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市現代服務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遼寧 撫順 113014)
眾所周知,目前大部分語文施教者普通話并未達到二甲水平,上課時偶爾就會說出幾句方言,這對普通話教學是不利的,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發揮著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作用,若普通話水平并未達標勢必會對學生講普通話的水平產生影響,如此很有可能拖慢職業教育對普通話的推廣腳步,學生語言文字水平也就很難實現提高。所以,只有加強推廣普通話在職業教育的作用,才能實現職校學生講普通話能力的全面提升。
每個地區都具有自己的本土方言,由于學生長時間在方言區生活,很有可能具有濃重的地方音,一旦成為習慣將很難改變,在此基礎上,何談普通話朗讀教學。例如,有一次我去外校聽課,一名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說道“一天我去北貨大樓…”他就將“百貨大樓”錯誤的讀成“北貨大樓”,這位老師繼續說道“請同學們跟‘餓’(我)讀,么子(麥子)”這時學生也跟著齊聲朗讀“么子”,此時老師錯誤的將麥子讀成么子,讓學生無法準確的朗讀,其中還有諸多方言中分不清“h”和“f”、“n”和“l”,還有些鄉村地區分不清平舌和翹舌、前鼻音和后鼻音等,這些都是職業教育推廣普通話中的嚴重阻礙。特別是年紀大長時間應用方言的施教者,也十分不利于學生講普通話。但若是教師以此為理由,做到“揚長避短”,揚其技能之長避朗讀教學能力之短,是遠遠不夠的。著名的語言學家曾在演講中提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全是些年過七旬的老者,他們的普通話講的并不好。若是連他們的普通話講的都不好何談普通話的推廣呢?”因此,在職業教育中強化推廣普通話意義重大。
現如今,社會交際中占據獨特地位的就是口語表達能力,在一些公共服務公關、旅游、貿易、投資、外事中,口語表達能力通常決策著事業的成功與失敗。為此,語文教師必須對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給予重視,通過學生喜聞樂見朗誦與朗讀的藝術方式,對學生口語表達水平進行強化訓練。朗讀藝術家將普通話作為主要依托,通過調動情緒、重音變化、語速、語調、語氣,或是排山倒海、氣貫長虹、剛勁與激蕩,或是金潤心田、曲折委婉、柔美溫馨的方式,使文學作品的內涵再現,通過聲音重塑的人物文學作品形象,將聽眾引入創設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使他們的心靈獲得高尚情操的凈化與藝術魅力的熏染。聽者在大飽耳福的過程中,其審美情趣、道德理念、文學素養也并獲得了潛移默化的熏染。朗誦與朗讀作品包括中外故事小說、古今散文、古今詩歌、舞蹈戲劇中的臺詞等。通過對名家表演的多加觀摩和朗讀,對其表演時的重音、語速、語調、語氣等處理細節的技巧進行細細揣摩,這不失為一條提升學生藝術素質的捷徑。語言施教者肩負著推廣普通話的主要職責,所以社會發展對于語言施教者寄予較高的期盼。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強調四項基本功,即聽、說、讀、寫,然而職校學生素質方面等因素,語文教育長期并未將重視“讀、寫”輕視“聽、說”的問題進行合理解決。在傳統的教育思維中,只要是形成會說的詞語有口腹蜜劍、甜言蜜語、花言巧語等,這些詞語大多都是貶義,而“訥于言”成為了君子行為的原則。伴隨信息化時代的飛速發展,其對口語表達要求更強烈,現代化事業單位在招募員工中比較重視其的口語表達水平。當下我國機關單位的錄用機制通常都是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諸多筆試成績優異的研究生及大學生,只是因為“訥于言”而被淘汰。
“普通話教學流程”作為訓練型課程,其知識意在對學生普通話的指導訓練,以此來實現練習隨意性與盲目性的合理減少。通過評析與示范,處理“練什么”的相關問題:訓練檢測與總結評議等,處理“如何練”與“訓練評價”等相關問題,比如說:只要分清平舌與翹舌,即可進行專門訓練。
學生養成良好地講普通話技能無法脫離重復訓練與實踐。所以需要結合課內與課外的教學模式,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師演練與學生課外練習;結合教育和校內外的社團活動以及社會實踐類活動。形成一個以教學課堂為主導,各級各種活動與社會實踐性活動互相溝通及配合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
職校普通話教育的重點在于通過對現代化視覺與聽覺媒體的運用,訓練學生的普通話。通過音像磁帶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視聽資料,運用現代化計算機設備以及網絡化教學設施,結合傳統教學中教師對知識枯燥的講解教學模式和現代化教學模式,從而達成預期的普通話訓練成效。
綜上所述,就職業教育的教學特征及其職校學生的就業特征來說,普通話教學任務任重道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說普通話的重要性、實用性進行積極宣揚,讓每位學生都能對方言主動放棄,講普通話,從而實現語言文字的標準化及規范化,讓學生占據應試招聘中較高的優勢,加大就業機會,并發展向更加寬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