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勝麟 西北民族大學
我國的藝術歌曲是藝術與歌曲的結合,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較強的藝術性。把中國藝術歌曲應用在高校聲樂教學中能夠提升學生對音樂文化方面的修養(yǎng)和學習興趣,所以在高校的聲樂教育中,藝術歌曲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其價值和作用獲得了各大高校音樂教師的推崇。本文討論有關中國藝術歌曲的特征,再研究將其應用在聲樂教育中的價值。
19世紀,歐洲興起了浪漫主義,也出現(xiàn)了藝術歌曲,它是那個時期浪漫主義的重要音樂載體。而藝術歌曲是18~19世紀十分盛行的一種抒情歌,其曲調表現(xiàn)力很強,表現(xiàn)手段和作曲技法相對其他歌曲較為復雜,且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集鋼琴、音樂、詩歌三位一體的特定體裁。我國的藝術歌曲是作曲家基于文學詩詞,使用詩歌的創(chuàng)作手法,結合本民族語言特色和民族氣質與情感創(chuàng)作而成。本文主要討論如何正確理解其創(chuàng)作本質、特點和風格,望以此推動我國藝術特色的發(fā)展,將本國在藝術歌曲上的創(chuàng)作風格變得多樣化,更具有藝術性與時代感。另外,藝術歌曲作為我國藝術類院校教學第一選擇的曲目,在培養(yǎng)學生聲樂綜合素質上都具有普遍性。因此,需要對我國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價值和應用問題加以重視。
中國藝術歌曲在逐步形成的過程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我國民族歌曲雖然發(fā)展時間很短,但是其本身具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色。而且,其創(chuàng)作題材內容廣泛,有很多歌曲如《花非花》《思鄉(xiāng)曲》等都取自我國古詩詞作品。這類作品情感豐富、立意高遠,是我國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高校老師可以選擇使用趙元任的《秋種》《聽雨》等音域適中、結構短小的歌曲作品。用發(fā)聲替代歌詞練習,進行氣息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氣息節(jié)控能力。另外,在進行發(fā)聲練習中,老師可以使用黃自的《玫瑰三愿》當作練習素材,指導學生學會發(fā)出清澈透亮或細膩多變的音色,加深學生對發(fā)音知識的認識。
詩詞歌賦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同樣也是對我國藝術歌曲影響最大的文化因素。我國藝術歌曲雖是舶來品,但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汲取了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結構框架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我國藝術歌曲在風格和品質上,在藝術歌曲歌詞、唱法以及表現(xiàn)手法上十分相似。中國風的歌詞、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成為我國歌曲的外在符號,而每個文化符號都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和標志,如《大江東去》《思鄉(xiāng)》都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和其精神寫照。高校作為造就人才的陣地,在聲樂教學上要重視對學生德育、美育教育的重要責任。深入挖掘藝術歌曲中所含有的民族精神,用音符為介質傳播先賢的偉大思想,弘揚民族精神與文化,增強學子的群體意識。
高校聲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傳授知識,經(jīng)過有效的聲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聲樂潛能,提升學生的聲樂能力。藝術歌曲都具有豐富的美感,不僅表現(xiàn)在旋律、意境上,還體現(xiàn)在歌曲的技巧、形象以及語言方面。聲樂教學的目標是高校聲樂教學未來發(fā)展的方向,需依靠外界條件實現(xiàn)。把我國藝術歌曲應用到高校聲樂教學中,不但能夠拓展音樂教學的途徑,也能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還可以提升課堂教學趣味性和有效性。其原因是藝術歌曲在塑造形象、情感表達、意境營造上的方法已經(jīng)十分成熟且形式多樣,有許多歌曲如《清平調》《故鄉(xiāng)》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教學參考性,老師可將其作為素材,對學生講述歌曲背景故事、語言知識以及伴奏知識,一起討論如何通過場景、感情以及角色傳達所要表現(xiàn)的戲劇性和聲樂效果,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教學效率。例如,“故鄉(xiāng)”的教學,在鋼琴的伴奏下具有西方和聲小調的特色,同時又兼具了我國民族聲樂的特點。聲樂作品對伴奏有很高的要求,老師可讓學生通過對演唱技巧的學習和討論,協(xié)助他們樹立一個正確的歌唱藝術理念,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我國藝術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所以在聲樂教學中高校聲樂老師一定要積極利用藝術歌曲創(chuàng)新聲樂教學內容、手段以及模式,提高學生的演唱技巧,使學生通過對音樂文化的知識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與思想水平,從而發(fā)揮藝術歌曲應用于聲樂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