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泰安市泰山區徐家樓街道辦事處宅子小學,山東泰安 271000
新課改要求廣大語文教師不僅能夠引導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而且應該借助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理解、欣賞、傳承能力,不斷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在還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機制下,是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普遍缺失的內容。而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開始階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對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進行論述,希望能給廣大的小學語文教師工作者提供參考。
評價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否有效,主要評價標準在于學生的學習成果、體驗以及速度。其中學習成果主要體現在學生通過語文教學發生怎樣的改變,具體包括知識的儲備量以及對知識理解程度的加深等;學習體驗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感到有所收獲,面對學習的態度以及對教學活動的興趣;速度是指學生在學習某些知識時所耗費的時間成本,也就是常說的效率。
過去的授課中,教師一直在講,可以說是把控著整個課堂,沒有去顧及學生的感受。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面對嚴厲的教師和平淡的講述,漸漸燃盡了小學生當初的熱情,不能主動參與其中。教師總是生硬地將知識塞給學生,便完成了授課,卻不知學生已經有所抗拒,產生了倦怠的情緒。長期下去,沒有理解的知識堆積在一起,學生也沒有能力去克服,失去了興趣。一旦離開課堂,學生便將學習扔在腦后,并不想再去觸碰,使課堂教學效率降低。
目前,在授課時,教學目標有所偏移,總是覺得學生應該需要學習這些,而不是去了解其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師過多的按照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記憶詞句,去完成練習,可以說是忽略了學生的能力培養,同時教師預想的授課效果也完全沒有達到。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主要手段,將學生帶入所學內容的情境之中,提高學生的專注度,由此達到高效教學的效果。具體可從三個角度為學生提供學習情境。首先,需結合生活實際。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尚未成形,且在學習新知識時更偏向于形象化的思維模式,需要借助以掌握的內容去理解新內容。對于語文教學而言,若完全與生活脫軌,會提高學生的學習難度,由此提升教學難度,學生無法準確理解文中的意思。三年級屬于小學的中年級階段,是過渡時期,教師應注重轉變學生的思維模式,并適當提高內容的難度,更深層次地挖掘文本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將課文和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幫助其理解并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例如部編版三年級教材中有一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海底世界視頻,并詢問學生在生活中見到的海底動物都有何特點。由此引入課文,有助于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拉近文字與學生的距離。
還可借助音樂構建教學情境。不同的音樂風格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能夠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課堂的活躍度及教學的感染力,在“枯燥”的課堂教學中注入一絲清涼,使死板的文字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對于部分無法通過語言描述使學生充分理解的內容,可以借助音樂傳遞情感。例如,在教師示范朗讀以及學生朗讀時便可以合適的音量播放適宜的音樂,有助于刺激學生的情感,更容易進入文字的世界中,在朗讀《大自然的聲音》一文時,教師可以播放類似于森林環境的音樂,較為舒緩。該種創設情境的方式較為適用于小學生,有利于教師展開教學,同時,還有利于突出課文的人文特點,使學生更為深刻地體會到文本中所表達的情感。
語文課堂總是在預設和生成中不斷發展的,預設,只是提前安排,是一種計劃,計劃自然趕不上變化。在語文課中,生成才是核心,因為學生是活動的,他們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中,不能按部就班地照預設去進行,而要及時根據學生的表現、課堂的變化調整預設,促進生成,這樣才能讓語文課更精彩。
如《誠實與信任》中“我環顧四周,看不見一個人,便在路燈下寫了一張字條,壓在小紅車的雨刷下”的句子理解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該段落,學生閱讀后就提出了問題“老師,什么是‘環顧’???”有的學生也說“既然沒有人,為何他不一走了之呢?”此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查字典,了解“環顧”的意思,然后討論“我”為什么要留字條?如此,學生在自主查閱中掌握了“環顧”的意思,在討論中更好地明白了“誠實是做人起碼的要求”的道理,整個課堂在自主和探究中得到了升華。從這一點看,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質疑是尤為重要的
