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杰
(上海音樂學院,上海 200031)
巴赫被譽為“西方音樂之父”,其音樂作品與其他偉大的作曲家作品不同,包含深刻理性的邏輯美,《六首無伴奏組曲》是提琴的圣經,托特利等偉大提琴家對作品做出極高的評價,任何演奏過巴赫無伴奏組曲的提琴演奏者都能做出自己獨特風格的詮釋,原因是作品自身博大深邃,作品距現代相隔300多年的時間,在欣賞不同詮釋中會發現作品的偉大,但對學習作品演奏者也帶來了困難。本文分析巴赫《六首無伴奏組曲》作品創作特色,從作品創作背景入手,分體選曲結構特征,藝術特色,探討作品演奏的技巧表現,為提琴愛好者提供新的啟發。
巴赫的作品中具有理性思維與人文情懷,與其所處時代密切相關。中世紀,歐洲音樂及各類藝術與日常生活融合,在貴族與統治者階層出現大量有很高音樂天才的人物,大多支持音樂事業,使巴赫家族以音樂為生成為可能。時代的演變將歐洲從古老宗教統治的中世紀剝離,巴赫出生于1685年,德國南部地處意大利通往北海的交通要道,隨著科技發展,美洲大陸被發現,大量商品從印度運往歐洲,此時爆發以歐洲為主要戰場的世界大戰,使德國人口銳減。隨后戰爭伴隨的瘟疫疾病爆發,巴赫家族很多人死于瘟疫。在德國漫長的貧窮時期,出現很多巴赫等眾多偉人[1]。
巴赫從小生活在德國貧窮的背景下,九歲時父母去世,在管風琴師哥哥約翰的照顧下生活,十幾歲遠走他鄉以音樂謀生,為神圣的宗教譜寫虔誠的樂章成為巴赫的日常工作,巴赫在世時僅是小有名氣,在平淡的生活中造就了巴赫偉大的成功。
巴赫出生于德國著名的音樂世家,在父親的影響下學習小提琴與中提琴,此后不同生活階段經歷人生轉變創造出偉大的經典音樂作品。其作品幾乎囊括所有音樂題材,每部作品都包含深邃的思想,為歐洲音樂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巴赫受人文主義影響,看到音樂為人民服務的趨勢,使音樂逐漸脫離依附宗教的模式。巴赫還大力發展主調音樂,深化復調音樂,提高音樂的表現力。
巴赫是歐洲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將西歐不同民族音樂風格渾然融合,他的作品代表了當時音樂文化最高境界[2]。《六首無伴奏提琴組曲》如同音樂寶庫中的光彩鉆石,代表純音樂的復調作品。作品中有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巴赫創作組曲時,人們對大提琴樂器缺少認知,當時大提琴在樂隊中僅起到演奏低音的作用,巴赫為立式維奧爾創作了三首大鍵秦伴奏奏鳴曲,作品以復調音樂為創作手法,作品聲音完美,音樂結構精細縝密,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
巴赫小提琴組曲手稿明確注釋完成于1720年,巴赫來到科騰宮廷任職,在房龍《巴赫傳》中的插圖顯示巴赫的平靜生活,此時期創作出《六首無伴奏組曲》。巴赫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發展的集大成者,廣泛吸取意大利、英法德等國家創作技法,將復調音樂發展到登峰造極的高度。《六首無伴奏組曲》結構采用組曲形式,舞曲來自歐洲各地,由法國的庫朗特舞曲、德國的阿拉曼德舞曲和英國的吉格舞曲等組成。大提琴組曲顯著特點是復調音樂寫作,21世紀自然音樂體系調式逐漸被取代,雙調性音樂成為作曲家寫作的主流,其源于光怪陸離的城市生活,復調音樂的思想內涵遠離當今時代,使巴赫的音樂在當代煥發獨特的光彩。
復調音樂誕生于9世紀,由巴赫發展到極致,由于巴赫所處時代德國貧窮,缺少純粹感官刺激,在貼近自然的生活中接受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各類文化思想沖擊。聆聽演奏巴赫的音樂作品可以感受到某種深邃的思想,使現代社會滿足感官刺激的人們窺到新的世界。經歷了漫長黑暗的中世紀后,人們對巴赫的音樂視而不見[3]。期間只有海頓、貝多芬發現巴赫是音樂天才,門德爾松將巴赫的《馬泰受難曲》搬上舞臺,但長期的埋沒時間使音樂家與聽眾失去對復調音樂的傳承。如《六首無伴奏組曲》沒有手稿留存,在許多提琴家修訂下加入大量指法形成多種版本。
演奏巴赫《六首無伴奏組曲》的難點在于作品時代距今久遠,大提琴演奏復調音樂不同于鋼琴,作品有練習曲般的深邃內涵,因此,不同音樂家對巴赫《六首無伴奏組曲》有不同的詮釋。組曲的手稿是偉大的西班牙提琴家巴勃羅十三歲時在一家二手商店發現,其在25歲時公開演奏,初次傾聽對其獨特處理方法感到不適,卡薩爾斯的演奏充滿激情。卡薩爾斯說,巴赫擁有的情感都發自內心靈魂,其音樂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心靈深處。
