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妍 蘭州現代職業學院
《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中指出,教師應當加強對教育技術的整合利用,依托互聯網及信息技術之便,來擴展鋼琴教育資源,延伸學生的學習路徑,從而為鋼琴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服務支撐。所以,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彰顯鋼琴在藝術方面的育人價值,我們有必要對互聯網背景下的鋼琴教學模式展開研究,探索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強的互聯網教學方法,從而豐富鋼琴教學的內涵和形式,創設趣味性和實效性兼備的鋼琴課堂,為大學生鋼琴與綜合藝術素養的提升做好奠基工作。
如今,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作為一種極富時代性與創新性的教輔手段被廣泛應用于各階段教育中,“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也應運而生。該種模式是一種以網絡技術為依托,對傳統教育加以創新的教學形式。網絡、信息及數字技術的運用,能夠體現教育教學的個性化特征,推動課堂由現實教室向虛擬網絡方向延伸,能夠打破現實教育的空間壁壘,賦予學生更加多樣和更加便捷的學習方法[1]。對于高校鋼琴教學而言,該模式的出現為鋼琴教學的發展與革新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助力。在這一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也在逐步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邁進,創新型與現代型的鋼琴教學體系也日趨成型。
首先,在內容方面。在互聯網信息化的推動下,信息交互及共享的速率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教師在進行鋼琴教學時,可依據互聯網之便,引入一些與鋼琴學習要點相關且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以此來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讓他們獲得鋼琴認知的深化和鋼琴能力的發展。其次,在形式方面。我們都知道以往的教學大多以課堂為中心,教師往往需要在固定的空間與時間內來教書授課,指引學生學習知識。而在互聯網的支持下,鋼琴教學將不再拘泥于固定的現實授課,教師可通過線上教學的引入來創設混合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上講不完的可以在網課中繼續講解,課堂上講解不到位的,可以在網課中進行補充。這樣一來,既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收益,可謂是一舉兩得。
首先,在內容方面。在教學實踐中,鋼琴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通過網絡手段來引入圖片、音頻、影像等相應資源,從而讓學生能更加便捷和深刻地體悟到鋼琴演奏手法、技巧等知識的內涵精髓。同時,通過影像、圖片資源的引入,還能增添課堂的趣味性和適應性,為鋼琴教學帶來更多生動有趣且科學專業的內容設計,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切實提升教學效果。其次,在形式方面。在互聯網信息化教育形勢下,教師若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就應當對教學形式加以革新,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基點,積極推動教學形式由教師主體向教師主導方向轉變,為學生創設更多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契機,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將他們推至教學主體位置,發揮鋼琴在藝術素養方面的育人優勢,以多樣化與創新化的教學形式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2]。
大學課堂較為自由,教師不再像中小學一樣嚴格要求學生課上全神貫注聽講,因此學習任務基本是靠大學生自覺完成,如果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課堂的趣味性不足,會使學生很難在課堂上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教學效果也不理想。此外,教師常年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采取單一、固化的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對鋼琴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互聯網技術下,如何以更新穎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對鋼琴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現階段鋼琴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步深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如教師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力較差,導致其未能與鋼琴教學內容充分融合,尤其在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中,這種現象最為普遍。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教師對互聯網技術存在排斥心理,這也阻礙了互聯網技術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
