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家蓉 王茜
(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附屬小學,四川 成都 610000)
為豐富教學實效性,在教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提高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因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因而就需要教師在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優秀的文化滲透到小學德育教育的教學中,去深化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和價值,讓優秀的文化緊緊植根于德育教學內容里,使之與德育教育融為一體。讓中華民族燦爛的傳統文化以另一種形式得到繼承和發揚。
小學德育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舉止文明、誠實守信、尊重他人、守時惜時、懂得感恩、勤儉節約、遵守秩序、講究衛生八項內容。而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內容,遠遠不止這八項,從某種程度上說,傳統文化幾乎涵蓋了小學德育教學的全部內容,但由于小學德育教學的內容分布是很細節化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大范圍的文化體現,在某些方面并沒有提及德育的內容,這也并不影響兩者的兼容。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包含文明禮儀文化、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團結互助的良好品德、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等等,這些都是在小學德育及教學中應該滲透的優秀文化。我國素來就有文明禮儀之邦的稱呼,文明禮儀是中華民族最為突出的特質,在小學德育教學中重視學生文明禮儀、思想精神、道德素質的的培養,能夠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得到有效地規范,能夠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能夠在小學階段幫助學生清晰地認知世界和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有效熏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內化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且使其燦爛的文化深入到精神內涵中,養成優良的品德。
在小學的德育教學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最關鍵的就是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中德育素材的挖掘。首先,小學德育教師應該在小學德育教材中增加豐富的文化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的形成對傳統文化的理性認知,之后再發揮出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育人功能;其次,教師要注重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德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課堂上可以采取舉例子、話經典、評優劣的方式,把傳統文化直觀地擺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文化的沖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是精神層面上的,也有躍然于紙上留存的文化,例如:書籍、文獻、經典著作等等。所以,教師在德育教學中,也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將某些晦澀文化知識用圖畫、影音、動畫等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深刻的理解文化,以及接受文化。
傳統文化在小學德育中的滲透還可體現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在實際的小學德育教學中,為了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地滲透進教學中,教師可以定期的在班級里舉辦相關的實踐活動,例如:經典著作的誦讀比賽、優秀人物事跡的演講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品格。
中秋節是闔家團圓的節日,可以借用班會課開展活動。
其一,課前整理資料,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生在課前進行資料整理,感受中秋節的傳統文化魅力,學生反饋: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國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圓圓的月亮象征著團圓。中秋晚上,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月餅,還有其他各種鮮果、干果。學生在分享搜集的信息的同時,也是分享了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源,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其二,課中活動感悟,分享團圓的感受。孩子們在班會課上,提出了中秋的意義在于全家團圓。班委干部提前為全班同學準備了月餅和鮮果,每個孩子的月餅分成了六等份,小組分享不同口味的月餅,“分享”滲透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團圓”的氛圍在教師中彌漫開來。在課堂上,孩子們不僅分享了中秋最有代表性的美食。其中,孩子們最喜歡的莫過于流傳度最高的《嫦娥奔月》了。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多余的太陽,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同學繪聲繪色的演繹中把課堂氛圍推向了高潮。
其三,課后感悟,和家人一起分享課堂所得。孩子們在中秋佳節,回家和家人歡聚一堂,品月餅,賞明月。老師在課堂上在孩子們故事分享的基礎上,補充《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故事,讓孩子們把故事帶回家,分享給家人,給自己的家庭中秋晚宴帶來傳統故事的滲透。
一節有效的班會課,不僅要讓孩子課前有所準備,課堂有所感悟,課后能有所操作實踐,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每個細節中,學生才能有所得。
在小學的德育教學中,不應該只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的幾十分鐘,更重要的是對德育教育進行有效地擴展、延伸,使傳統文化在課堂之外也能滲透進小學的教育里。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和理解,積極主動的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僅僅依靠課堂的教學效果是十分有限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學生的課余實踐進行文化的有效滲透,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也能領悟到傳統文化帶來的影響。教師也要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里自覺的收集和研究傳統文化,使學生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帶來的震撼,從而強化學生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與驕傲感。
現在很多孩子在家備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寵愛,但是他們卻不懂得尊老愛老,很多學生厭煩老人的嘮叨和管教,感覺和他們有代溝,沒有共同話題,因此不喜歡和老人在一起,甚至對老人大喊大叫。因此,有必要借著重陽節的機會,結合家長的力量,和學生探究重陽節的來歷,了解重陽節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于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家長作為孩子們的第一老師,在家做好尊老敬老的榜樣,家長恭敬地給老人奉上一杯茶,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孩子,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家長的感染下滲透進孩子們的靈魂。
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滲透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新課程德育教學改革的具體要求。因此,就需要小學德育教學老師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德育教學方面的效用,不斷提升其滲透作用,提高小學生的素質教育的發展;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人格品質,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