卡薩爾斯是和平主義者,組曲伴隨卡薩爾斯度過兩次世界大戰。卡薩爾斯發現巴赫的組曲作品后,全世界大提琴家對作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由各國偉大的大提琴家編訂的版本廣泛流傳。研究不同版本的作品如同與大提琴家交流[4],但在演奏巴赫時必須對照參考手抄本,才能詮釋做出自己對巴赫情感的詮釋。對詮釋巴赫的不同派別分為理智與情感的對立,一種演奏認為巴洛克時期要遵從時代音樂審美,應忠實體現嚴謹的結構,較少投入個人情感。巴赫的作品像精巧的數學模型,似乎不像現代音樂有確切表達的情感,可以說結構精巧嚴謹或刻板冰冷。
情感派認為不應拘泥于巴洛克風格局限,要感染聽眾情緒,馬友友錄制的大提琴組曲的DVD不拘泥于傳統演奏,將巴赫與現代舞等巧妙結合,形成獨特的詮釋。有人認為隨著時代變遷,各時期的音樂應有相應改變,有人專門使用巴洛克時期古大提琴組成樂團,究竟是自律或他律的論戰最終難有定論,但其根本就是同一事物的兩面,需要以不同角度看待。
巴赫的復調音樂如同中國古詩詞,在方寸之地誕生出人類嘆為觀止的藝術創造,完全自由的現代音樂很少有杰出的作品。如同數學架構基礎的自然數字,繁雜的數學公式由自然數字發展而來。巴赫之所以穿越時代成為經典杰作,因其包含精神內核指向某種本源,何種風格時好時壞沒有絕對,演奏自己理解的巴赫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
《六首無伴奏組曲》是巴赫的經典之作,是提琴樂曲的巔峰代表,不同時代的提琴家對組曲有不同的詮釋,展示了獨特的演奏風格,中提琴演奏組曲是對演奏者演奏技能的考驗,分析大提琴與中提琴演奏法的特點,對更好地了解組曲具有重要意義。
巴赫時代大提琴外形到琴弦與現代大提琴有很大不同,使用現代大提琴不能原本地體現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古典時期到浪漫時期作品要求盡量少使用空弦,巴洛克時期大提琴音色稍松,可以接近巴洛克大提琴的音色,巴赫作品中和弦很多難以演奏,使用空弦簡化了作品難度。
巴洛克音樂中由于結構完美,不必要強化每個音,當時的揉弦是點綴在曲目中的裝飾,使用頻率不高。第一組曲的前奏曲由于手抄版弓法模糊,按照演奏會不通暢,流行的弓法有一小節一弓及全分,第一種句子流暢,但難以掌控。全分可以自由處理,易于掌握。演奏時注意分析復調音樂分句法設計弓法,如第一組舞曲,根據不同的對復調聲部理解可以有多種弓法。打破常規四音一組分句方式,不同的分句法使層次有更多的變化。演奏時可以嘗試不同的弓法,深刻體驗巴赫音樂作品的豐富性。
層進法指樂曲中相似部分以高二度作旋律重復,層進法形式分為逐漸升高與減少,遞升意思是事物由小向大發展,其目的是逐步加深作者表達的思想,增強感染力。帶領聽眾跟隨樂曲發展。巴赫《六首無伴奏組曲》中第一組曲中吉格舞曲運用層進法。以三個音為一組作上行高二度旋律重復,注意每組音的弓段逐漸演奏延長,譜例下方標注cresc,演奏法作出層進法表達的特點。
對比法是運用音域的對立比較達到展現不同音樂性格的手法,可以使樂曲語言化更加豐富,對比法是將兩組相反的對應事物用對比法描述的修辭法。《無伴奏組曲》第四組曲布列舞曲運用對比法修辭格。以音區的不同對比,使樂曲層次感更加明顯。演奏時音色變化,小字組低音相對于小字二組高音弱,注意每組十六分音符后四分音符的連貫性。逃遁法是樂曲創作中有意離開進行的旋律斜出,表現飛翔等具有飄逸感的音樂修辭格,其作用是增加樂曲趣味性。《六首無伴奏組曲》第二組曲小步舞曲第10小節運用逃遁法。在正常旋律走向中加入低音sol回到do使連貫的旋律突然停滯,演奏時可以適當斷開,舞曲的后半部分巴赫運用了逃遁法。
增進法是音樂中旋律持續上行表達作品思想情緒上升狀態,由一種狀態升為高級狀態,運用增進法可充分表達作者思想波動。《無伴奏組曲》第一組前奏曲多次運用增進法。前奏曲開頭四小節,每組旋律作持續上升,演奏時注意突出二度音程變化,應注意每個強拍的首個音保持力度。設計弓法注意弓段合理分配,弓速適當走快,多用大臂自重,后面5個音用半弓要注意換弦的柔軟。每小節第二句為前一句重復,可理解為不同支流匯合,可以完全力度地重復演奏,演奏法注意兩次音色保持相同程度。弓子弓尖與弓根重量有差異,用相同的力量演奏音色出現差異,重復一句上弓注意力量增加。
《六首無伴奏組曲》是提琴演奏曲目的圣經,每個演奏者將作品作為畢業研究學習的對象,演奏時的全部缺陷會通過作品展露出來,并非每個演奏者都能輕易駕馭作品,這需要的精巧的技術為基礎,《六首無伴奏組曲》為大提琴演奏藝術開創了新紀元,也為演奏藝術樹立了歷史性的豐碑。