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市資源鎮初中,廣西 桂林 541400)
引言:初中歷史科目中主要針對國內外各大歷史進行教學,從而讓學生掌握世界發展軌跡,并且建立起初步的歷史思維,為學生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奠定基礎。目前,初中教學除了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之外,還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質,從而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國人。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作為歷史教育核心素養之一,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進行滲透。
愛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中國精神文明的基石,家國情懷是愛國精神的升華,是歷史核心素養關鍵。初中歷史不僅是知識技能的教學,更是精神文化的傳承,讓學生在學習時對國家發展歷程形成深刻的認識,產生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不僅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而是要教師通過歷史教育,讓學生產生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其未來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社會人才奠定基礎。家國情懷中包含的基本觀點:認識國情,認同感,形成正確的國家觀,認識多元一體的歷史趨勢;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認同民族的優秀文化;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家國情懷是對歷史事實的判斷統一,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正確了解看待傳統文化,形成傳統文化自信,讓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形成深刻的了解和感悟,對國家形成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讓學生真正的意識到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性,將這種家國情懷融入到學生的基因和靈魂中。擁有家國情懷的學生會主動投身到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中,并且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因此,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重要主動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為德育教育工作和愛國主義教育奠定基礎,讓學生道德品質得到提高,健康發展。
由上可知,家國情懷教育是當下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內容,也是每個歷史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具備的內容。以實際的歷史課程為例,針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具體落實策略進行分析,構建符合核心素養要求的歷史教學課堂。
相比較其他學科,歷史學科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過程中,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效果。教師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將教學內容真實客觀地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透過歷史知識,真正的了解中國發展的不容易,充分激發出學生的愛國情感。例如,《偉大的抗日戰爭》這節課中,教學重點集中在侵華日軍的罪行以及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歷史事件。教師的教學任務是要讓學生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歷史地位、當時的中國國情,樹立起民族精神。通過對這一節課程教學內容的分析,課堂上應該圍繞著日本發動的一系列侵華事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抗日戰爭中國民黨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后戰場的配合以及各自作用、抗戰勝利的意義,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等。在正式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時間觀看經典的抗戰影片,并且以小組為單位,自編自導自演一個在當時情景中可能發生的故事,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習潛能也會在無形之中被激發出來。
在家國情懷的培養中,要從學生的生活入手,由小見大,逐漸引導學生樹立起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尤其是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接觸到的生活入手展開教學。結合地區歷史、鄉土歷史等文化元素,加強學生對歷史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愛之情。以《偉大的抗日戰爭》這節課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回家問問家中的父母、長輩,了解到自己身邊的故事,并且鼓勵學生上網查詢自己所在城市的抗日戰爭故事。在正式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一小段介紹抗日戰爭歷史背景的視頻內容,吸引學生從而為后續的教學內容奠定基礎。例如,教師播放了《日本簽署投降書背后》節選,同時將日本投降后至今中國的發展軌跡展示給學生,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強化學生的認識,讓學生感受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和價值,對抗日戰爭形成立體化的認識,有意識培養學生樹立起其愛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從歷史知識衍生到更深層次的社會認知。
借助史料,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應,感受到每一個細小的歷史事件中孕育的民族精神,以此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還能夠感受到每一個中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生存軌跡,進而形成健全的家國情懷人格素質。《偉大的抗日戰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史料節選,讓學生了解日本侵華原因,明確日本侵華的進程,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史料可以圍繞著抗日戰爭時間、日本侵華的罪行、關鍵戰役描述等內容,這些本身也是教學的知識點。在展示史料的同時,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討論分析,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歷史思維,對重要歷史事件形成全方位的認識。在學習分析史料的過程中,學生的人格也在逐漸健全的過程中,如,林則徐、顧炎武等一代代中國人在歷史中留下的詩句和語言,可以讓學生真切感受這種不怕犧牲、不畏艱難的精神,從而樹立起家國情懷。史料內容有很多,如衣服、物品、文獻、音頻、視頻等,這些可以讓學生從各種角度了解一個時期、朝代的情況,對歷史發展軌跡形成正確的認識,對歷史事件形成更加具象化的認識,為后續的發展奠定基礎,讓學生從感性的角度上完成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史料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情感。
總結:綜上所述,歷史本身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的主要教學陣地,通過學生在了解、學習每個歷史事件,對中國的發展軌跡形成更加完整的認識,看到每一個中國人為今天的中國付出的努力,逐漸升華自身的思想認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因材施教、與時俱進、加強實踐等原理,讓學生透過歷史事件升華到家國情懷上,成為一個優秀的具有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社會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