思維導圖是近幾年較為常用的教學方式,主要用于整合知識點,梳理相互之間的關系。在常規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會在不加課堂導入的情況下直接進行新課的教學,部分教師會要求學生進行課文預習,但一般不會對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檢查,給部分學生投機取巧的機會,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自我檢測。此種模式下,學生仍舊處于被動地學習地位,未能在正式學習前對所學內容有大致的概念,根本無知識框架可言。若始終以此種形式進行教學,極易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相應的教學有效程度也會受到影響。而利用思維導圖,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建立思維導圖,由此強化預習的目的性,提高預習的效率,使學生的腦海中擁有大致的框架。之后經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調整思維導圖,并加以補充,借此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影響。同時經常使用思維導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例如,學習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時,大部分學生已經看過此則寓言,在課程預習階段,教師可為學生列出大致的框架,以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具體可將《守株待兔》分成起因、經過、結果以及蘊含的道理四個模塊,為給學生提供補充導圖的思路,教師可直接給出事情發展的起因,如古時有位種田人,每日都會到田間干活,然而有一天,一只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其余的三個模塊需要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加以整合并填上。大部分的小學生無法完整補充導圖的內容,但此種方式可以促使學生形成對整個故事的框架,有助于其在文本中獲取關鍵內容,保證預習的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借助思維導圖,強化整體的邏輯性,并與學生共同完成導圖,由此深化學生對該則寓言的影響,并體會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對于完整的語文學習流程來說,可以分成課前部分,課堂部分,課下部分。
對于這些環節的完成,小學語文教師參與的主要環節是課堂部分,而課前和課后部分需要學生自主完成,故教師可以在課堂部分采用小組合作模式學習,從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課前和課后部分。而且這一教學模式也有利于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響應新課改教學要求的有效舉措。
例如,在學習《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班級中采取小組教學模式,將班級劃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在每一個小組中設置一個小組長。這里需要注意,由于小學生的學習經驗少,還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故為了更好地學習效果,教師可以提出幾個問題幫助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小組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先設計好導演案的問題,然后要求學生按照導學案的問題去課文中探索。本課學習還要求在規定時間內速讀,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時間要求。在問題的導向下,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后,在進行以組為單位的交流探究,完成后對于學生遺留的問題,教師便可以統一集中為學生進行點撥講述。在此過程中,不僅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學生自主交流和探究的能力。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內容和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因而,若想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需要充分運用該學科的特征,突出其生活化及實用性,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借助其對生活的感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掌握。
例如,對于三年級階段的學生,教師應適當提高對其寫作能力的培養,通常會安排觀察性的寫作任務。教師在設置觀察對象時,不應隨便擬題,但可適當提高觀察的難度,以強化其趣味性。常規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安排學生觀察小動物、植物等,雖然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細心,以及對周邊事物的觀察意識,但長此以往,觀察的對象和方式較為單一,極易使學生喪失興趣,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此,教師可結合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為安排觀察及寫作任務。如觀察父母用手機的情況,學生回家后便會觀察父母使用手機的情況,如隨意拿起手機的次數、看手機的時長及內容等,除使用手機外,在家是否有其他的活動,如看電視、看雜志、做家務等。該種觀察作業,容易激起學生對父母的好奇心。又如,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觀察,如偏食、懶惰等問題對自己的生活以及學習造成何種影響。通過此類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意識到自身以及父母的不良習慣,以便從中吸取教訓,自覺改變自身的不足之處。該種觀察類的作業與常規的觀察實踐活動相比,更具有教育意義,促使學生觀察日常不會注意到的細節,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同時,還有助于改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成長,許多老師開始重新調整教學策略及思路,以有效教學為切入點,在引導和鼓勵學生的過程之中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以及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新的改革背景之下,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和形式產生了極大的變化,這一學科對學生以及老師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了保障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應用,老師需要以有效教學為原則,通過教學策略的改革以及創新來推動教學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積極構建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