動心弦,廣為傳唱。又例如歌曲《南泥灣》旋律優美抒情,朗朗上口,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建立功勛的八路軍戰士,歌頌他們把荒涼的南泥灣改造成了美麗的“江南”。歌曲也吸收了民間歌舞的音調和節奏,加上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與舞蹈性為一體,更加生動感人,深受群眾喜愛。歌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和勇于創造、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南泥灣精神,成為激勵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柱,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再例如《我和我的祖國》歌曲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結合的筆調,將優美動人的旋律與樸實真摯的歌詞巧妙結合,表達了人們對偉大祖國的衷心依戀和真誠歌頌,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每個人和生他養他的祖國的血肉聯系,在詞曲結合上“恰到好處”,是一首具有永久魅力、深受人們喜愛的抒情歌曲,成為能匯聚億萬人民的愛國心和愛國情。這首歌不僅唱響愛國主義最美和聲,更是匯聚起磅礴的“中國力量”,推動著國家的進步和民族的復興。
二、紅色歌曲的作用
1、審美感知作用。
審美感知指的是對音樂藝術聽覺特性、表現形式、表現要素、表現手段及獨特美感的體驗、感悟、理解和把握。紅色歌曲融入高中音樂課堂,使學生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升音樂素養和人文修養,吸納和傳承優秀文化,陶冶情操,涵養美感,引導學生對崇高人文精神的追求,增強對真善美的謳歌與塑造能力。一首首紅色歌曲能讓我們重溫黨領導全國人民的革命史、奮斗史、創業史,一首首紅歌能讓人耳熟能詳、感人肺腑、催人奮進,歌曲表達了對紅色歷史的緬懷,對革命英雄的敬仰,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紅歌動聽的旋律,優美的歌詞,高昂的情感,多樣的表現形式和手段,讓人激情澎湃、熱血沸騰,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同時,更是催人奮進,具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例如紅色歌曲《保衛黃河》“……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歌曲明快豪放和濃厚的民族風格。全曲采用了進行曲體裁、以短促跳動、振奮人心的音調,響亮的戰斗口號,鏗鏘有力的節奏,使歌曲充滿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畫了游擊健兒端起土槍洋槍、揮動大刀長矛,在青紗帳里、萬山叢中,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戰斗的壯麗場景。
2、藝術表現作用。
藝術表現指的是通過歌唱、演奏、綜合表演和音樂創編等活動,表達音樂藝術美感和情感內涵的實踐能力。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情操的熔爐”。我們要激發高中生參與音樂表演熱情,提高學生音樂表現水平,讓學生音樂教學中接受熏陶、感受樂趣和豐富校園生活,在特定情境中充實心靈、發揮創造力、培養自信和獲得成就感。紅色歌曲兼具藝術價值高、審美情趣強、思想內涵豐富、能調動高中生演唱積極性等特點,可把紅歌糅合音樂鑒賞、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情景劇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興趣和愛國熱情,感受藝術熏陶。
3、文化理解作用。
文化理解指的是通過音樂感知和藝術表現等途徑,理解不同語境中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加強對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讓高中生認識到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堅定文化自信,借助紅歌豐富的內涵,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自覺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紅歌文化。紅色歌曲之所以成為經久不衰,核心在于生命力、傳播力、號召力和影響力最強,具有強大精神力量,其具有獨特文化自信價值、愛國主義教育價值、理想信念教育價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等等,尤其是思政教育價值,在當前形勢下,更應加強紅歌教育,這弘揚的是民族精神,激發的是愛國愛黨熱情,踐行的是核心價值觀教育,堅定的是文化的自信。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紅色歌曲就是教育學生最好音樂教育資源,讓中國紅色歌曲和文化融進血液、鑄入靈魂。紅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那樸實的歌詞、激昂的旋律,表達出億萬中國人民的心聲,堅定人民跟黨走的信念,鼓舞和激勵著幾代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奮勇前進,唱出愛國愛黨愛英雄真情實感,唱出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歷史必然,更唱出新時代建設“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偉大目標的時代號角。
貝多芬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透析筆者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紅色歌曲就能給人一種激情,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唱出的是一種豪情,催生的是一股精神,激發的是一種動力,這正是我們當今時代急需的精神食糧。紅歌精神體現出民族氣節與風骨,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精髓,是高中學生最喜歡的思想政治資源。尤其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涌現的英雄人物和事件,形成了一系列偉大民族精神,創造了大量與之相伴的經典紅歌,把不同時期不同事件人物的曲譜創作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同歌詞創作的愛國主義精神融為一體,構筑起了中國人民的精神譜系和紅歌文化傳承,比如反映五四精神的《五四紀念愛國歌》、紅船精神的《紅船精神之歌》、井岡山精神的《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長征精神的《紅軍不怕遠征難》、延安精神的《延安頌》、抗美援朝精神《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雷鋒精神《學習雷鋒好榜樣》、改革開放精神《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向往》、《走向復興》等等。這些紅色歌曲承載的偉大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永不過時,是砥礪前行的不竭精神動力。
三、紅色歌曲的實踐
學校將紅色歌曲融入課堂教學、學校德育、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家校共育等教育路徑中,構建起“多維一體”的紅色歌曲教育育人機制。
1、立足課堂,以“歌”育人。