在鋼琴教學中,做好課前預習環節,不但能為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而且能讓學生對諸如左右手均衡、手指發力技術等知識點有更為深刻的認知,保證其鋼琴學習的有效性。在以往的教學中,鋼琴教師常常依據教材指引學生進行枯燥或重復性套路練習,而且缺乏對他們學習與思維方向的指引,導致預習效果不佳,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阻力。對此,鋼琴教師不妨將視角放到互聯網技術上來,依據該教學技術的特點,獲取優質且豐富的教學資源,然后制作精良的微課并展示給學生,讓他們能夠更精準地把握章節要點,實現高效化的預習與學習。例如,在講授“鋼琴藝術史”時,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借助互聯網上各種教學資源,設計精良的微課,將鋼琴誕生、發展、成熟和歷史上在鋼琴藝術中留下過濃墨重彩的藝術家介紹清楚,并結合教學內容設置“鋼琴誕生的契機是什么?”“李斯特在鋼琴方面都有哪些成就和貢獻?”等問題,接著將其融入預習環節并展示給學生,指引他們進行觀摩和預習。如此一來,既能給予學生別樣的預習體驗,又能讓學生更加精準地把握該章節內容的要義,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在互聯網全面普及的當下,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高校鋼琴教學的大勢所趨。通過對鋼琴教育發展趨向的細致解讀我們能夠了解到,教師在教學時應當秉承現代化的教育觀念,加強信息技術的教學滲透,在簡化學生的學習難度的同時,為其藝術思維及鋼琴能力的發展提供科技助力[3]。故此,鋼琴教師應重視信息技術的教學滲透,發揮其輔助教學的優勢,依據其形象化與立體化的特點,將那些枯燥抽象的文字講解和練習轉化成音頻或圖片,增添課堂的趣味性,豐富課堂的形式。例如,在講授穿指法和滑指法的技巧時,教師可用視頻展示著名鋼琴藝術家郎朗是如何運用這兩種技法的,他在運用這兩種技法時是如何切換和穿插的,并以此為參照向學生講解這兩種鋼琴技術手法。又如,在講授對指的技巧時,教師可展示正確的手指和鋼琴對應位置的相關影像,讓學生能夠對其特點和基本要素形成正確認知,進而創設趣味性與實效性兼備的課堂環境,切實提高教學效果,促使學生的鋼琴素養得到逐步提升。
教育實踐證明,鋼琴教師若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除了要做好預習指引及課堂授課之外,也要重視課后輔導和練習,這樣能夠深化學生的鋼琴認知。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改變以往機械化的課后輔導與練習模式,增加教學的個性化與實效化特征。例如,教師可借助微信軟件開展掃碼式的鋼琴習題練習,學生只需在課后運用微信掃一掃相應的二維碼即可進入虛擬鋼琴練習軟件進行練習,教師還可借助其統計功能,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實情,為后續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提供信息支持。此外,教師還可借助QQ、釘釘等軟件,打造鋼琴網絡學習平臺,在平臺上定期就共性問題與學生展開討論,并且通過單獨交流對學生的個性問題進行逐一輔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實現鋼琴課堂教學的延伸,讓鋼琴教學更個性化和效率化。
雖然因為課堂時間和場地空間的限制,教師無法在網課直播時詳盡地為學生示范各種鋼琴技術動作,但現如今,各種線上學習平臺已經較為完善,教師可以提前在課下自己利用攝像設備提前錄制好各種技術動作的視頻,之后利用影像后期處理技術對視頻進行處理,為每個動作都搭配上詳細的動作要領文字講解。并且,為了防止出現學生訓練時技術動作不規范而不自知的情況出現,教師還可以將那些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動作也錄制到視頻課件中,讓學生在訓練時有據可依。教師在錄制好教學視頻課件之后,便可以將其上傳到學習平臺上,讓學生下載觀看并進行練習,學生也可以在練習時將自己的訓練細節全方位地錄制下來,之后將這些視頻發送給鋼琴教師,鋼琴教師便可以通過觀看視頻發現學生訓練時存在的問題,之后通過電話、微信語音、微信視頻等方式對學生開展一對一的詳細指導,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獨自訓練時的問題并改正,進而提高鋼琴網課的教學質量。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師要逐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養,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在鋼琴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鋼琴教學質量。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興趣激發入手,調動學生對鋼琴學習的欲望,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借助互聯網技術深化鋼琴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用信息技術搭建課內外溝通的橋梁,逐步使互聯網技術與鋼琴教學內容深度融合,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