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紫帆 (寶雞文理學院)
在普通學校藝術教育中,合唱是最重要的構成部分,也是進行小學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將合唱教學融入到小學音樂之中不僅能提升學生歌唱能力,而且能夠增強學生之間的協調能力和合作意識,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有很重要的作用。持續性的合唱訓練,對于樹立學生自信心以及合作能力有重要的價值體現,并且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態度與能力。“新課標”中表明:“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由此可見,合唱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舉足輕重的意義。
相較于國外世界合唱教育發展的水平,我國學校合唱教學與之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特定的歷史緣由,我國的合唱教育以群眾歌詠為基礎,但是合唱并不等同于歌詠,合唱教學與學生的欣賞水平有一定的聯系,要想讓合唱有一定的發展,必須培養合唱欣賞者并且組織更多的學生來參與到合唱訓練中。合唱是一種多聲部和聲藝術,要求聲音統一且均衡并富有一定的含蘊。[1]而歌詠則是以齊唱的單聲部旋律為主,聲音以音量大氣勢強取勝,這與合唱的要求是相悖的。目前,我國一些學校的合唱訓練還處于初級階段,在日常訓練中還是在以人數多、氣勢震撼為主要訓練標準,再集中起來訓練一段時間就不了了之很少排練了。這些也成為了合唱教學與國際化藝術接軌的瓶頸之一。但近年來,我國出現了一些優秀合唱團,如北京陳經倫中學“經倫之聲合唱團”、“廣州市少年宮合唱團”、中國銀河童聲合唱團等,讓我國的合唱教學不斷發展并且走向國際藝術教育。
首先是發聲練習,這是合唱訓練的初始環節,發聲方式相較于日常說話是有明顯變化的。唱歌時喉頭應該在正確的位置穩定,牙關打開、舌根下巴要放松。可以讓學生用“微笑”的方式將“笑肌”抬起來,這樣能夠達到唱歌的最佳狀態;第二,咬字吐字,指的是字頭,發出的字應短、輕、準,根據不同的合唱作品的情感表現,調整發聲的狀態;第三,呼吸是進行合唱訓練的基本能力,有兩個過程吸氣與吐氣。吸氣時背部應挺直,不應聳肩,橫膈膜處慢慢擴張。吐氣時應保持住吸氣的狀態,控制氣息然后均勻向外吐出。除以之外,唱歌應有氣息的支撐點,進行合唱時用的是胸腹式呼吸;第四,共鳴是聲帶受到氣息的沖擊從而發出的聲音,洪亮、飽滿的聲音效果就是由此發出,頭腔共鳴又稱作“頭聲”,在日常訓練中要有準確的呼吸練習,要循序漸進不能夠急于求成。
在童聲合唱訓練中加入“柯達伊手勢”可以提升兒童對音高的敏銳度。這是可以輔助學生掌握基本音的高低手勢,把這種教學方式加入合唱訓練中特別實用,如學生哪個音沒有唱準,教師做出手勢后,學生就能夠明白音準以及音高的具體位置在哪。在排練合唱時,一些旋律會有三度、五度的小跳和大跳,兒童會出現音高不夠或是唱不準的情況,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會互相影響,這樣就要把難唱的部分單獨拎出來,用“柯達伊手勢”進行輔助訓練。[3]這樣利用手勢教學,這些音高變的更加形象,也讓學生能夠了解兩個音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唱好音程。而在多聲部和聲學習之中,教師也可以運用“科爾文手勢”,左右手分別代表不同的聲部,即低聲部和高聲部,訓練時在一個聲部訓練穩定之后再進如下一個聲部。在合唱訓練中善用“柯爾文手勢”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空間感以及樂感,是很好地輔助教學手段。
在進行二聲部合唱教學中,有一些同學的音準感相較于其他同學較弱,這種情況就可以進行另一種輔助教學方式,即利用樂器教學。在學生唱之前先用樂器彈奏出每一個聲部單獨的旋律,然后在進行多聲部旋律的彈奏,這樣聆聽環節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二聲部音樂的和諧統一。聆聽之后讓學生進行分組演唱,分別為高聲部以及低聲部,且每個聲部加入樂器進行伴奏,這樣學生就會跟著樂器音色來找準音。口風琴對于音準校對有很大的作用,在訓練進行中,可以在每個組選出兩個同學伴奏結束后輪流交替進行,這樣也會幫助提高學生對音準的敏銳度。但是樂器音準教學只是一種輔助的音準訓練手段,在日常訓練中使用次數應減少,不應該成為主要方式,最重要的還是聆聽讓學生自己找準音高,建立一種內心聽覺,也不應讓學生對樂器產生一種依賴感。
首先,教師要有幽默的教學風格,幽默是最好的讓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如果長時間的進行合唱訓練,這一過程是極為枯燥的,學習專業的音樂知識時難免會出現音準偏差以及聲部的層次不鮮明等問題,如果教師此時表現出一些負面情緒,也會讓學生產生不愿意繼續唱下去的情況,久而久之合唱團訓練效果就會越來越差。但是此時教師用幽默的方式去化解這種情況就會好很多,如講一些和音樂有關的笑話或者是幽默的話逗樂學生,這會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訓練分為更加輕松愉悅。
第二,運用趣味性高的排練方法,教師應根據合唱團兒童的心理特征,選擇一些適合兒童歌唱的方法,去激發他們的注意力以及興趣。比如在訓練中可以結合體態律動、音樂游戲、模仿演唱等方式去讓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從而獲得直接經驗。[2]發聲時可教學生做一些“呼吸操”、“氣息操”,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控制氣息;其次運用體態律動的教學方法,在訓練中加入律動操,按照節拍來進行動作的編排,也可以設計一些小的音樂游戲,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這會極大的增加訓練的趣味性,訓練也不會變的枯燥乏味。
第三,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親和熱情的態度去和學生相處,用平和溫柔的語氣去和學生交談。這樣會增加師生之間的信任感,學生有進步時要去鼓勵他們再接再厲,出現一些小差錯也不應批評,應去安慰學生下次做的更好。學生對教師有所信任以及依賴,也會極大的增加合唱訓練的效率和效果。
合唱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兒童和聲感,和聲感與音高節奏等音樂要素相比要困難許多,音高節奏等都可以在日常的音樂課學習中得到體驗,唯有和聲感必須通過合唱形式來訓練。在傳統的合唱教學中,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會從音階以及節奏的練習開始,為避免訓練變的枯燥乏味,將這種基礎訓練加入到歌曲之中。卡農輪唱是每個聲部唱同樣的音調,合起來演唱就是多聲部合唱,也就讓學生感受到了和聲的美感。且輪唱的體裁一般都比較短小,學生學起來較為容易,也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興趣。輪唱訓練應從二部開始,然后逐漸增加為三部、四部,學生喜歡的輪唱曲也可以經常用來復習演唱。這種多聲部的訓練可以讓學生有空間感有和聲感,也是合唱訓練的一種輔助性教學手段。
綜上所述,想要提升童聲合唱的水平,達到一定的演唱效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更新教學觀念,形成開放性教育理念,避免走入合唱訓練的誤區。只有讓學生踏踏實實的訓練基本的合唱能力,才能讓日常的合唱訓練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這不僅能夠讓學生保持對合唱的興趣,而且還會讓學生真正的喜歡和熱愛合唱,在合唱訓練中收獲更多自信心,實現更全面的發展,同時還會讓合唱團走的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