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
(遼寧省本溪市化學工業學校,遼寧 本溪 117000)
”三全育人”是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了以學校為主,家庭,社會為輔的三位一體的育人格局。對中職院校實行“三全育人”模式, 能夠加強教育主體間的溝通與交流,形成家庭參與、學校負責、社會監督的育人體系。新時期這個大環境,從整體上把握”三全育人”的精髓, 進行三個方面整合,構成一個系統的德育模式, 是推進中職院校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加強學生職業技能發展的必然要求。
家庭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教育力量和優勢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中職學生家庭教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中職生家長來自于各行各業,文化層次、個人修養、心理差異很大。有些家長對自己的現實狀況不滿意,就把這種對工作不滿的抱怨、對社會的抱怨等不良情緒帶到家庭中,滲透到對孩子的日常教育中: 有些中職生家長即使和孩子有交流,也是消極抱怨的多,積極引導的少;有些家長針對目前就業難等問題,平時愛發牢騷,不自覺地就把自己的這種消極情緒傳染給了孩子;還有一些家長見不得“孩子沒出息”,一旦孩子達不到他們的期望,便覺得孩子辜負了他們,常常“笨蛋” “沒出息”之類的否定性語言傷害孩子,其結果不僅給孩子身心帶來嚴重的傷害,還會造成子女與家長感情上的對立。
部分學校在實際工作中,不重視學風建設,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課堂教學較呆板沉悶,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設備不能滿足學生學技能的要求,實習實訓的課程太少,理論學習過多。同時學生沒有升學的壓力也沒有合理的競爭機制,對學習缺乏目標,與社會缺乏必要的聯系等,這些都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外在重要因素。從而導致“三全育人”的思想未真正落到實處,在管理服務與育人的規范方面缺乏監督,這樣不僅不利于提高教育水平,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
如今,社會發展和導向使中職生的價值觀越發體現出了與之相適應的“市場性”。 “自我”、“個體”等詞在當代中職生中已經很流行,大部分人都以自我為中心。凡是對我有利的,我就善待它,凡是對我不利的,我就拋棄它、鏟除它。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個人價值取向的問題。其次,“錢”字越來越重要。 “窮得光榮”的傳統價值觀念不見了,拜金、炫富、享樂主義到處滋生。無論干什么工作,都談“錢”和“關系”:甚至還出現了傍大款,“富二代”開名車逛校園招搖等現象。
調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工作的積極性,爭取家長主動配合學校教育工作。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長會集體指導家長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孩子,同時通過家訪、電話、微信溝通、請家長來校等方法進行個別輔導,提高家長的家教水平。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只有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
學校在實際工作中,要加大管理服務能力,加強服務意識。通過標準的工作規范,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水平。在新生入學教育中,我們可以通過新生人學教育課、軍訓、班會、實習、社會實踐、技能比賽等方式對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通過軍訓可以培養學生的守紀律意識;通過課堂專業教育和技能比賽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通過班會和主題團日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實習、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和社會適應能力。
中職生所獲取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還包括家國情懷、公民意識、行業規范等社會責任。因此,實現自我價值、關注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關注全人類及生態文明和諧發展都是中職生應該具備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全社會要號召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如禁毒、長跑活動、利用節假日去養老院幫助孤寡老人、文明城市創建等。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時候,不斷提高社會責任能力,使他們能自覺地承擔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具有報效社會、服務人民的能力。這不僅僅是個人生命的主旋律,也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部動力。
“教先從家始”,要使家庭教育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效補充,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必須做到目標一致、觀念一致。離開了和諧、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就會失去應有的效力。只有加強家庭、學校、社會的緊密聯系,使之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促使學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