將紅色歌曲引入高中音樂課堂教學, 是實施音樂美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對于提升高中生的家國情懷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高中音樂課堂要以紅色歌曲為主線開展音樂教學,探索紅色歌曲教學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發揮用紅歌文化精神滋潤高中生的心田,提高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同時,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一是要精選紅歌。對紅歌的選擇要堅持以“貼近學生年齡興趣、貼近課程融合、貼近時政熱點”和“藝術價值高與內涵豐富”為原則,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拔動學生的心弦,深入骨髓融入血液,使學生產生濃厚學習興趣和情感升華。二是要精彩演繹。根據《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把高中的音樂課程內容分為音樂鑒賞、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六大必修模塊。紅色歌曲融入高中音樂課堂,堅持以紅歌為引擎,整合鑒賞、歌唱、演奏、創作、舞蹈、表演六大必修模塊,進行項目式應用學習,或圍繞歌唱模塊進行不同唱法的深度學習,如《黃河大合唱》采用多種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構成,歌頌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控訴侵略者的殘暴,并展現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奮勇斗爭的英勇場面,勾畫出了中國人民保衛祖國、頑強抗擊侵略者的壯麗畫卷。三是要精心設計。在高中音樂課堂中,緊緊圍繞高中教材整合線上線下資源,采用不同的音頻和視頻,創設特有的音樂氛圍和歌曲情景,巧用多樣化教學形式,帶領學生回到那個拋灑熱血革命和建設年代,學習紅歌知識和技能,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紅歌魅力,發揮紅歌鑄魂育人功能,培養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2、立足德育,以“歌”育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這為學校德育工作指明了紅色方向。作為紅色資源之一的紅色歌曲蘊含了中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進文化、豐富的革命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時空的強烈感染力、說服力、震撼力和強大的德育功能。以歌潤澤心靈,以曲滋養品質,充分挖掘紅歌的資源,融入德育工作,利用德育主題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教育。一是融入養成教育。古人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們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生活習慣培養,尤其是規則意識和法律意識,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反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和行動準則,成為人民軍隊紀律建設的基本原則。在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時,尤其是學習、生活、人際等規則教育時,要把這首紅歌所展示的嚴守規矩、嚴明紀律和嚴格要求的內涵教育學生,讓規則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二是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指樹立熱愛祖國并為之獻身的思想教育。在維護國家統一、歌頌祖國方面,《歌唱祖國》凝結了愛國之聲、人民之心和民族之魂。《我的祖國》深切地表達了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唱出了“這是美麗的祖國”的主題,激情澎湃,氣勢磅礴。《我愛你,中國》唱出眷念祖國的無限深情,抒發了每一個炎黃子孫心中都蕩漾著對祖國的崇高之愛。三是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團結就是力量》唱出了中國人民為創建和建設國家而團結戰斗的堅強意志,這既是一面具有強大號召力的旗幟,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人民正是唱著這首歌,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我們更要讓學生唱著這首歌,感受“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和班級建設,激發學生愛國愛黨愛校愛班的熱情。2020年3月,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我們學校34名師生用鋼琴“云合奏”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國》,一經推出收獲好評與點贊。西鄉中學的師生們,用音樂與全國人民一起共同戰“疫”,堅定必勝信念,奏出時代最強音。
3、立足活動,以“歌”促學。
海頓說過:“藝術的真正意義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通過多姿多彩以紅歌為主題的活動,讓每一個孩子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的同時,以歌頌黨,以歌促智,以歌健體、以歌促學。一是融入重大節日。利用建黨、建軍、建國等重大節日和活動,舉行紅歌晚會、紅歌班級大賽等活動,讓學生唱響紅歌,感受紅歌藝術熏陶和革命先輩的革命精神,達到以歌潤心育德、促智促學。二是融入社團實踐。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理論性、藝術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把社團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讓“講臺變成舞臺”、“小交流變成大傳播”,厚植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學生責任與擔當以及對國家政治認同,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學校要將德育與智育、美育有機結合,整合學校、社會資源和學生特長,以紅歌為表現形式,注重紅歌社團的創建,形成了“紅歌曲紅社團”的特色品牌。三是融入家庭教育。學校以家校聯動為平臺,以紅歌為媒介,形成“家校資源互聯,育人渠道互通,成人成才互融”共同育人模式,共同織就紅歌教育愛國愛黨“網”。為拓寬紅歌影響和輻射效應,我們要積極推動紅色歌曲進家庭,開展了“小手拉大手”紅歌進家庭活動,讓學生在回家后充當“小廣播、小老師、小教練”,帶動家人唱紅歌、弘精神和傳文化。讓這朵在革命和建設年代里孕育的紅歌之花,在新時代的家庭里精彩綻放。
四、結束語
經色歌曲詮釋了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力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靈魂與根基之一,作為一種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豐富的思想內涵與精神實質和多維的美育功能與社會教育功能的藝術形式。其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群眾性等特征,發揮著“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和思政教育”的作用,紅色歌曲融入課堂教學、德育教育、活動體驗等育人渠道,是踐行“以歌育人”審美教育、宣傳愛國主義精神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絕佳載體。我們堅持“五育并舉、全面育人”方針,加強和改進學校音樂教育工作,以音樂課程為主體、紅色歌曲教育為翼,不斷完善特色課程供給,滿足育人需求和學生需求,促進學生成人成才成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2]教育部:《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3]雷捷,陳麗明.紅色經典音樂作品在音樂課程思政中的應用研究【J】.戲劇之家,2020(27):101-102
[4]楊照民.紅色歌曲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和意義【J】.陜西教育,2020(03):74-75
[5]孫娜娜.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映照下的經色歌曲發展脈絡與時代價值解析【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0(02):32-37
[6]張雁.紅色歌曲融入大學生音樂鑒賞教育的作用與途徑【J】.教育觀察,2020(12):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